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立中
經濟轉型期的稅收邏輯
文/盛立中
政策不確定是經濟不確定性的主要根源,這種不確定讓經濟預期變得愈加困難。
中國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對妨礙經濟市場化運行的行政審批制度大大肅整了一番。僅兩年多時間,國務院各部門已經取消或下放了800多項(超過三成)的行政審批事項,取消了211項職業資格。按照中央部署,下一步將繼續清理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許可事項,對部門規章、文件等其他形式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許可事項,今年底原則上要全部取消。或有的問題還有,不少實打實的干貨仍然攥在各權力部門手里,藏著掖著,遲遲不肯露頭落地;已取消的某些行政審批事項,改為備案制后,備案資料開始變得冗長,而且要求更加繁雜,涉及備案事項不減反多;有些原本應該有部門負權責的審批被取消后,堂而皇之地拱手轉給中介機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可以視為今后觀察新常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維度。此話題就此權且打住,下面通過三個故事看新常態下的稅收邏輯。
關于電商稅收,在2013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王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網絡購物不開發票不上稅已經成為一種潛規則。調查顯示,網絡購物開票金額僅30%,70%未繳納任何稅、費,僅阿里巴巴網絡平臺經營的商鋪2012年漏繳稅、費超過350億元,全國平臺型電商漏稅超過1000億元。”也可能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也可能是此后媒體就此議題連續不斷地反復鼓噪,自2015年伊始,包括北京、廣西、江蘇、上海、山東、深圳等地在內的全國主要沿海省區市的稅務部門相繼約談轄區內的電商企業,就電商企業的稅收風險問題進行調研、座談、摸底。這場“電商稅”風波很快引發了國家要對各商務網站全面征稅的種種猜測。然而,正當輿論崇論閎議之時,富有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2015年5月5日,國家稅務總局下發《關于堅持依法治稅更好服務經濟發展的意見》(稅總發〔2015〕63號),要求各級稅務機關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上來,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的各項決策部署上來,不斷增強順應新常態、推動新發展的主動性。”“深入分析電子商務、互聯網+等新興業態、新型商業模式的特點,積極探索支持其發展的稅收政策措施,特別是對處在起步階段、規模不大但發展前途廣闊、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經濟形態,要嚴格落實好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暫免征收增值稅和營業稅等稅收扶持政策,堅決杜絕違規收稅現象。各級稅務部門今年內不得專門統一組織針對某一新興業態、新型商業模式的全面納稅評估和稅務檢查。”
中央確定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網絡強國戰略,差乎點演繹成電商稅收的雞籠效應,是一件非常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在倡導“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同時,在對新生事物看不準、摸不透的情況下,或然對最能體現21世紀創新發展的新業態先行展開“互聯網+課稅”,進行全面稅收約談,犯了大忌。按照相關部門后來說法,我國目前仍處在電子商務的初級階段,且在國務院鼓勵全民創業創新背景下,對電商開征稅款不合時宜。其實,作為基層稅務征收管理部門,他們從來不管什么“新常態”,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此次難得統一一致針對電商業的“稅收風險教育”運動,絕不會是個別地區、個別稅務機關頭頭腦腦對新常態經濟理解上發生偏差的空穴來風,背后一定有另外而又不宜示人的原因,只不過到了現在這節骨眼上已經沒有人認賬罷了。
2013年11月底,央視在其《每周質量報告》節目中披露,過去“8年間45家房企應繳而未繳的土地增值稅總額超過3.8萬億元”。此事件迅速引發稅務部門和房地產業的強力反彈。由于土地增值稅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稅種,而且深涉人民群眾的利益,社會、媒體紛紛要求相關責任方給出一個合乎法理的說法。3.8萬億元,如果是稅務部門懈怠,已非懶政,而是瀆職;如果是開發商之責,追繳逃稅接受處罰應為題中之義。
此后的“水仗”很有一番看點。深圳市地稅局副局長楊龍當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央視)概念搞錯了!”楊龍說,土地增值稅屬于先預繳后清算的特殊稅收方式,報道中提到的“應繳未繳的土地增值稅”并不能定義為“拖欠”。而房產開發商的“稅收潔癖”更是眼里容不得沙子:包括萬科地產、華遠地產、首開股份、金地集團、萬通地產、招商地產、華僑城地產和濱江集團等迅速速發出澄清公告稱不存在央視所稱的偷漏稅情況,也不清楚央視的企圖。時任地產大佬任志強甚至拿出八大理由呵斥央視“亂來”,聲稱將“研究起訴央視事宜”。
