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鄉位于贛州市寧都縣西北部,同興國縣和吉安市永豐縣交界,處于“二市三縣”交界位置,距縣城60公里,轄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人口15780人。該鄉油茶種植歷史悠久,油茶資源豐富,油茶產業發展具有突出的優勢特點,素有“油茶之鄉”、“寧都油庫”之美譽。作為邊遠山區貧困鄉鎮,大沽要緊緊抓住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精準扶貧工作實施和油茶市場興起的歷史發展機遇,充分發揮獨特的油茶資源優勢,大力推進大沽油茶產業與精準扶貧融合發展。
一、歷史傳承和優勢特點大
(一)“油茶之鄉”——歷史傳承產業。大沽是山區鄉鎮,油茶是大沽人民栽培的主要經濟作物,栽培歷史長達1000多年。油茶成為了大沽人民世代傳承的“活文化”,現在民間仍然流傳許多與油茶有關的鄉俗,如女子擇偶,必看對方家油茶的多少;又如每逢春節、端午、中秋等佳節,親朋好友常送茶油作為禮尚往來。一直以來,大沽鄉把油茶產業列為重點特色產業來抓,努力推動油茶產業發展,特別是在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相關政策以及扶貧開發工作的推動支持下,大沽鄉加大投入,強化措施,致力打造“江西省油茶之鄉”。
(二)“寧都油庫”——特色優勢產業。大沽的土壤、氣候、地勢條件適宜種植油茶,油茶林面積和茶油產量均居全縣之首。在計劃經濟時代,因林地多耕地少,大沽人民交糧納稅,不僅要交納公糧,還要交納茶油,并且交納的茶油占全縣交納總油量的2/3以上,是全省八大油茶基地之一,“寧都油庫”由此得名。目前,全鄉油茶林面積7萬多畝, 約占全縣油茶林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年產茶油18萬公斤,產值1440萬元,“寧都油庫”美譽實至名歸。全鄉現有1000畝以上種植基地1個,100畝以上油茶種植大戶26戶,油茶產業是大沽特色優勢產業,更是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
(三)“鐵桿莊稼”——生態富民產業。大沽種植油茶以野生生態為主,結合養殖蜜蜂授粉,油茶籽圓潤飽滿,茶油品質具有“純天然、無污染、油質好”等優點,并且一次種植常年收益,被大沽人民親切地稱為“鐵桿莊稼”,市場前景極為廣闊,農民通過油茶脫貧致富、增產增收效益可觀。近年來,大沽鄉結合贛南蘇區振興和扶貧開發工作,依托油茶優勢特色,將低產老油茶林改造作為精準扶貧開發的重點產業進行扶持和打造。特別是自2012年啟動低產老油茶林改造項目后,完成低產老油茶林改造面積8200畝,人均增加年收入300元以上,村民種植油茶、爭取低產林油茶改造的積極性日益高漲,油茶產業正成為大沽人民脫貧致富的生態產業。近年來,該鄉200余戶貧困戶通過油茶低改脫貧,如古教村村民陳福林,種植油茶65畝,2014年油茶產量620斤,產值2.2萬元,人均產值4340元,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預計到2020年,通過精準扶貧和油茶產業發展,全鄉1萬以上人口受益,2000人以上人口脫貧。
二、面臨的歷史機遇
(一)茶油市場潛力大。茶油是木本食用油的精品,被譽為“東方橄欖油”,當前價格不斷攀升,茶油市場價每千克80—150元。特別是隨著人們生活水的提高,開發木本食用油已成為解決食用油的主要渠道和趨勢,不少家庭已實現了食用油木本化,歐美國家人均消費20公斤/年,而我國木本食用油僅為0.1公斤,茶油作為聯合國糧農組織重點推廣的健康型高級食用植物油,市場潛力極大。
