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非凡
格力手機:董氏制造業的智能破局
李非凡
在群雄逐鹿的智能家居市場,格力手機正尋求智能破局
3月28日晚6點32分,海南博鰲亞洲論壇孔雀廳,“中歐CEO對話”還在進行。這場收納諸多跨國制造巨頭和前政要的會議,已超出原定結束時間32分鐘。會議廳外,焦急等待的秘書保鏢、媒體記者,以及盼望換名片蹭合影的中小企業主,像一群在河口等待鮭魚躍出的棕熊,時刻緊盯閉鎖的大門。
8分鐘后,大門終于打開,涌出一股夾帶各色香水的雄性荷爾蒙味道。幾位年長的歐盟領導人和法國前總理拉法蘭率先走出,立刻分流一批嗷嗷待哺的記者與“合影家”。 透過人群向房內望去,董明珠格外顯眼:落肩黑發,白毛衫,深色套裙,與西裝革履的男士們對比鮮明。她一直在用手勢與幾位歐洲與會者交流著什么,并與來人合影。作為格力電器集團董事長,這位女企業家出現在這個場合,理所當然。
“剛才會上,歐洲一位企業家告訴我,他的企業有2萬多名員工,他要讓所有人都用格力手機。”一走出會場,董明珠有些興奮地說,“這是多大的支持啊!”她很少刻意壓抑自己的情緒。

網上曝光的格力手機
也難怪,許多媒體會把“董小姐”的戲稱加碼在她頭上。“有錢、任性”,當這種預判與著名的十億賭局聯系在一起,人們自然會加深這種印象。
“格力做手機,分分鐘超過你小米”,這是她一年前對雷軍說的話。今天,董明珠的格力手機,真的呼之欲出。董明珠生性直率,性情中人。作為一個縱橫商界數十年的女性,意氣用事早已不是處理工作與生活的選項。“我們從兩年就已經開始著手手機業務”,從時間上看,一年前那次跨行業PK,董明珠早有準備。
當晚聊天,原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談及第一次聽聞格力做手機的消息時,認為是董明珠在與雷軍賭氣,笑問是否也贈予雷軍一臺格力手機?話音未落地,董迅即作答:“我從不做賭氣的事,雷軍想要得拿錢買,手機不是為他做的。”
出于好奇,筆者特別留意她的手機。與許多熱衷刷微博朋友圈的大佬不同,董明珠在開會、吃飯和與人交談的過程中幾乎很少看手機,但事情一結束,她會立刻回到那個充斥著諸多未接電話與信息的5英寸屏幕上。
因為出差匆忙,這次跟隨董明珠的并非傳說中的格力手機,但作為格力的當家人,董明珠對格力手機給出的評價是“沒有任何問題”。那些互聯網產品經理常掛嘴邊的用戶體驗,如今也成了董明珠字典中的高頻詞,不論是手機手感、家電控制軟件,還是最基本的音質體驗都遵循這一準則。
趨勢使然,手機無可避免地成為鏈接智能家居與用戶之間的重要平臺。它以遙控器、數據載入、傳輸處理的功能來與家居硬件、程序實現互聯互通。各種家居設備通過物聯網技術連接到一起,提供家電控制、照明控制、遠程控制防盜報警、環境監測等多種功能。
競爭格局中,國際上智能家居存在著三股勢力。第一股為英特爾、高通、小米、華為等為代表的科技口力量,它們圍繞前端芯片、通訊技術標準的建立、解決方案的提供來鋪墊智能家居的實現基礎,進而延伸為硬件體系的生成。也有小米這樣,利用圈層資源優化整合,探索內容、應用服務生態圈的OEM廠商。
第二股為現在大多還處于創業時期的智能硬件公司,而這部分群體最終能脫穎而出的不會太多,大多數的命運還是難逃失敗或者被兼并整合的定數,在第一股與第三股力量所構建的生態圈中尋找位置。
第三股就是格力、海爾、TCL等為代表,傳統家電大制造業的互聯網、智能化探索和轉型。以完整穩健的硬件制造和渠道基礎基礎,從而尋求互通互聯的數據控制鏈接。
智能家居的產業方向已經不需要去證明。需要證明的是,不同形態的商業,如何去構筑適應自身優勢的智能家居生態,并產生出硬件、軟件、技術解決方式的內循環體系。這一點尚無成熟案例,或許也不會有量化統一的評價標準,但唯一繞不開的,還是那個大相無形的熱門詞“互聯網化”。當今年全國兩會,李克強總理總結出“互聯網+”一詞,讓這個中國商業精英圈層早已爛熟于心的概念,提上了國家發展策略的高度。
與競爭形勢的混沌一樣,第一股力量和第三股力量之間錯綜的交融也十分熱絡。小米入股美的,讓美的智能家居的構想攤上了雷軍的小米快車。美的在手機平臺有了承接家電的智能入口,而小米則打下了智能家居硬件領域的一根木樁。
張瑞敏領導的海爾為激發傳統制造業互聯網式的創新活力,干脆大刀闊斧改革公司管理模式,將龐大的海爾內部變為一個個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的創業孵化器,在好的產品、概念、團隊冒出頭時下注投入并產出。TCL集團的“雙+”戰略轉型,即“元器件+終端+內容+平臺”的生態系統,不再拘泥于硬件的出售,也著重推動內容、游戲等增值服務的變現可能。
中國傳統家電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就在這樣一次次看似不同卻殊途同歸的試煉中,摸索繼續存在的理由,它們會用各自的失敗和成功去反復說明,什么是互聯網思維。
