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波,蔣武毅,段龍川,羅厚強
(1.溫州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浙江溫州 325000;2.溫州市農產品檢驗測試中心,浙江 溫州 325000;3.溫州科技職業學院 動科系,浙江 溫州 325006)
頭孢喹諾與恩諾沙星聯合用藥對黃羽肉雞人工誘發常見細菌病的療效觀察
吳 波1,蔣武毅2,段龍川3,羅厚強3
(1.溫州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浙江溫州 325000;2.溫州市農產品檢驗測試中心,浙江 溫州 325000;3.溫州科技職業學院 動科系,浙江 溫州 325006)
為了掌握頭孢喹諾與恩諾沙星聯合用藥對黃羽肉雞人工誘發感染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禽多殺性巴氏桿菌的治療效果,采用頭孢喹諾和恩諾沙星分別以0.25 mg·kg-1(皮下注射)和100 mg·L-1(飲水)劑量聯合給藥,并與2種藥物以臨床劑量單用做對比。結果表明,頭孢喹諾和恩諾沙星以低劑量聯合用藥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頭孢喹諾臨床用藥劑量單用,極其顯著優于恩諾沙星臨床用藥劑量單用。
頭孢喹諾;恩諾沙星;雞;細菌病
目前,家禽飼養過程中很多病毒性疾病得到了控制,但細菌性疾病卻越來越嚴重,如大腸桿菌病、雞白痢、雞霍亂、雞慢性呼吸道病、雞傳染性鼻炎等,臨床上容易導致雞發病的細菌主要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禽多殺性巴氏桿菌[1]這幾種病,特別是巴氏桿菌病,令不少養殖戶感到頭痛。用藥時有好轉,暫停死亡,停藥2 d后,病程又出現反復,死亡增加,難以根治。其原因可能由于未能對癥治療,部分藥物使用頻繁且配伍不科學,使細菌產生很強的耐藥性,這幾種病常給養殖戶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如何在較短時間內通過臨床和實驗室檢測,并且及時提出治療措施,對減少養殖戶的經濟損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恩諾沙星(Enrofloxacin,EF)是廣泛應用于畜禽養殖業中的第3代喹諾酮類抗菌藥,主要用于治療畜禽細菌性疾病和支原體感染[2],作為動物專用抗菌藥物,具有抗菌譜廣、殺菌活性強、與其他抗菌藥物無交叉耐藥性等特點,已備受獸醫界重視[3]。頭孢喹諾作為動物專用第四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對大多數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都有很強的殺滅作用,并且不易產生耐藥性,在可食用組織中殘留較少,安全性較高[4]。已有研究表明2種藥物聯用對雞大腸桿菌的體外抑菌試驗有較好的協同作用[5],但是對黃羽肉雞人工誘發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禽多殺性巴氏桿菌混合感染的療效研究尚未見報道。
1.1 材料
供試藥品。硫酸頭孢喹諾,商品名克百特,含量2.5%,生產批號為120801,購自于江蘇倍康藥業有限公司。乳酸恩諾沙星,由浙江國邦藥業有限公司提供,批號121108-1,含量99.5%。
受試菌株。大腸桿菌 (ATCC25922)、沙門氏菌 (ATCC14028)、禽多殺性巴氏桿菌(ATC12948)購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
培養基。肉湯培養基,MuellerHinton(簡稱MH)培養基,血清 MH肉湯培養基。固體培養基,血清瓊脂培養基、鮮血瓊脂培養基、普通瓊脂培養基、麥康凱培養基。上述各種培養基均按常規方法制備,并置于4℃冰箱保存備用。
實驗動物。50日齡黃羽肉雞140羽,體重(1.45±0.2)kg,雌雄各半,試驗前確保沒有使用頭孢菌素類和喹諾酮類藥物。
1.2 方法
1.2.1 誘發感染
挑取特征性菌落先接種血平板,置37℃過夜培養,次日挑選單個菌落1~2個接種于5 m L培養基 (加5%血清)中,37℃培養18 h。2~7組試驗雞胸肌注射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禽多殺性巴氏桿菌混合培養液0.3 m L(約含105活菌)。
1.2.2 給藥
試驗前精密稱取硫酸頭孢喹諾和乳酸恩諾沙星,無菌操作配制成工作濃度,人工誘發感染12 h后給藥。硫酸頭孢喹諾皮下注射,每日2次,連續給藥3 d后停藥;乳酸恩諾沙星在飲水中予以添加,每日2次,連續給藥5 d后停藥。
1.2.3 動物分組及處理
第1組為健康對照組,實驗動物不誘發感染,不給藥;第2組為感染對照組,實驗動物誘發感染,不給藥;第3組至第6組為藥物對照組,第7組為頭孢喹諾和恩諾沙星聯用試驗組 (表1)。

表1 實驗動物分組及處理
1.2.4 臨床觀察與實驗室鑒定
停藥后連續觀察10 d,每天記錄誘發感染前后觀察實驗動物臨床癥狀,對病死動物剖檢做細菌分離培養鑒定。
1.3 藥效評價
1.3.1 死亡率
在試驗期間,出現典型癥狀并死亡,尸體剖檢心臟、肝臟有典型的病變特征,判定為誘發感染引起死亡。根據死亡實驗動物數計算死亡率。
1.3.2 治愈率
在試驗期間,實驗動物經給藥后,精神狀態、食欲等恢復正常,均屬治愈。根據治愈數占整個試驗動物總數計算治愈率。
1.3.3 有效率