面對媒體熱議,國家稅務總局的態度倒還算悠然。總局在緊盯了一番輿情后,高屋建瓴地表態,近期要對前幾年積壓未清算的項目進行全面清理,制定工作計劃,督促企業限期自行清算,對拒不清算的要嚴肅處理。嚴格執行核定征收規定,不得擅自擴大核定征收的范圍,對不符合核定征收條件的,堅決不得核定征收,對符合條件、確需核定的,要根據實際情況從嚴確定核定征收率,不搞一刀切。事實上,遇到突發事件,政治正確是第一位的,在此前提下,做些其他雜七雜八的考量也符合官場邏輯。在央視一手策劃出的稅收風口上,作為收稅機關誓言對土地增值稅要敢于亮劍,可以借輿論的勢,對開發商上下其手,對于財稅部門來說正可謂是一樁不可多得的美事。
然而,央視的路線圖還沒有走起來,事情就起了新變化。也就是從2014年上半年,管理層已經開始布局重新拉抬房地產業,并陸續為此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由于土地增值稅清算在一定程度上將提高房子開發成本,并對市場價格產生直接影響,事已至此,沒有人再去炒作“追究”土地增值稅的稅收責任了。“3.8萬億的稅收”也不了了之,沒了下文。反之,如果不顧大局,頂風犯上,繼續糾纏土地增值稅話題,就真有可能被追責了。不僅如此,2015年2月2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了一個《關于企業改制重組有關土地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5〕5號),慷慨地送出一個稅收“紅包”:明確了企業在改制重組過程中多項免征土地增值稅政策事項。此前的2014年3月,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優化企業兼并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曾要求財稅部門“抓緊研究完善非貨幣性資產投資交易的企業所得稅、企業改制重組涉及的土地增值稅等相關政策。”
2014年12月9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清理規范稅收等優惠政策的通知》(國發〔2014〕62號)明確,未經國務院批準,各部門起草政策法規都不得規定具體稅收優惠政策,嚴禁企業以優惠價格或零地價出讓土地。對違法違規制定與企業及其投資者繳納稅收或非稅收入掛鉤的財政支出優惠政策,包括先征后返、列收列支、財政獎勵或補貼,以代繳或給予補貼等形式減免土地出讓收入等,堅決予以取消。另外,對電價水價優惠、財政獎勵等其他財政優惠政策要逐步加以規范。各地區和各有關部門要開展一次專項清理,清理重點是全面梳理政府與企業簽訂的合同、協議、備忘錄、會議等文件,對違反法律法規的優惠政策一律停止執行,而沒有法律法規障礙的需報財政部審核。清理截止時間為2015年3月底。
2015年5月11日晚,國務院緊急發出《關于稅收等優惠政策相關事項的通知》(國發〔2015〕25號),暫停此前部署的稅收等優惠政策專項清理工作,對已出臺的違法稅收優惠政策不再“一刀切”取締,而由各地各部門設立過渡期,逐步清理,“待今后另行部署后再進行”,已經實施的優惠政策,有期限的、有合同的按期限、按合同執行,已兌現的不溯及既往,沒有期限的設過渡期,按照“把握節奏、確保穩妥”的原則進行清理。
清理規范稅費優惠政策被緊急叫停,引發各界諸多解讀。在一些人看來,這是中央和地方博弈的結果;有人認為,稅收優惠政策涉及龐大的利益群體和復雜的利益關系,這是清理遇阻后的妥協之舉;也有觀點指出,此前部署的專項清理操之過急,管理層發覺后緊急糾偏。其中部分的原因來自地方政府曾經的承諾如無法履行,斷崖式清理稅費優惠將產生難以估量的糾紛。過去的招商引資,很多企業正是沖著稅費優惠來的,政府如果因為政策變化就不認舊賬,不補償企業損失,信譽將受損。而有媒體披露,2014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四川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四川省省長魏宏曾就此向總理“訴苦”:清理稅費優惠導致四川省410個正在實施還沒論證的項目和290個已經簽約還沒實施項目停滯,涉及近萬億投資。李克強當場布置國辦相關負責人對接,指出要正確理解清理稅收等優惠政策文件,并讓地方政府來把握、平衡。
很多事情就是這樣的陰陽差錯,無需多么的神秘與莫測。現在的經濟活動不僅體量大而且越來越復雜多變,尤其是資本市場。稅收政策根本不能提前反映經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滯后是它的特征之一,而非“先進性”。鼓勵創新、干事,就要有“容錯機制”和“激勵機制”。這就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所確定的:“中央通過的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必須鼓勵和允許不同地方進行差別化探索。”我們通過前面的三個故事或許能夠讀懂今天的稅收邏輯。
稅收政策根本不能提前反映經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滯后是它的特征之一,而非“先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