□ 羅辰元 李 群
“行走在春意盎然的井岡山,只見黃洋界、杜鵑山、龍潭等景區內游人如織、陣陣歡聲笑語;農家樂、生態農莊、特產超市里人流涌動,一派繁忙景象……旅游發展的春風為這個山區貧困縣市注入了生機,增添了活力,催生了希望。近年來,井岡山以旅游富民增收為核心,以旅游扶貧為主抓手,立足紅綠資源優勢,走出一條以紅色旅游為主體的多維扶貧之路,奏響旅游發展富民的最強音。

堅持以旅游開發帶動扶貧開發理念,打造羅浮旅游扶貧試驗區,按照“構建井岡山旅游新空間、激活區域經濟發展新引擎、打造城鎮化新標桿、樹立紅色文化傳承新典范”的總體思路,形成融旅游集散、休息度假、康體養生、鄉村旅游、運動培訓等功能于一體,以山水田園小鎮為核心的旅游綜合體;打造三大旅游產業聚集區,即以農業觀光、農家樂、休閑度假為主的菖蒲、文水、羅浮旅游產業聚集區,以紅色文化體驗、農家樂為主的茅坪旅游產業聚集區,以山地自行車賽道、體育旅游、客家民俗為主的黃坳旅游產業聚集區;構建“大井岡旅游圈”和“湘贛旅游圈”,實現區域聯動、資源共享,提升旅游輻射力和帶動力。
得益于發展空間的不斷拓展,發展環境的不斷優化,井岡山旅游發展的效益更高、后勁更強,讓越來越多的當地群眾從中獲得了實惠。2014年,全市旅游收入近90 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3670 元提高到5926 元,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3.1145萬人減少到1.9283萬人,貧困發生率降低了10.42個百分點。

“八角樓”景區過票人數超過15萬,同比增長33%;過夜游客達3.6萬人,同比實現翻番,帶動200 余人實現脫貧……談到當前的旅游態勢,井岡山茅坪鄉黨委書記蘭勝華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窮鄉面貌換新顏。茅坪鄉依托獨特的紅色旅游資源優勢,打造出集餐飲、娛樂、休閑、住宿為一體的“山地人家”項目,探索出一條符合實際的旅游扶貧發展新路。20 棟精美別致的“花園”小樓鱗次櫛比,掩映在碧波蕩漾、草木蔥蘢的山水之間,自去年5月1日開門迎賓以來已接待5000 多位客人。昔日的“過水丘”成為了今朝農民增收致富的“蓄水池”。
“現在農家樂多起來了,游客選擇空間大了,許多村民都富起來了”。盡管蓬勃興起的鄉村旅游分流了部分客人,但菖蒲古村的農家樂餐館老板吳建忠仍然很高興。在吳建忠的帶動下,有著112 戶人家的菖蒲村,如今已經有21 戶人家開辦“農家樂”,旺季時這些餐館平均每天都要接待10 批以上的客人,每年平均可以賺上5萬多元。
一花引來百花開。文水、渥田、菖蒲、大井、茅坪……一批批旅游特色村、致富村不斷涌現,井岡山鄉村旅游發展遍地開花、熱火朝天。如今,井岡山現有“農家樂”400 多家,遍布所有景區和17個鄉鎮,經營農家樂的農民人均年增收8000 余元,直接解決就業3000 多人。



在小井村,有一個面積90畝的百竹園石斛種植基地,這種由井岡山旅游發展總公司通過“支部+基地+農戶”,公司出資、農戶出力的工作新模式,將景區發展與產業發展打包聯建的生態產業,為周邊的農戶提供了900 多個工作崗位,并免費為農工作崗位,并戶提供種苗及種植技術,再按市場價向其收購,讓農戶真正享實惠,得實利。
在積極探索旅游扶貧新路徑上,井岡山形成了共識:發揮旅游產業的融合功能,通過發展旅游產業、帶動其他產業達到吸納農民、富裕農民、減少貧民的目標。
依托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建設了菖蒲金葡萄園、國家農業科技園八角樓園區等一批農業觀光項目,吸引了大批自駕游游客旅游觀光、采摘體驗,菜農、果農等都成為了受益者;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產業發展格局,農業產品從自給自足向綠色、生態旅游商品轉變;依托紅色文化資源,打造了一臺大型實景演出《井岡山》,讓 600 多位當地農民白天干農活,晚上當演員,每年人均增收6000 多元;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延伸娛樂休閑、商務會展等服務活動,增加就業機會。
讓貧困不再生長,讓幸福觸手可及,在這場脫貧致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井岡山一直砥礪前行,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