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共服務看供給側改革
這陣子“供給側改革”成為財經報章連篇累牘的頭條話題。必須佩服管理層在熱點詞匯上的創新能力。不過,在收獲了一大堆半信半疑的掌聲之后,實現供給側改革的具體路徑,就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就常識而言,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所指,應該是市場經濟中比較常見的供求錯配問題,也就是說供應端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不是需求端眼下需要的。如果用已故全球管理大師德魯克的視角來看,企業家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創造需求”,換言之,企業創新的方向就是要創造出既有市場需求結構中沒有的產品和服務,從這個角度來說,市場化的私有部門基本不存在供給側改革的問題。那么,問題就來了,具體是什么樣的供給端出現了市場經濟無法解決的“供需錯配”呢?
從目前國內的宏觀經濟結構來說,存在較嚴重“供需錯配”的應該是公共服務部門,不僅僅是政務服務,更多的還包括公共教育、公共醫療、公共交通、公租房、公眾養老保障等等,維系這個社會鏈條基本運轉的這些公共服務鏈條都屬于這個范疇。
首先,我們先看看政務服務。撇開政府不說,今年7月份出臺的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總體方案讓政務服務的供給側改革一下子變得具象很多,日前官方媒體用“全國性協會商會將與行政脫鉤,百名部級高官或離職”這樣的標題來表達這一變革的沖擊力。
其次,當前的教育和醫療仍然處于私有部門進入程度較低的狀態,是否能大踏步地進行“民進國退”,不妨成為我們觀察所謂“供給側改革”誠意幾何的窗口。比如,因入學人數減少而合并或注銷的中小學校,是否以向民營或外資教育機構直接產權轉讓的方式退出更合理?醫療機構的設立和退出也是如此。
第三,公共交通的改革看上去已經沒有多大了,公租房倒是一個很不錯的偏債權性質的長期資金投資方向。用明確的稅收、土地政策,來尋找追求長期回報率在10%以下的穩健型財務投資者,應該是公租房改革的方向,而拋掉了直接投資成本壓力的政府部門,可以更專注地提供一般性的公共服務。
第四,公共養老服務在國內老齡化速度急劇飆升的當下,竟然沒有借助強有力的養老產業政策來吸收國內幾乎無處可去的龐大流動性,實在是管理層的重大失策,在這一領域僅保險公司就具備上萬億元的投資拉動能力。
第五,綜合如上的諸多供給側改革,現有公共服務部門的資產負債表將發生驚人的變化,不再需要自己上陣投資大量的資產,因此也就相應地產生了幅度可觀的減稅空間。如果在中國經濟增速下落到6.5%甚至以下區間的周期中,每年釋放出1-2萬億元的全面減稅空間,則中國經濟的轉型將在下一個10年中奠定穩固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