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其紅 (江西傳媒職業學院 330224)
“工學結合、學訓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與探索
——以江西傳媒職業學院為例
劉其紅 (江西傳媒職業學院 330224)
為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創新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江西傳媒職業學院密切與行業、企業合作,通過構建“互惠雙贏”的校企合作機制,共同探索“工學結合、學訓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模式;工學結合;學訓交替
工學結合是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切入點,也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必要途徑。為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江西傳媒職業學院密切與行業、企業合作,通過構建“雙贏互惠”的校企合作機制,共同探索“工學結合、學訓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
“工學結合、學訓交替”是一種以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增強就業競爭力為主線,校企雙主體合作共同育人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其基本內涵是:根據企業用人需求開展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體系的構建、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及實踐教學組織的實施等,同時在技術、教學條件、師資等方面通力合作,通過“學訓交替”的方式分別在學校和企業開展教學,使學生的理論學習與企業的生產實踐交替進行,實現畢業生職業能力與企業需求“零距離”接軌,學生畢業后可直接進入用人單位就業的一種合作育人模式。
我院印刷技術專業為省級特色專業,也是新聞出版行業骨干示范專業。為更好地實現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經過不斷探索與實踐,我們對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豐富和深化,以校企合作為平臺,以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培養為主線,通過校企緊密合作,創新實踐形成了印刷技術專業“工學結合、學訓交替”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重點在于強調工學結合,突出對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其培養過程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突出對學生職業崗位基本技能的培養,即培養學生掌握理紙、調墨等印刷崗位基礎操作技能,該層次以校內實訓為主,結合企業認知學習為輔,主要安排在第1、2學期完成。第二層次以校內專項技能訓練和企業協崗實訓循環交替為特征,目標在于培養學生掌握職業崗位專項能力,主要安排在第3、第4學期并經三個循環學訓交替完成。第三層次以企業頂崗實習為主,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綜合能力,第5學期前8周安排在校內實訓中心開展綜合項目實訓及8周后及第6學期安排在企業頂崗實習。具體過程如圖1所示。
1.開展訂單式培養模式,建立校企合作育人平臺
“工學結合、學訓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與合作企業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在本著“校企合作、互利互惠”的原則上,學院通過與江西新華印刷集團、杭州頂新集團、蘇州明揚包裝公司、昆山太乙鴻詮等省內外知名印刷企業強強聯合,圍繞印刷技術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供求關系,簽訂共同承擔印刷技術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的合作協議,在“合作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合作開發專業課程、共同建設師資隊伍、共同建設實訓基地、合作建設教學軟環境、共同組織教學工作、共同注入教育資金、共同開展教學質量評價”等八個方面開展深度合作。為印刷技術專業的“工學結合、學訓交替”的校企雙主體育人模式提供有效的平臺。
2.構建彰顯工學結合特色的專業課程體系
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依據合作企業的崗位技術及職業崗位任職要求,以崗位對應的典型工作任務(項目)作為課程設置的依據,通過對工作過程涉及的知識與技術進行分析,結合國家(行業)職業標準,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以滿足職業崗位核心能力對人才培養的需要。
按照印刷技術專業職業崗位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充分考慮學生職業生涯的需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印刷崗位技能培養為主線,融入“平版印刷工”國家職業資格標準,與行業專家、印刷企業技術人員合作,通過對印刷企業市場調研、確定典型工作任務、剖析典型工作任務所需技能、構建學習領域(課程)、序化學習情境等,開發基于工作過程工學結合的專業課程體系。
3.搭建工學結合的“三級遞進式”實踐教學平臺
按照能力培養的層級順序和各項能力間的內在聯系,搭建以“三級遞進式”的實踐教學平臺。具體內容是指實踐教學過程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學校和企業兩個主體協調合作完成實踐教學內容,形成專業基礎技能訓練、專業核心技能訓練和專業綜合技能訓練三個層次,并按一體化課程教室、校內產訓中心、校外實訓基地三個環境“三級遞進式”實施展開。實驗實訓教學環境的建設基本思路有三個:一是教學環境盡可能地貼近企業實際工作環境,在已有基礎上加強硬件建設,優化改造實訓實踐教學場地的環境布局;二是采用層級遞進、能力螺旋上升式的實訓實踐模式,通過一體化課程實訓——校內綜合項目實訓——校外企業頂崗實習“三步走”,使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得到逐步提升,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穩步提高;三是在硬件建設的基礎上,注重內涵建設,最大限度地發揮實訓實踐教學基地的作用。
4.打造素質優良的高水平“雙師”結構專業教學團隊
教師的教學水平特別是實踐教學水平直接影響到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然而,我院高職院校成立時間短,大多數教師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實踐經驗及企業工作經歷,不能給學生進行良好的技術示范和指導。為了保證實踐教學質量,在教學團隊的建設中,我們以優化“雙師”結構和培養教師“雙師素質”,提高教師實踐教學指導能力為目標,近3年來,通過實施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培養工程、教師輪崗下企業鍛煉制度、從企業聘請技術骨干和能力巧匠擔任專業兼職教師等形式,打造一批既有扎實理論知識,又熟悉實踐操作業務,同時又精通教育教學規律的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高素質專業教學團隊。
5.完善突出實踐育人導向的實訓實踐條件建設
為滿足實踐教學的正常開展,我院通過多種渠道積極籌措資金大力開展印刷包裝類專業實訓室和實習基地的建設。按照“全面規劃、分步實施、逐步完善”的思路優化改造專業實訓室環境布局,自2011年起,用了近3年的時間,建成以專業實訓教學為重點,集教學、科研、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和技術服務為一體的印刷教育教學多功能實訓中心;本著“校企共建、互利互惠”的原則,新增10家校外實習教學基地,建立5個緊密合作型校外實習基地,使本專業100%的學生參加頂崗實習,更好地推動產學無縫對接。
6.建立健全教學質量標準和質量監控體系
根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生考核評價體系,將專業知識、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綜合起來,形成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多元評價模式。我們的做法是:一是充分發揮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作用,制定與行業企業用人標準相接軌的學生考核評價標準,形成與行業企業合作制訂人才評價的標準、共同實施評價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二是與企業共同建立協崗實習與頂崗實習的管理制度、設計規范的作業文件,確定協崗實習與頂崗實習的考核點(如學生的出勤率、工作效率、業務操作的水平和熟練程度等),明確考核辦法和責任人,做到在管理上有措施,制度上有保證。
開展“工學結合、實訓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雙方的資源優勢,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職業技能,實現了學生職業技能與崗位要求的“零距離”對接,為企業培養了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我院印刷技術專業的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畢業生雙證書獲取率達到95%以上,連續3年就業率達到96%以上,就業質量明顯提升。同時,隨著校企雙方的深度融合,也進一步促進了我院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及師資隊伍的建設。
[1]黃金波.雙循環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遼寧高職學報,2009(11).
[2]李殿寶.“校企合作、工學交替”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遼寧高職學報,2011(6).
[3]秦會峰.基于“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機械職業教育,2014(1).
[4]鄭曉青.“職業能力遞進式”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技術與教育,2013(2).
劉其紅,副教授主要從事高職印刷技術專業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