(二)國家政策扶持好。《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第十二條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油茶、毛竹、花卉苗木等特色林業,支持油茶示范基地縣建設”,將油茶產業發展上升為國家重點扶持的特色產業。隨著國家新一輪扶貧攻堅以及精準扶貧工作深入推進,寧都縣特色產業,特別是油茶產業發展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大沽作為全縣乃至全省油茶種植基地,油茶產業大有可為,也大有作為。
(三)林農參與積極性高。油茶屬常綠闊葉樹,適應性強,對土壤的要求不高,是我國南方特有的木本油料樹種。大沽版圖面積為170.5平方公里,其中以山地和丘陵為主,林地面積20多萬畝,發展油茶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油茶種植、栽培的理想之地。大沽林農種植油茶歷史悠久,是分布廣泛、豐富獨特的優勢資源。全鄉4197戶農戶,戶戶都有油茶林,都把油茶林“當田作”。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大沽鄉人口總量少,山地林地多,油茶產業發展具有突出的優勢和特點,但是也遇到了瓶頸和困境。特別是大沽貧困人口多,達2883人、874戶,發展油茶產業遇到了很多自身難以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一)資金投入不足,發展缺乏后勁。油茶種植投資大、周期長,由于國家項目補助非常有限,生產經營者承受的資金壓力大,擴大生產經營的資金保障能力不足,新造油茶林后期撫育管理跟不上。目前,上級對低產老油茶林改造每畝補助僅150元、新植油茶補助每畝僅300元,據測算,如果每畝投入低改的勞動力成本140元(1人2天),改造后的油茶林每畝增加茶油產量3-5斤,增加產值105-175元,按最大增產量計算,增加產值也只能彌補勞動力成本的投入。近年來對低產油茶林的改造,僅限上級林業部門有限的低改項目扶持資金,覆蓋的范圍很小,帶動效應不明顯。
(二)產量規模縮小,經濟效益低下。據考證,大沽鄉油茶林成形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品種參差不齊,樹齡嚴重老化,特別是受2008年冰災及外出打工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影響,大沽油茶面積規模從歷史高峰期的10萬畝萎縮至7萬畝,導致全鄉60%的油茶林荒蕪。農戶從事原始的生產方式收入不高,遠不如外出務工,致使油茶林長期疏于管理,荒蕪嚴重。如大沽鄉南林村農戶林東長種植油茶林面積35畝,2014年產出茶油132公斤,平均畝產茶油3.7公斤,按大沽市場價每公斤70元計算,產值9240元,據林東長反映,他總共投入勞動力2人,勞動作業合計60天,按大沽本地人力工資每天70元計算,投入勞力成本4200元。同時,大沽油茶分“大年、小年”(指豐產年和欠收年),如2009年林東長油茶僅產茶油10公斤,勞動力成本仍需約30天,勞動成本2100元,產值僅700元,經濟效益極為低下。
(三)加工技術落后,市場銷路不暢。當前,大沽鄉油茶種植沒有連片開發,難以集中資源優勢開發和管理;茶油加工設備落后、經營分散,品質參差不齊,現有的茶油加工主要是農戶小作坊形式,采用一次壓榨,產油率低,資源浪費嚴重。茶油生產經營次序混亂,包裝簡單落后,市場銷路不暢,有農戶注冊了“大沽山茶油”商標,但其多年來年均銷售量不足3000公斤,帶動油茶產業發展的作用微乎其微。2013年注冊的大沽鄉油茶專業合作社,對農戶技術指導的服務效果未能體現,市場競爭力弱。全鄉至今沒有產值超千萬元企業,也還沒有“江西省著名品牌”和其他知名商標。
四、對策及建議
鑒于大沽油茶林面積較多而產量低、人力資源豐富而貧困人口多的實際情況,結合贛南蘇區振興和精準扶貧開發相關政策,大沽鄉規劃以低產老油茶林改造為重點,將油茶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開發緊密融合,致力將油茶產業打造成為優勢特色產業和生態富民產業,加快推進油茶產業發展。