在試驗期間,治愈的和沒有死亡但有臨床癥狀表現的實驗動物均為 “有效”;試驗結束時每組存活的數量占試驗動物總數的比率為有效率。
1.3.4 相對增重率
根據試驗開始及結束時每只實驗動物的體重,計算增重量及每組實驗動物的平均增重,并以健康對照組增重為100%,各組增重與之相比得各組相對增重量。
2.1 臨床觀察
人工誘發感染各組陸續出現不同程度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臥地昏睡或呆立,反應遲鈍,食欲減退或廢絕。部分動物排泄白色帶綠糞便,呼吸不暢,發出咕嚕聲。雞冠和肉髯發紺呈黑紫色,肉髯常發生水腫。
剖檢死亡動物,發現其心包積液,皮下組織和腹腔中的脂肪、腸系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點,胸腔、腹腔、氣囊和腸漿膜上常見纖維素性或干酪樣灰白色的滲出物。肝臟的病變較為明顯,表現為腫大、質脆,呈棕紅色、棕黃色或紫紅色,表面有很多針頭帽大小或小米粒大小的灰白色或灰黃色的壞死點,部分可見點狀出血。
2.2 實驗室鑒定
革蘭氏染色陰性,培養物在麥康凱培養基上生長成紅色菌落,37~40℃下能發酵葡萄糖、乳糖,并產酸產氣。吲哚試驗和M.R試驗為陽性。
2.3 臨床藥效
頭孢喹諾與恩諾沙星聯合用藥對黃羽肉雞人工誘發常見細菌病的臨床藥效見表2。結果表明,各組實驗動物發病情況有明顯差異。感染對照組實驗動物死亡率較高,相對增重率低。經頭孢喹諾和恩諾沙星單用或者聯用治療后,與感染對照組比較,能較為迅速減輕臨床癥狀,降低死亡率。頭孢喹諾臨床用量對照組與2藥聯用試驗組的各項評價指標差異不大,后者治療效果略好。恩諾沙星臨床用量對照組死亡率和治愈率明顯低于2聯用試驗組,與頭孢喹諾低劑量對照組接近。2藥聯用試驗組在低劑量聯合使用時,對發病動物的治愈效果以及相對增重率 (90.58%)顯著優于頭孢喹諾臨床用量對照組 (P<0.05);與其他對照組相比,各項評價指標差異則極其顯著。

表2 頭孢喹諾與恩諾沙星聯合用藥對黃羽肉雞人工誘發常見細菌病的臨床藥效
實踐過程中會遇到人工誘發感染過重或過輕的情況,在評價藥效試驗中,人工接種細菌,復制適應癥病例,是非常重要的步驟。根據細菌的增殖及致病力規律,認為37℃培養16~18 h,細菌致病力最強[6]。再經試驗確定適宜接種量,以誘發適應癥[7]。因灌胃接種個體差異較大,本試驗采用胸肌注射細菌培養液。
隨著抗菌藥物使用的日益泛濫,細菌耐藥性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抗生素類藥物的治療效果。有研究表明,氟喹諾酮類藥物在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且同類藥物之間存在交叉耐藥性,因此恩諾沙星等作為非常有效的抗菌藥物,已有相當程度的耐藥性。從試驗結果可以顯示,其臨床用藥效果要弱于頭孢喹諾。頭孢喹諾作為較新的抗菌藥,相對于第3代頭孢菌素類抗菌藥頭孢噻呋鈉,對大部分耐藥菌仍具有較好的活性;其對細菌染色體和質粒編碼的β-內酰胺酶高度穩定[8],使得細菌不易產生耐藥性。頭孢喹諾和恩諾沙星抗菌機理不一樣,可以從不同途徑抑制并且殺死細菌,起到協同作用[5]。兩者聯用時的藥物濃度在臨床用藥量約1/4的情況下,治療效果還要優于臨床用藥對照組。頭孢喹諾和恩諾沙星適當的配伍用藥不但能大大減少用藥量,解決獸藥殘留問題,而且能較為有效地控制病情,一定程度上緩解耐藥菌泛濫的趨勢。
[1] Martinez M,McDermott P,W alker R.Pharmacology of the fluoroquinolones:a perspective for the use in domestic animals[J].Vet J,2006,172(1):10-28.
[2] 蔣興東,祁克宗,彭開松,等.動物性食品中氟喹諾酮獸藥殘留分析方法的研究進展 [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08(1):10-12.
[3] 劉素英,劉勇軍,尤華,等.恩諾沙星在肉雞組織中殘留消除規律研究 [J].中國獸藥雜志,2005(6):19-22.
[4] 杜向黨,李新生.頭孢喹諾的最新研究進展 [J].中國畜牧獸醫,2006,33(9):15-17.
[5] 郭永剛,胡立磊,吳玉臣.頭孢喹諾與恩諾沙星對雞大腸桿菌的聯合藥敏試驗 [J].廣東農業科學,2010(2):144-148.
[6] 甘肅農業大學.獸醫微生物學 [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8:34-35.
[7] 李建科,蔡玉梅,馬曉萍,等.鹽酸沙拉沙星對雞大腸桿菌病的療效及安全性試驗 [J].山東畜牧獸醫,1998(4):9-10.
[8] 李輝,劉聚祥,王建平,等.第4代獸用頭孢菌素頭孢喹諾的研究進展 [J].獸藥與飼料添加劑,2009,14(1):17-19.
(責任編輯:盧福莊)
S 858.31;R 969.3
A
0528-9017(2015)04-0565-03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438
2014-12-10
溫州市科技計劃項目 (2013N0010)
吳 波 (1981-),男,浙江溫州人,獸醫師,碩士,主要從事動物疫病綜合防控工作。E-mail:cris414727@126.com。
文獻著錄格式:吳波,蔣武毅,段龍川,等.頭孢喹諾與恩諾沙星聯合用藥對黃羽肉雞人工誘發常見細菌病的療效觀察 [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4):565-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