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祝女
(中共嘉興市委黨校,浙江 嘉興 314000)
嘉興市生豬養殖業面源污染治理路徑的探討
葉祝女
(中共嘉興市委黨校,浙江 嘉興 314000)
生豬養殖業的蓬勃發展,不僅有效保障了豬肉的市場供給,而且促進了農民增收。但與此同時,龐大的養殖總量、粗放的養殖方式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因此,深入分析生豬養殖面源污染問題,研究探討治理路徑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文章對浙江嘉興生豬養殖面源污染的現狀以及污染問題的深層次原因進行了實證分析,提出了要從深化認識、合理布局、創新主體、種養結合以及科學飼喂等方面入手治理生豬養殖業面源污染的舉措。
生豬養殖;面源污染;治理研究
水體污染中,面源污染因其隨機性、擴散性、滯后性等特征,且污染機理復雜,其治理和控制難度較大,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等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全球范圍內,30%~50%的地球表面已受到面源污染的影響,全世界內不同程度退化的12億km2耕地中,約12%是由于農業面源污染引起的,農業面源污染中主要污染物質為氮、磷[1]。
農業面源污染主要是指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產生的排泄物以及種養過程中施用化肥、農藥和產生的固體廢棄物 (包括農膜、農作物秸稈等)等通過農田的地表徑流和農田滲漏形成的環境污染[2]。
統計資料顯示,2013年我國生豬飼養量11.896 8億頭[3],生豬產業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成為我國農業環境面源污染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豬養殖歷來是嘉興農業生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其產值一直以來占嘉興市畜牧業總產值的50%左右。2006年以來,浙江嘉興生豬基本處于飽和狀態,年飼養量穩定在700多萬頭。生豬養殖業的蓬勃發展,不僅有效保障了長三角周邊省市地區特別是本市的畜產品供給,而且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但與此同時,龐大的養殖總量、粗放的養殖方式所帶來的環境污染重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因此,深入分析生豬養殖面源污染問題,研究探討治理路徑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針對日益突出的生豬養殖面源污染問題,2013年嘉興大力開展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重新劃定畜禽養殖禁限養區范圍,結合 “三改一拆”專項行動,大力拆除違建豬舍,2013年嘉興市共拆除違建豬舍581.15萬m2;結合轉型發展,開展生豬減量提質,控制生豬總量,2013年全市生豬飼養量615.3萬頭,比2012年生豬飼養量734.2萬頭減少118.9萬頭,同比下降16.2%,生豬養殖 “減量提質”力度空前,成效顯著,但生豬養殖面源污染問題依然嚴峻。
1.1 生豬養殖面源污染量大
生豬養殖的面源污染物主要包括糞便污染、養殖場的廢水污染和死豬丟棄所造成的水體污染,相關污染物包括化學需氧量 (COD)、全氮、全磷、銅和鋅等。依據2010年全國污染源普查產排污系數 (表1)以及2012年嘉興保育豬、育肥豬和妊娠豬的存欄數分別為241.25萬頭,241.25萬頭和31.85萬頭,理論飼養期分別為60 d,120 d和365 d測算,2012年嘉興生豬養殖產生排污量見表2。
計算結果表明,2012年嘉興生豬糞便排放量達98.85萬t,尿液排放量達23.60億L,污染物若不加處理,生豬養殖排放化學需氧量大約29.83萬t,全氮大約2.26萬t,全磷大約0.29萬 t,銅約175.04 t,鋅約254.86 t。

表1 生豬養殖的排污系數

表2 2012年嘉興生豬養殖產排污量
