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樂 (寧夏演藝集團歌舞劇院交響樂團 751400)
淺析舒伯特《第三小奏鳴曲》演奏特點
徐 樂 (寧夏演藝集團歌舞劇院交響樂團 751400)
1.近關系轉調
g小調奏鳴曲第四樂章是中庸的快板,曲式為回旋式。建立在g和聲小調上的第一主題表達出了作者對“青春的幻想與憧憬”,整個主題“溫婉但又十分歡快,歡快中又帶有一點莊重”,盡管如此,整個曲調依然帶有一點點的傷感之情。比如第一主題第二節上有一個半減七和弦,其位于n級音上,主題快要結束的時候有附屬減三和弦、附屬減七和弦,這些和諧起到了烘托主題音樂意境以及塑造作品人物形象的作用。
第二主題整個情感基調是歡欣鼓舞的,旋律十分歡快,就好似跳動在bB自然大調上的精靈一樣,然后在鋼琴伴奏的配合之下,整個曲調充滿了生命的氣息,就好像置身于一個生機盎然的綠色森林中一般。由此不難看出,前后兩個主題所表達的情緒是截然不的,但由于二者之間沒有“調號差”,因此在調性布局上的對比度是相當有限的,換言之,兩個主題之間存在許多共同音,二者是構建在音列幾乎一樣的平行調上。所以二者的音效在調性對比不是很明顯的情況下是相當柔和的。如譜例1所示:
譜例1
2.和聲的運用
舒伯特早期的作品中幾乎都運用了“和聲性半音化”技巧,這也是浪漫主義時期和聲的一大重要特征。G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中的第二和第四章廣泛的應用了增六和弦,其中第四章以中庸的G小調快板為主,小調音樂在和聲配置上采用了自然音級的增三和弦,盡管音樂建立在g小調上,但和聲的開展卻十分主動、熱力,給人一種堅定、果敢的感覺。為了使和聲具有半音化和經過性的特點,舒伯特還引入了“德意志六和弦”,使得作者對于青春的向往和生命的歌頌之情因為變和弦的引入而得到了很好的表達。
3.顫音的運用
小提琴奏鳴曲中的即興顫音同樣有豐富的表現力。舒伯特的g小調小提琴奏鳴曲(D408)采用了極具表現力的即興顫音(如譜例2所示)。G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第三樂章采用了小步舞曲的結構形式,樂章隨處可見附點短顫音,有的是單聲部獨立承擔顫音,有些則是由小提琴和鋼琴兩個聲部共同承擔八度附點雙顫音。在這主題中,小提琴在短時間內爆發出了清脆的單顫音,而且速度極快,將附點短顫音的特點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出來。雖然顫音形式各異,但是他們將快板熱烈而且活潑的風格表現了出來。
譜例2
小提琴聲部中還加入了一種沒有實義的加花式的華彩手法,這是位于兩次八度大跳之間的附點顫音。這一點可以從顫音前后小節旋律所出現的“疊句”現象和由bB主導的屬主和弦的不斷交替中可得到印證。不僅如此,此處短顫音的出現給人一種“措不及防”的感覺,所以呈現出了八度跳進之后又立即八度跳出的特征,十分短暫。因此,短顫音那種即熱烈而又活波的音樂特點將作者內在沖動的情緒充分表現了出來。
1.耐心練習,不急不躁
凡事都有規律可尋,練一首曲子的最初階段,特別要注意技術規格,要理智、冷靜、慢練。“慢即是快,要建設不要破壞。”用功不是說練琴時間多,如果錯誤、不準、音質不好的音,重復一千遍也不會變成對的、準的、好的音。反而鞏固了錯誤,實際上對藝術過程起了破壞作用。他認為練習好一首曲子分為四個階段,而上面所說的便是第一階段:音準、時值打基礎的階段。在練習《柔板》時,筆者便有了深入地體會:不能簡簡單單的隨意練習空弦、泛音、和聲,而是需要用心來仔細傾聽,找到和弦音不準的原因。既要注意旋律的進行又要注意和聲的傾向性,在練習的過程中不斷地調整,才能達到樂曲的標準。
2.復調音樂的演奏
演奏和弦時,將整個右臂的力量和弓子的力量通過右手自如地放在與琴弦的接觸面上,弓桿基本要與中間的琴弦相平衡,同時弓子應該以“f”的力度在輕松、自如、穩定、靠琴馬的狀態下運弓,奏出飽滿的音色,繼而表現出頌歌莊嚴的基調。
3.運弓、揉弦的練習
在理解了多聲部旋律與和弦等問題之后。如何用運弓和揉弦將復調音樂在小提琴上展示的淋漓盡致,便是接下來需要重視的問題。在運弓方面,這首樂曲總的方面強調勻稱、聲部均勻和諧。所以對運弓的要求是穩定。在均勻的在四根弦的轉換中應沒有瑕疵,聽不到換弦、聽不到中斷,使每一條旋律線如海上的波浪一樣綿延不絕;需要控制好弓速、重量和換弦的動作。可以先演奏兩根低音弦,然后再用整個手臂干凈而慌不忙地換到兩個高音弦,應使用演奏琶音的方法演奏這個和弦,否則就會失去莊嚴性。
在揉弦方面,筆者認為揉弦的多少是表現旋律緊張度的一個標志。在旋律處于中速的時候揉弦的頻率應該是中等速度,不多不少的配合著長音的頻率,需要持續、均勻,完整的旋律中揉弦不中斷,遇到低音聲部強調的地方也需要頻率較大的揉弦進行配合。而在旋律處于比較緊張或是在變和弦、不協和和弦接入和諧的主和弦時,揉弦的頻率就會較高,速度也會較快,以表現由緊張到和諧的情緒變化。
4.背譜
通常一個小提琴演奏者在鋼琴和樂隊的協奏下,有旋律、和聲、伴奏音型的支持,可以幫助其克服和掩蓋記憶上的弱點和問題,提示旋律和技術性的聯想。每一位演奏者都應該運用已分析好的音樂結構和段落背譜,并且可以結合關鍵調式的變化將樂思整理的更加清晰。與此同時,每一句的情感變化,通過鞏固記憶表情記號和音樂術語,聯想到應運用的揉弦和弓段、弓速的變化,以達到譜子記憶的完整性。從我自己的記譜經驗來說。在每一遍練習時都能從內心唱出所演奏的音,即使它是半音或是非常不和諧的變和弦,每一次都加以注意,音便會順其自然地映入腦海。
綜上所述,舒伯特在奧地利喪失了自由和主人翁地位的社會環境下,創作出了表達青春熱烈和憂郁之美的一系列小提琴奏鳴曲。本文選取創作于1816年4月的《第三小奏鳴曲》為例進行了分析,舒伯特的這部作品在和聲運用方面采用了“半和聲性半音化”技巧,使曲調表達出了作者對于青春的熱愛之情,尤其是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之間的近關系轉調的運用,使整個曲子變得既活波又不是溫婉,而顫音的運用則奠定了整個作品可愛的情感基調。在往后的鑒賞和演奏中,我們可以遵循這一規律去體會和把握舒伯特其他作品的內涵和特征,以充分感受這些經典音樂作品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