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惠


在每個人心底最柔軟的地方,都悄然安放著自己的故鄉。遠離故鄉的人,心中都有一種思鄉的情結。
無數次,我朝著故鄉的方向眺望。多少個夜晚,我常常夢回故鄉,在夢中尋找故鄉的模樣。一遍遍聽著《思鄉曲》,那份對故鄉的牽念,對故鄉的守望,在心中一刻也無法停止,越來越深,越來越濃,心痛得難以言說。聽著、想著,早已淚流滿面……
我出生在重慶西部偏遠小城的一個小山村,小得在地圖上都很難找到它的位置。沒有江南水鄉的婉約,沒有大都市的繁華,在我的記憶中,這里偏僻、荒涼,土地貧瘠,我在這里度過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時期。
青春懵懂時,對繁華的大都市充滿無限向往,迷戀高樓林立和璀璨的燈火,盼望自己能擁有一席之地。曾經在心里渴望和企盼著,故鄉何時也能變得如此繁華和美麗。終于有一天,我背上簡單的行囊,揣著最初的夢想,全然不顧母親的痛哭流涕,頭也不回地逃離故鄉,投入遙遠而陌生的城市……
故鄉始建于唐肅宗乾元元年,是一座擁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唐末昌州刺史、靜南軍大使韋君靖在龍崗山開建永昌寨,開創了北山石刻,南宋名匠趙智鳳在寶頂山用畢生精力建造了寶頂山石刻。石刻群規模宏大,刻藝精湛,以佛教造像為主,兼有儒、道造像,是中外聞名的“石刻之鄉”,是中國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在青山環繞的山谷間,蜿蜒的巖壁上石刻造像和文字長達500多米。放眼望去,氣勢恢宏,蔚為壯觀。牧牛圖、地獄變相、佛說父母恩重經、養雞女等造像,將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刻畫得自然、生動,栩栩如生。《千手觀音》身高三米,身后伸出1007只手臂,每個手心都刻有一只眼睛,千姿百態。一幅幅石刻造像逼真,情景交融,風趣盎然,氣勢宏偉,令人嘆為觀止。 故鄉有一條瀨溪河,河水從寧靜的村莊緩緩流過,千百年來,瀨溪河滋潤著故鄉的土地,哺育了千千萬萬的故鄉兒女,孕育了璀璨奪目的石刻文化,見證了小城的風風雨雨,培育著小城人們“開山化石,勵志圖新”的人文精神。薄薄的輕霧升起在瀨溪河面上,如炊煙裊裊,似輕紗飄飄。溫婉多情的河水靜靜地流淌,流過美麗的小山村,流過我恬靜的心房。
河岸邊楊柳青青,淘氣的孩子們光著屁股跳進河里嬉戲、玩耍,勤勞的村婦在河邊洗衣裳,槌衣聲、談笑聲隨波蕩漾。故鄉的炊煙在每一天升起。清晨,炊煙繞上房梁,寧靜的小山村被一縷縷炊煙喚醒。正午的炊煙飄過樹梢,放學時,遠遠便望見自家房頂上升起的裊裊炊煙,就不由加快了回家的腳步。最美是傍晚的炊煙,縷縷炊煙飄逸在酡紅色的夕陽中,勞作一天的鄉親扛著鋤頭走在田埂上,我和伙伴們玩得忘了時間。直到暮色四合,母親悠長的呼喚聲在炊煙里響起,大家才一哄而散,一身泥一臉土地跑回家。
山路旁,有埋頭雕琢的石雕人,古銅色的臉龐飽經滄桑,額頭上刻著一道道深深的皺紋,雙手布滿老繭,穿一身老式布衣。坐在石凳上,手握刻刀神情專注,一刀一刀,用心雕刻。一年四季,無數石雕人就這樣默默雕刻著一塊塊冰冷的石頭,雕刻著無聲流逝的時光。這不正是故鄉人不畏艱難、百折不撓的真實寫照嗎?
四十年的漂泊生活,四十年的風雨,在陌生的城市,我一路跌跌撞撞,發過傳單、洗過盤子、擺過地攤、當過文員。住過地下室,受過不少白眼,嘗盡了世間冷暖。如今人到中年,我在城市結婚生子,也終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車子,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
可是,無論外面的世界多精彩,當形形色色的人群從我身邊走過,面對一張張陌生的面孔時,我卻有些惴惴不安,茫然失措。對故鄉的思念便愈加強烈,愈發想念故鄉的親人和朋友,還有那濃濃的土得掉了渣兒的鄉音。故鄉的土地是我生長的搖籃,載著我童年、少年的夢。
如今,曾經荒涼的小城已經舊貌換新顏了,一條條街道整齊寬闊,街道兩邊高樓林立,寬闊的迎賓大道,車輛川流不息,暢通無阻。濱河路樹木蔥蘢,鳥語花香。位于小城中心的廣場上,數十根粗大的石柱分列廣場兩邊,柱上雕刻的中國龍栩栩如生。 駐足石刻雕像前,我仿佛穿越到古遠的年代,聽到清脆的馬蹄聲由遠及近,身懷絕技的匠師在巖壁上的錘鏨叮當不絕于耳,看到四面八方的達官貴人、高僧信徒紛至沓來,虔誠拜佛香煙裊裊,佛歌起伏鐘聲悠揚……
喜歡在閑暇時去山上走走,或一個人獨行,或邀上三五個朋友結伴吟詩作賦,相談甚歡。站在半山腰,吮吸著清新的空氣,俯瞰小城婉約的景致,無不感嘆小城悄然的變遷。
在這片土地上,故鄉的祖祖輩輩默默地勞作、繁衍,生生不息。淳樸善良的父老鄉親執著地堅守著故鄉,守望著故鄉。每次回到故鄉,我都要去村里走走望望,嗅一嗅鄉間泥土的氣息,摸一摸村頭那棵老槐樹,看一看寧靜的瀨溪河,在先人的墳頭上鞠一把土燒一炷香。我會帶著孩子到地里除草、點豆,體會勞動的艱辛和快樂,去鄉鄰家的土房里坐坐聊聊.聽聽那久違而熟悉的鄉音……
故鄉雖不繁華,卻始終散發著泥土的芳香。故鄉是如此寬容,我曾那么決絕地棄它而去,它卻無條件地包容我接納我,平靜地面對我的歡樂和憂傷。我最終明白,我早已植根于這片沃土,我的肌膚上保持著故鄉的體溫,我的血脈里汩汩流淌著故鄉的血液。
有人說:人生就是不斷行走并最終回到故鄉。我是故鄉的孩子,即使走遍萬水千山,也走不出對故鄉的牽念。只有回到故鄉,我才能卸下一身疲憊,漂泊的心才有所歸依,變得恬靜而溫暖。
故鄉像一壇陳年老酒,時間越久,香味越濃:故鄉像一根琴弦,彈撥出一曲幽幽的鄉愁。而鄉愁如一根長長的線,牽動著游子漂泊的心,離家愈久,鄉愁愈深。“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每當濃濃的鄉愁在心頭纏繞,我便站在夕陽的余暉中,默默地遙望遠方,我仿佛回到了久別的故鄉,聽到母親溫情的呼喚在耳畔回響。故鄉,我的夢。我走進夢里,而夢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