2013年嘉興生豬年末存欄195.44萬頭,其中妊娠母豬23.54萬頭,按同樣方法測算,2013年嘉興生豬糞便排放量達70.92萬t,尿液排放量達16.97億L,污染物若不加處理,2013年嘉興生豬排放化學需氧量大約21.40萬t,全氮大約1.62萬t,全磷大約0.21萬t,銅約125.21 t,鋅約182.85 t。與2012年相比,大幅下降,但污染物量仍很大。
1.2 生豬養殖面源污染面廣
嘉興生豬飼養面廣,分布在各縣 (市、區),詳見表3。

表3 2013年嘉興各縣 (市、區)生豬飼養情況
1.3 生豬養殖面源污染對水環境污染影響大
《2013年嘉興市環境公報》顯示,67個斷面中,Ⅳ類、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斷面分別有16個、27個和24個,各占23.9%,40.3%和35.8%。與2012年相比,Ⅳ類上升了4.5百分點,Ⅴ類上升了20.9百分點,劣Ⅴ類下降了25.4百分點。主要污染物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3.3%,18.1%,總磷同比上升5.4%;飲用水源地水質改善率為26.9%[4]。總體上看,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但水環境形勢依然嚴峻,距離人民群眾期望仍相去甚遠。
據環保部門分析,嘉興市水環境中氨氮等指標來自農業面源污染的達到30%以上,農業面源污染中又以畜禽養殖污染為主。因此,生豬養殖污染成為農村的主要面源污染源。
1.4 農牧脫節,種養分離
近幾年,隨著城市化發展步伐的加快,人口向城鎮集聚,耕地大量減少,部分生豬養殖場變得緊靠城鎮,導致農牧分離、種養脫節的現象日趨嚴重。同時,由于生豬養殖業向集群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大量生豬廢棄物集中于局部地區,可利用耕地面積已無法滿足消納畜禽糞污的需要,使得原有傳統農業的 “豬-肥-糧”良性生態循環模式被打破。
國際上一般認可的每667 m2生豬承載量是2~3頭,嘉興市2009-2012年每667 m2生豬承載量從0.98頭下降到0.89頭,但其中新豐鎮、鳳橋鎮、元通鎮分別為4.30,2.30,2.99頭,局部地區生豬養殖量已超過環境承載量,這些超載區域的環境污染問題十分嚴重。
2.1 養殖戶環保意識差
生豬養殖戶對污染整治的主人翁意識缺乏,環保意識不強,部分生豬養殖場 (戶)管理不規范,干濕分離不徹底,不及時抽取沼渣、沼液和處理干糞,加上設施破損不及時修理,造成沼液溢出、橫流,管道堵塞導致設施停用,致使養殖場周邊環境惡劣,蚊蠅成群。同時有個別養殖戶貪圖一時的方便,偷偷設置活動口、直排口。
2.2 治污組織運行困難
嘉興市畜禽糞便收集處理中心大部分處于虧本或保本的狀況,主要原因是運行的成本高,人工、油價等運營成本的上漲,部分收集處理中心按工業電價計收電費;折舊快,豬糞腐蝕性較強,設施設備損耗、維修密集;各級政府在干糞收集、有機肥推廣使用等方面補助政策存在打折扣或補助不到位的情況,特別是鄉鎮配套資金基本不到位;畜禽糞便處理中心建設選址難,用地不保障,布局不合理,個別建成后被當作違章建筑拆除;收集車輛難上牌照和保險,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對畜禽糞便收集處理中心正常運作的壓力很大。
2.3 沼液綜合利用難解決
沼液每時每刻都在產生,而農作物用肥是有季節性的,再加上生豬養殖戶 (場)與農業種植業園區、基地對接不夠緊密,人工、油價不斷上漲,沼液異地利用成本不斷提高,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到目前止,大部分沼液的綜合利用還是個未破解的難題。
2.4 治理設施老化,服務未能全覆蓋
部分早期建設的雨污分離設施 (石棉瓦蓋板)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老化、破損現象,個別地方出現嚴重破損、污水溝蓋板缺失等現象,特別是一些采用鋼結構建造的畜禽糞便收集處理中心因豬糞腐蝕較強,破損更加嚴重。還有部分養殖場因行情較好擅自擴大生產,新建豬舍存在未配套建設污染治理設施或原有設施不能滿足現有養殖規模治理需要的問題。畜糞收集沒有全覆蓋,畜糞收集處理中心以重點養殖鎮村建設為主,其他鄉鎮規模養殖場畜糞沒有列入收集范圍。
“五水共治”,關鍵是治污水。治理生豬養殖業面源污染既是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改善農村生活環境、促進社會和諧的民生工程。由于生豬養殖面源污染的分散性、普遍性、不確定性等特點,決定了治理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因此,必須科學謀劃、選準路徑,多措并舉、綜合治理。