(一)加大資金投入,增強發展后勁。鑒于目前補助較低、效果有限的實際情況,建議上級加大投入,在縣級以上政府設立油茶產業發展專項基金,重點用于支持油茶林基礎設施建設(修建油茶林小路等)、低產老油茶林改造、油茶良種繁育及新品種新技術示范與推廣培訓以及加工技術提升和專用機具、肥料、農藥的研發。同時,整合林業、精準扶貧、產業發展各項資金,提高油茶林補助標準,將低產老油茶林改造調整到每畝補助300元、新植油茶補助提高到每畝600元,并連續補助3-5年,切實增加農戶穩定收入和低產老油茶林改造的積極性。據測算,通過低產老油茶林改造,堅持3-5年時間努力,預計畝平均產茶油10公斤,盛產期每畝產值超過800元以上。大沽現有低產老油茶林7萬畝,預計全面完成低改需投入資金3000萬元,帶動農戶投入約1000萬元,五年后盛產期預計年產值達5600萬元,人均增收1200元,帶動貧困人口脫貧2000人以上。
(二)堅持示范引領,加強基地建設。大沽現有的油茶林大部分是低產低效林,應將低產林改造作為油茶產業發展工作重點。建議上級在大沽鄉的南林、上淮、劉家坊等條件較好的地方建設低改老油茶林改造示范點,并扶持一批油茶科技示范戶,為全鄉乃至全縣、全市、全省油茶農戶學習油茶栽培管理技術提供樣板,激發發展油茶產業的積極性。成立縣級油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真正把發展油茶產業納入全縣重要議事日程,杜絕“上面熱,下面冷”的現象。要堅持示范引領,著力加強基地建設、樣板建設,將科技意識、手段和具體技術措施直接交到農民手中。如大沽鄉南林村油茶林低改示范點,自2012年以來,實施低產老油茶林改造面積 1000多畝,農戶每年人均增加收入500多元;又如以大沽鄉上淮村為基地的桃花塢生態農業(寧都)有限公司,通過生態化種植、市場化運作,基地建設初具規模,產品銷往香港等地(每市斤達160元)。希望上級支持更多類似大沽鄉南林村油茶林低改、上淮村油茶基地建設等項目,并將精準扶貧和油茶低改工作相結合,帶動更多貧困戶發展油茶脫貧致富,加快油茶產業發展。
(三)提高科技水平,推進集聚發展。大沽油茶產業從種植、采摘、加工、銷售等環節尚處于原始狀態,科技含量不高,經濟效益低下,建議上級高度重視油茶良種和栽培技術、精深加工技術的推廣應用工作,不斷提高油茶產品質量。加大引進新品種和良種選育工作,選擇適宜大沽自然條件的優良品種,通過高接換冠或逐步用優質無性系苗木進行造林,實行以點帶面、逐步更新,加快油茶良種化的步伐。要加大農戶特別是貧困戶技術培訓力度,提高油茶產業勞動力技術水平,建議上級對大沽在技術、人才、資金、項目等方面予以支持和傾斜,通過3-5年時間努力,在大沽完成3萬畝以上低產老油茶林改造,并堅持精深加工,提高茶油及其附屬產品品質,推進油茶產業集聚發展、健康發展。
(四)創新銷售方式,提高經濟效益。積極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展訂單油茶業,促使油茶籽等資源向加工龍頭企業聚集,發展油茶專業合作組織,實行集約化經營。大力引進或培養一批油茶精深加工和銷售的龍頭企業,不斷拓展和延伸油茶業產業鏈。大沽積極探索電子商務與油茶產業融合發展,如大沽鄉壟下村劉某夫婦,2014年通過電子商務,在網上銷售油茶150多萬元,純利潤近20萬元,今年與縣電子商務產業園及郵政部門合作,建立了大沽鄉第一家“農村e郵站”,2015年預計銷量超過300萬元,純利潤超過40萬元。建議上級充分利用省、市、縣大力支持電商產業政策,建立縣、鄉干部結對幫扶農民的機制,手把手教給農民網絡銷售和網絡宣傳,足不出戶,方便快捷地把特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甚至銷往世界各地,切實提高經濟效益。
[作者簡介]
黎人新,寧都縣大沽鄉人民政府。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