許多評論者認為,出身于傳統制造業的董明珠,天生對互聯網有排斥感,在本就后知后覺的情況下,依然沒有對新事物投以足夠的認識。但事實并非如此,就像我們不能把劉胡蘭和楊子榮用同一種英雄主義去概括一樣,身處不同行業,不同年齡層,不同成長和商業背景的董明珠、雷軍,對于互聯網的理解與應用,當然不一樣。
或許認知的深淺有別,但發揮既有優勢的互聯網轉型才是出路。作為輕資產的互聯網公司,快速的資本反應、市場觸覺、設計定位與產業供應整合,讓他們眼中的手機作為一種快消品而非耐用品,像蝗蟲一樣,迅速滿足體驗后,馬上淘汰,引領一下片待啃食的功能用戶市場,讓用戶保持期待與饑渴,最理想的狀態為跟著產品設計者所提供的感覺走。

對互聯網公司來說,手機是前端體驗入口和人氣聚集地,后面衍生的包括智能家居在內的各色生態圈,才是終極幻想。這里或許沒有董明珠一直尊崇的核心技術,可是這里有需求。但這樣的方式對設計研發、制造鏈條和資金流動性有很高的要求,作為輕資產燒錢形態的手機產品經理來說,船小雖好掉頭,卻更容易被突然其來的風浪擊翻。此處應有老羅默默的淚痕。
而作為重資產的制造業巨頭,像格力這樣,有穩固健全的銷售渠道、有成熟的制造鏈條、有相關技術儲備(作為遙控功能的手機制造,空調控制有相應的技術可借鑒)、有充足現金的企業,在手機產品的推動上確實有穩健的基礎。記得在去年11月份,董明珠曾說過,雖然對外還是說格力是專業化企業,但確實已經不自覺地進入了多元化時代。
近期,格力樣機在網上曝光后,相關參數也公布于眾。最近在網上看到有網友吐槽格力手機配置不高的評價,“這哪是三年不換機,這簡直就是三年前的手機啊”。這個評價來源于董明珠對于格力手機三年不用換的承諾。
在對手機功能的市場需求認知上,與其說董明珠認識的不深刻,還不如說是外界對于格力手機功能定位的誤讀。對于出身制造業的董明珠來說,三年不用換的底氣是質量的保證。而許多手機果粉和米粉一年一換的需求,大多不是因為質量不行,而是因為追逐體驗的需求,在被新品不斷地刺激。兩者語境是不一樣的。
品質的保證是制造業的倫理,而體驗的保證則是互聯網公司的生命。而這種語境錯位著實可能拖累格力手機,董明珠也認為,希望格力的用戶更換格力手機不是因為質量原因,而是因為對新機的功能有了更高的需求,這樣的更新才是健康的。
但體量龐大的制造業集團,如果在手機設計體驗和功能迭代上沒能趕上足夠快的市場期待,或因為反應過慢而錯失機會,就算手機從兩米處摔下還能依然堅挺,就算質量好到砸核桃都能輕描淡寫,諾基亞就會發出后人笑之而不鑒之的感慨了。
在一定市場環境中,手機作為一種快消品,只求及時行樂而不求天長地久的消費文化正在穩定。盡管從人文角度來說這種消費觀是可恥的,而市場競爭的現實就是如此。
但格力僅是希望打造一款極致的手機嗎?回顧董明珠在博鰲期間回答記者的提問,她始終沒有刻意強調格力手機的技術含量。在對智能家居的反復思考后,董明珠明確定義,智能的關鍵,不在于是否與手機相連通,不是把所有家電用一臺路由器聯系起來就叫智能,而在于各部分家電本身的智能化升級。
格力家居智能體系的奇點,一直都不是手機,而是他們的傳統強項:空調。2014年格力集團營收達到1400億元,同比增長16.6%。其中空調業務占總營收的88%,為1230億元,同比增長約13.8%。這個數據在去年的空調行業里一騎絕塵。對于格力這樣的大體量制造業集團,這樣的策略屬穩妥之策。
在格力的智能邏輯中,在家電產業布局里,希望將空調打造為家庭智能電器的核心載體,通過一部空調連通家庭所有電器,并通過智能化,用一部空調提供所有電器產品的用電。“也就是說,我們希望將空調打造成家庭中的服務器,而手機只是整個智能電器產業鏈的一個部分。如果智能空調不做升級,那么這個手機等于是零。”是董明珠解釋的“格力式”智能。盡管這種智能猜想,有其大工業背景支撐,但如何說明“格力式智能”與大數據、云共享應用之間的關系,是需要進一步闡釋的問題,畢竟“智能”尋求讓家居“更懂你”,遠非光伏供電、設備互通這么簡單。
智能家居的核心平臺是什么?圍繞著什么來構建?雖然不同的競爭勢力有各自的邏輯起點。因此這些都決定了它們各自不同的出路和策略。不能一概而論,也不應過早的否認或樹立哪一種產品、哪一種生態、哪一種智能家居模式的發展前景和存在價值。
在華為、小米等企業的眼里,當然視手機為智能家居的核心要素,因為他們立足于此道。在TCL、創維等企業看來,電視或許是智能家居的核心要素,因為他們熟諳此道。
沒有孰優孰劣,只有什么更適合誰,市場自然會給出這些競爭者各自在行業內的成績,然后靜待媒體們給出“專家評價”。
如今,格力手機即將要真正走上市場舞臺了,我們還是把心放大些,把眼光放長遠些,靜待手機背后,智能家居體系的逐鹿大戲如何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