3.1 加強宣傳,深化認識
要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和電影短片等多種形式,利用多種渠道加強法制、政策、環保等宣傳,提高全社會對生豬養殖轉型升級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增強廣大村民和養殖戶的法制意識、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使其主動參與并積極配合轉型發展工作;提高廣大村民和養殖戶的環保意識,營造政府引導、業主自律、群眾監督的良好氛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好發展生豬養殖業與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關系,既要重視生豬產業在農業農村經濟中的地位,又要重視生豬養殖污染的治理;既要下大決心積極推進生豬養殖面源污染的治理,保護好生態環境,又要科學對待生豬養殖業,保持生豬養殖業健康發展,以保障市場供應,確保農民穩定增收,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5];相關部門要積極推廣生豬養殖管理和污染防治實用技術、生態循環農業的典型模式,生產經營主體要增強生態環保意識,在發展生豬養殖實現增收致富的同時,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自覺保護好生態環境,保障豬肉優質、安全。充分發揮基層組織作用,完善村規民約,構建 “村民自治、群眾參與、社會監督”的管治機制,積極引導全社會主動參與和配合生豬養殖業轉型發展。
3.2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按照養殖量與土地承載能力相適應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學規劃規模養殖場和畜牧小區。養殖密集區重點是減量提質;養殖稀疏區要根據農牧結合、生態循環的原則,做到畜禽養殖與種植業均衡發展。各級政府要科學規劃禁養區、限養區,依法對禁養區內的養殖場采取限期搬遷或關閉措施,嚴格控制限養區的養殖總量。嚴格禁止違章搭建豬舍行為,對已建未拆的違章豬舍,各級政府要繼續組織力量予以拆除。縣域范圍內按照每頭生豬配套不少于667 m2耕地標準控制畜禽存欄總量,各地要以鎮、街道為單位核定區域養殖總量。
3.3 創新主體,提升層次
實踐證明,規模家庭養殖場、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在養殖過程中注重治污,在確保豬肉品質的同時,努力實現零排放。因此,要加強引導,加大整合力度,重點培育組建一批機構健全、管理規范、帶動能力強、示范效應大的專業合作組織,按照飼料生產、種苗繁育、規模養殖、產品加工、市場營銷有機結合的思路,引導規模養殖場、專業合作社、畜產品加工企業、飼料加工企業等強強合作,構建分工協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產加銷一體化的現代畜牧產業體系,提高畜牧產業的一體化水平。積極鼓勵規模養殖場與飼料企業合作探索自動喂料系統建造、散裝飼料配送等工作,提高生豬養殖場的設施化水平。要完善政策,鼓勵規模生豬養殖場、飼料生產企業、屠宰加工企業等抱團“走出去”,在市外、省外建立生豬養殖基地。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引導生豬養殖向標準化、規模化、生態化、品牌化方向發展[6]。
3.4 種養結合,循環利用
建立生豬養殖污染防治長效機制,多環節多途徑實現資源化。散養戶污染治理可通過代位管理有效地發揮治理設施的作用[7];畜糞收集處理中心要完善運作機制,鼓勵采用先進技術,改進生產工藝,確保畜禽排泄物的有效收集和加工轉化;要綜合采用固液分離、厭氧發酵、好氧凈化及還田和堆肥等方法對廢棄物進行處理和利用,使生豬糞便在更廣闊范圍內得以利用,提倡增加施用有機肥,推廣生態養殖,實現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8];加大與科研院所在生豬養殖方面的合作,深入開展清潔生態養殖、養殖污染治理新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加大政策扶持,引進先進的適用技術,加大對沼氣、沼液、有機肥深度開發利用。大力推廣農牧結合型 (豬-沼-田)、生物處理有機利用型[豬-蚯蚓 (蠅蛆) -有機肥-田]等多種已經成熟的生態養殖模式,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
