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摘 ?要】本文通過了解莊子及《莊子》相關音樂美學思想、文化,結合音樂審美心理、音樂形式與內容等,對比不同專家、學者的觀點看法,闡述對《莊子》音樂美學思想的體會、思考。
【關鍵詞】莊子;思想;道
中圖分類號:I207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把先人的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拋諸腦后。然而,近些年韓日等亞洲國家卻不斷加大研究中國國學文化,希望可以更好地利用這些東方智慧。我們作為中國的青年,即便不能亙古通今,也應該多了解我們的國學文化,棄其糟粕,取其精華,更好地延續發展我們燦爛的文明。
最近讀莊子及其相關音樂美學文化思想,獲得些許認識、感悟。
一、莊子及《莊子》
據《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記載,“莊子者,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訛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p>
莊周,生卒年不詳,說法不一,有言約前369—前286,亦有言約前350—前270。由《史記》記載所知,莊子涉獵廣闊,做為老子思想繼承者之一,有抨擊儒墨兩家。不受用于當朝當權者。
《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記載,“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可見莊子本性清高,不屑名利,明顯帶有老子自然、無為,“道”的特點。莊子有為隱士的追求,身處自然而自快,不因濁世而自得??梢?,莊子崇尚自然,追求法天貴真,追隨老子無為,反異化的思想,美學觀點是從其個人本性、身處環境為起點建立的。
《莊子》現存三十三篇。有“內篇”七,有“外篇”十五,“雜篇”十一?!皟绕睘榍f周自撰,“外篇”和“雜篇”出于他的門人和后學之手。“外”“雜”篇中雖然有的和“內篇”在思想上有些差異,藝術風格也不完全相同,但它們的基調卻是一致的。
內篇的論述更多取材于自然景物,突出意境,藝術風格鮮明,兼有散文優美流暢的特點。外篇、雜篇,論述中多取材于現實事件、歷史故事以及寓言故事,富于哲理性。
二、《莊子》論述音樂的推測
《莊子》中極少有獨立專門論述音樂的文章,散見于一些段落中。但莊子對音樂的理解非常深刻、對音樂的思考有獨到的見解。
如《齊物論》:“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子游曰:‘敢問其方。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何謂音樂?音樂主要是由高低、長短、強弱不同的樂音組成的。
莊子思想以自然為本,而自然是客觀存在的。 “人籟”是人演奏的的音樂,不符合莊子自然為本的思想,所以不被重視。而器樂是人制造的樂器,人來演奏樂器,人和樂器相互受制。所以“人籟”由于人來演奏樂器,受太多外在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不能把音樂發展到極致,被認為次于自然之樂?!疤旎[”是自然所成的音樂,不受人為影響,是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是純客觀的。 “天籟”也就是自然,從《莊子》看來,這是音樂美的最高境界。由此推想,莊子“天籟”的審美標準是在“人籟”(人為音樂)審美的標準之上,但“天籟”如此完美的境界,也許在現實中只是人們意識追求。
《齊物論》:“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果且有成與虧乎哉?果且無成與虧哉?有成與虧,固眧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眧氏之不鼓琴也?!?/p>
把是否有成功虧損,歸結為眧氏是否有彈琴。這里肯定了音樂對人是有影響的,但夸大了音樂的特殊性。但是夸大了器樂對人、對現實事物的作用,而且器樂的非語義性明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并不十分明確。音樂可以影響人的情緒,激起人的情感變化,但是音樂并不足以作為主要的原因影響客觀是非、虧損。莊子這里的音樂思想與《韓非子·十過》中有相似之處?!妒^》中有言,師曠曰:“此師延之所作,與紂為靡靡之也。及武王伐紂,師延東走,至于濮水而自投。故聞此聲者,必于水之上。先聞此聲者,其國必削,不行遂?!币魳房梢宰笥沂虑榈陌l展,影響事物發展的興衰?還是現實的發展影響音樂?這里似乎本末倒置了。
“道”的存在,是無虧無損,無增無減。由此再來理解昭文這位善琴者的“成與虧”,一是從“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的角度理解,既然昭氏于琴,有喜好之情,愛有所成,則“道”必有虧損;二是從“章聲而聲遺,不章聲而聲全”(郭象注)的角度,認為只要是鼓琴,就必有“聲遺”的遺憾??傊?,在莊子的思想中,有所成必有所虧,唯有具有“道”的屬性的無聲之樂,才無所謂成也無所謂虧。昭文鼓琴之成與虧的道理也在于此。 如果按照這樣的說法,“道”的意義就比較偏激。以“道”作為事物的評判和準則,不允許有愛恨情愁的情感摻雜,否則就影響事物的成虧。有了情感的滲透,“道”就受到損害,因此不應有喜好之情,而保存“道”。音樂是人們抒發情感的精神文化,沒有不帶情感的藝術。在音樂中,通過音響結構首先提供的是感情的表現。那么在音樂中表達了情感,就不符合“道”的標準;也與《莊子》所說的“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相矛盾。這是《莊子》內外篇中思想的差異。
三、音樂審美心理特點
《莊子·人間世》:“問曰:‘敢問心齋。仲尼曰:‘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于聽;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芍^虛乎?”
