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710055)
水墨線條的符號性研究
——以水墨線條在現代繪畫中的應用為例
趙小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710055)
線是構成藝術設計符號二維形式的基本要素,是視覺藝術中各因素之間最為重要的溝通方式,線條是有符號性的。那么,我國傳統水墨線條是否同樣具有抽象性?本文通過對設計符號“線”的學習和理解,對我國傳統水墨線條進行分析,以期能找到二者的互通之處、“求同”的可能。
線條;水墨線條;符號性
通常,當我們以一事物為媒介表示另一事物的內容時,我們就可以稱前者為符號,而后者為前者的意義。本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符號的回溯;第二部講述設計及水墨線條的符號性;第三部,在一二部分的基礎上列舉分析設計及水墨線條融合的例子,并得出結論。
1.設計線條的符號性
德盧西奧·邁耶說:“線條是一幅構圖中最為基本的部分,構圖中的動勢、體積、陰影和質感都可以以線條來描繪,都是產生于線條的。線條能表示任何事物,以交叉、并列及交疊的線條來表現構圖的種種變化,線條還能表現體積。”
線作為藝術設計符號,有粗細、長短、曲直的變化,給人們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的同時,表現出不同的情感和心理感覺:粗線有力平穩;細線銳利帶有速度感;直線冷淡堅定;水平線靜止安定;斜線積極動感;折線干脆生硬;曲線溫柔多變……這些不同的線形組織而成的整體形態或版式會讓人產生相關的情感聯想和心理感受,是視覺各因素中最為重要的溝通方式。例如,比亞·茲萊用獨具表現和自律性的精致凝練的線條符號,表現出莎樂美高冷又滿含攻擊與侵略性的報復性神情,給人不安與壓迫感。1
那么,我們的水墨藝術的美感是否能總結出符號性的規律及相應的符號表現形式?在對“線”這一藝術設計符號學習和理解的基礎上,本文對我國水墨線條的表現進行分析,以期能找到二者的互通之處、“求同”的可能。
2.水墨線條的符號性
我國古代雖不直接談論符號,相關思想卻十分豐富。“觀物取象”是符號意識的初始。司空圖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2及“四君子”等,是藝術符號的直接體現。
“一根線條一個形象,一根線條一種情態,一根線條一種氣象3”。從楚漢帛畫的古拙質樸的線到十八描法,各家各派都用“線”造型。線的運用是我國繪畫的基礎。如花鳥畫中竹葉的“個、介、分、重人字形”,蘭花的“交鳳眼、破鳳眼”等。我國水墨畫中的線條是具有文化意味的藝術符號:包含了時代印記、社會價值觀、審美觀等內容;是造型的手段,展現著一種獨立的“形”,雖不講究透視和明暗,經過千年的積累和傳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意境、抽象性的表現體系和深厚文化內涵。
3.水墨線條符號的意義分析
我國傳統筆墨藝術圍繞著具有豐富內涵的“線”而展開,形成了用以表現物象不同質感的線描語匯。梁楷《潑墨仙人圖》,僅用被施以筆力和筆法的線條符號,勾勒出仙人面部神情。寥寥兒筆盡顯嬉笑怒罵之態,體現畫家豁達不羈的性格,表現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態度。
我國傳統繪畫注重用“線”造型,有筆力的線條,讓人產生結構感和空間感,達到造型的目的。石濤并不受筆法限制,通過深刻地觀察對象而體現符合對象的筆劃,使筆和線自成為一種皴法,極為自然地構成了整幅畫面。水墨的渲染變化無窮的相互融合,表現的內容不是真實的形象形成于他的內心,借助自然的藝術符號,在客觀對象的描繪中體現自己的內心世界。

《為禹老道兄作山水冊》中線條符號的意義分析
20世紀初,“西風東漸”,近現代中國水墨畫在西方文化的撞擊。這使林風眠提出中國水墨畫形式方面探索,這種探索的由來可以上溯到上世紀初 (1920年前后)。5這位藝術大師將其與國畫的“形式”聯系起來,并道:“西方藝術,形式上構成傾向于客觀一方面,常常因為形式之過于發達,而缺少情緒之表現。東方藝術,形式上之構成,傾向于主觀的一面,常常因為形式過于不發達,反而不能表達情緒上之所需求。”6
康定斯基在論點線面一書中談到:“就外在的概念而已,每一根獨立的線或繪畫的形就是一種元素。就內在的概念而言,元素不是形本身,而是活躍在其中的內在張力。實際上,外在的形并不具有一件繪畫作品內容的特征,而這種力度等于躍在這些形中的張力而才成其為內容。”7
“我一直在追求將西方的傳統色彩與西方抽象畫中的自由形態,用中國的陰陽和合的精神鍵組合成新的畫種。”朱德群通過融合的方式,將東西方藝術很好地結合在一起,躋身于世界畫壇。

《紅雨村,白云舍》中線條符號意義分析
不同的國家、大眾審美心理決定了不同的審美感受。設計中的線條符號更為直觀、是一次性的、象征性的,而我國傳統筆墨符號中的“線”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抒情性。對我國傳統水墨流動的筆法的學習、借鑒,使他們依據這種筆法創作出更為剛直的、空間感受更為豐富的作品。相同的社會文化、藝術的傳承、大眾審美的認知也將我國傳統筆墨藝術與現代平面設計中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筆墨線條都會成為藝術表達與造型的主要手段。而“線”一個符號的理性與感性也是相對的。我們應當充分掌握筆墨線條的表情和意境、發掘其豐富的藝術魅力,并將之應用與現代繪畫中,產生更動人、更有力度的作品。
注釋:
1.金立德,《比亞茲萊插圖藝術》,漓江出版社.
2.胡飛,《藝術設計符號基礎》,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
3.易永芳,《試論中國傳統水墨符號的藝術特征》 湖南師范大學研究生論文2008
4.智順任,《石濤的藝術與思想》,弘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980.
5.李廣南,淺析西方現代藝術對中國實驗水墨的影響 .美術.2000.
6.林風眠 《徐悲鴻》[M]. 湖南美術出版社
7.康定斯基著.羅世平,魏大海,辛麗譯.康定斯基論點線面〔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
趙小然,女,河南鄭州,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設計專業13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平面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