3.5 科學飼喂,減少排放
一般而言,飼料中的蛋白質50%左右能被生豬機體利用,其余部分從糞尿排出。因此,適當控制飼料蛋白質量及采取科學的方法提高飼料轉化率,可減少排放量。一是科學配制符合動物生理需要的飼料。要依據 “理想蛋白質模式”配制生豬不同生長階段生理需要一致的營養日糧飼養,在滿足有效氨基酸需要的基礎上,適當降低日糧蛋白質水平。研究資料表明:將豬日糧蛋白質含量每降低1%,氮的排出量則減少8.4%,如將日糧粗蛋白含量從18%降低至15%,可將氮的排放量降低25%。[9]提高日糧蛋白質消化率或減少日糧蛋白質含量,將大大減少生豬養殖產生的惡臭物質,從而減少浪費和排泄,既可節省飼料、降低成本,又能降低生豬糞便氮污染。二是合理利用飼料添加劑。在日糧中適當添加微量元素、維生素、氨基酸及酶制劑、酸化劑、益生菌、寡聚糖和中草藥添加劑等,能改善動物健康,提高飼料中養分消化率,促進營養素在動物體內的代謝利用,從而降低糞尿中養分排泄量,減少環境污染。
綜上所述,近年來,生豬養殖業的快速發展,有效保障了市場豬肉的供給,促進了農民增收,但隨之而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創新經營主體,并按照養殖量與土地承載能力相適應的要求,科學規劃,種養結合、生態循環,力圖生豬養殖業與種植業均衡發展,實現零排放,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生豬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 苑韶峰,呂軍.流域農業非點源污染研究概況 [J].土壤通報,2004,35(4):507-511.
[2] 李秀芬,朱金兆,顧曉君,等.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與防治進展 [J].中國人口· 資源與環境,2010,20(4):8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4-02-24).http://www.stats. 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514970.htm l.
[4] 嘉興市環境保護局.2013年嘉興市環境公報 [EB/OL].(2014-06-06).http://www.jepb.gov.cn/News/154/ c5328353a2159529363e00aebcf9 f9a596ce3385.htm l.
[5] 華兆才.生豬養殖業污染治理的難題與對策 [J].養殖技術顧問,2013(10):213-215.
[6] 孫世民.基于質量安全的優質豬肉供應鏈建設與管理探討[J].農業經濟問題,2006(4):70-73.
[7] 潘月一,鄭知金,徐玉裕,等.生豬散養戶污染治理代位管理模式 [J].浙江農業科學,2014(2):274-277.
[8] 陸文聰,馬永喜.規模化養殖場廢棄物處理方式的優化研究:以北京順義區某村生豬養殖為例 [J].中國畜牧雜志,2011(6):48-51.
[9] 鄧靈機,黃良保,胡保等.畜禽養殖業污染產生的原因及綜合治理措施 [J].江西畜牧獸醫雜,2010(1):25-26.
(責任編輯:盧福莊)
X 713
A
0528-9017(2015)04-0561-04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437
2015-02-03
浙江省黨校系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第十六批規劃課題立項課題 (ZX16101)
葉祝女 (1962-),女,浙江東陽人,副教授,主要從事農經管理、區域經濟研究工作。E-mail:xye1158@163.com。
文獻著錄格式:葉祝女.嘉興市生豬養殖業面源污染治理路徑的探討 [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4):561-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