“心齋”,是要用氣去聽的,用耳、用心都會受到干擾??仗摼褪恰靶凝S”。 “心齋”的標準置于音樂欣賞中,用耳朵聽音樂,聽到的是音響,是單純的物理現象;用心聽音樂,會根據音樂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進去,和自己產生共鳴,不能把其本體理解清楚,心志不能完全集中在音樂中。只有“氣”能以“道“的清靜無為方式去欣賞音樂,接收音樂本體的內容,忘卻物我。
莊子的論述就顯然更多是把“氣”作為音樂審美主體的一種較高層次的內在涵養,從個人審美心理角度出發,不追求外在感官的愉悅,而是高于感性與理性存在。
在《莊子·天運》篇中有較多筆墨描述了相關的音樂想象,北門成問于黃帝曰:“帝張《咸池》之樂于洞庭之野,吾始聞之懼,復聞之怠,卒聞之而惑;蕩蕩默默,乃不自得?!薄拔嵊肿嘀躁庩栔?,燭之以日月之明。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在谷滿谷,在坑滿坑。涂卻守神,以物為量。其聲揮綽,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紀。吾止之于有窮,流之于無止。子欲慮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見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儻然立于四虛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目知窮乎所欲見,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虛,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吾又奏之以無怠之聲,調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叢生,林樂而無形,布揮而不曳,幽昏而無聲。動于無方,居于窈冥,或謂之死,或謂之生;或謂之實,或謂之榮。行流散徙,不主常聲。世疑之,稽于圣人……”
四、音樂的形式與內容
《莊子·天地》記載:“夫道,淵乎其居也,潦乎其清也。金石不得無以鳴?!薄耙暫踮ぺぃ牶鯚o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p>
道,是那樣的深沉,是那樣的清澈。樂器得不到它便不能發聲……看它,昏暗無光;聽它,又寂靜無聲。但卻唯有在這昏暗之中,才能見到光明的境界;唯有在這無聲之中,才能聽到和諧的天籟。
莊子繼承與發展了老子的“道”的思想,這里把“道”作為音樂的核心,無“道”便無音,無“道”不成樂。莊子的“道”更多地不是表達無、沒有,而是表達“道”能生一、生二、生三、生萬物,有物象,有靈氣。音樂不表達出“道”就不存在,音樂的能指是建立在所指基礎上,沒有音樂的內容就不存在音樂的形式。這就過于強調內容而輕視形式,與孔子所述的“文質彬彬”相似,孔子亦并非是“文”與“質”并舉,而是輕“文”而重“質”,輕形式而重于內容。
《樂記》記載:“德成而上,藝成而下。”在中國古代音樂理論中,大多都強調先內容而后形式,直到嵇康等人才提出一些新的觀點。莊子在這里也有把音樂作為自己思想的載體之意,亦并非以音樂做為立腳點。
《莊子·德充符》記載:“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
引用仲尼的話語,要求觀察事物,不必分辨其美丑。忘卻美丑,使心神遨游于道德的和平境界。 只要保持心境的恬淡平和,才能夠體會其中的真諦。真正的內涵在于內心的體會,不因對外物的辨別評判去影響心境,順其自然。
《莊子·繕性》中提出的“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與這里的思想相通,相對應,都表達了“樂由心生”,用音樂保存自然的性情。由此可以看出,莊子的思想依舊是從“人”的角度出發,物的人化、自然的人化。其生心寄托于自然中,身存在于現世,尋求心境的自我解脫。
音樂是人抒發情懷,敞開心扉的寄托,人們常說音樂是心靈的藝術,是音響的藝術。從《莊子》思想看來,音樂的重要成分是情感,但是這種情感是表現為依托于自然、清靜而淡雅的恬淡之情,是一種自然之美、自然之魅!
莊子的思想,音樂界有各種聲音,我們要仔細去了解、判斷,從客觀實際出發來進行分析理解,才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