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英
【摘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習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作為語文教師的我深感作文教學工作的艱巨與困難。那么,如何指導學生有效作文,聯系我的教學經歷和實踐我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關鍵詞】作者教學;指導;教學中圖分類號:G40一、要結合生活來訓練
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作文是寫觀察中的發現。寫之前,我就在想:孩子們每天都在家里,見識有限,寫什么呢?我就準備了一個好玩的試驗。我帶了一些胖大海來到教室,孩子們滿是狐疑的眼神望著我,問:“老師,你拿的是什么?”我神秘地說:“這是個小秘密,等會兒告訴你們。”孩子們帶著期待與興奮,滿臉都是喜悅。然后我給每個孩子發一個,讓孩子們自己在小組內說一說:介紹一下這個不知名的東西。可以從它顏色、形狀、氣味和硬度等方面介紹。說得好的推薦到班上那個介紹這個“胖大海”。然后,我告訴孩子們:“這個東西的名字叫胖大海。”當我一說完這句話,孩子們七嘴八舌:“老師,你弄錯沒有,這個怎么會叫胖大海呢?”“老師,為什么不叫瘦小海?”“老師,為什么叫它胖大海呢?”這正是我想要的結果,我順勢拿出準備好的一個大玻璃杯說:“你們馬上就知道了。”我把胖大海和開水倒進大玻璃杯里。孩子們看著杯子里的胖大海慢慢變大,不住地發出嘖嘖的贊嘆聲。最后我又給他們講了胖大海的作用。他們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專注的表情是以往的課堂少見的。第二節課是習作,孩子們的筆下沙沙作響,我欣慰地笑了。這次的作文很成功,我選送了一篇參加學校優秀作文評比,得了一等獎。還有一次,有個孩子送我一個橘子,我馬上萌生了一個想法:讓孩子們寫寫橘子吧,每個孩子都帶上一個橘子,課堂上來說說寫寫。說干就干,我布置學生每個人從家里拿一個橘子。孩子們滿臉狐疑,但都照辦了。課堂上,我先讓孩子們觀察橘子的顏色、形狀和大小,再聞聞它的氣味,再掰開橘子聞一聞,嘗一嘗,最后來說一說:橘子的作用。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是啊,孩子們經歷了有趣的,有意義的事,怎么會寫不出文章來?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又增強了寫作的信心,還增添了寫作的趣味性。何樂而不為呢?二、要加強營養補給
這個“營養”就是課外書,一些經典的書,百看不厭的書。俗話說“閱讀是作文的父親。”要寫好作文,必須大量閱讀。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人走進學校,并不意味著接受教育,只有當他面對一本書,沉醉不已時,教育才剛剛開始。”正如我們平時說的“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只有課外大量的積累,才能促進孩子長期發展。閱讀就是孩子長期發展的“活水”。我還是說一個真實的案例。我們班的一個同學,這學期轉學過來,不僅學習困難大,語文書上的生字大都不認識,調皮搗蛋,在原學校實在呆不下去了。轉入我班后,我上了幾節課,發現:作業不會寫,課文讀不通,上課不聽講。我和他家長交流情況,我建議家長給他買一些課外書,買它自己喜歡的,每天回家讀一讀。家長采納了這個建議。過了一段時間,我和家長交流,家長非常高興:孩子現在雖然不會寫字,但是會讀了,好多字會認了。每天回家后都要拿著書看一會兒。老師布置的作文,每次都是他要自己寫,寫好后,家長做輔導。我的心情可想而知,我對家長說:“這一切都是書的功勞啊!以后還是讓他繼續多看書吧!”
三、作文批改.發現作文的閃光點小學三年級作文要求要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意義的內容用文字形式表達出來,是一種內化的過程,即使是表達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對學生一次極好的思維訓練。發現作文中的閃光點,這個閃光點可以是一個詞,一個句子,一個標點符號,只要他用得好,他會用,我就表揚,增強寫作自信心,讓他們不怕作文,做到“我手寫我心。”寫出自己的心里話。因此,教師對學生的習作過程,都要給以積極的鼓勵、激發,特別是三年級作文,對于初學作文的孩子來說,他們不怕作文就已經是個勝利了。所以我在作文批改中放大孩子的優點。本來能得60分,我給他得80分,有及格變為優秀,這對孩子自信和興趣的培養是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的。四、建立一套有效的獎勵機制
采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當然,怎樣才能讓每個學生感受到寫作的樂趣呢?不然學生只感受到作文的苦,我是這樣做的:我們班每周寫一篇作文,每次選出大概三分之一左右學生的作文,選錄到我班的作文周報中。每選中一篇文章,我發一張“班級刊用卡”,三張刊用卡換“作文新秀”榮譽稱號,滿五張刊用卡換“作文小作家”稱號,如有七張刊用卡獲得“班級小作家”的光榮稱號。這一次次的,階梯式的獎勵,每個人只要努力一把就能獲獎,同樣也給學生的寫作注入鮮活的動力。總而言之,作文教學之路畢竟是艱難的。我們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始終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加強學生課外閱讀,提高寫作興趣、發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多給學生自己發展的空間,我們相信學生一定會愛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