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琴
【摘要】言簡意賅、形象生動的成語,堪稱中華文明中的語言奇葩,也是我們小學生豐富的詞匯資源庫。因此無論是教材的編排、課堂的教學,還是命題的測試,成語都成了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捎捎诜N種原因,削減了這道風景的靚點和關感?!娟P鍵詞】成語學習;教學中圖分類號:G40
一、反思我們的成語教學: 是否讓孩子有著被動接受的嫌疑
(一)為應試而增負,重知識輕能力
蘇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從一年級上冊開始,就在《練習》中設立了“讀讀背背”的練習。其中,很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熟記成語”。這些成語排列整齊,節奏鮮明,讀起來瑯瑯上口。教學參考用書對此題的教學建議是:只要大體了解詞語的意思即可,不要詳細解釋每個詞語的意思,也不要求默寫。但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在誦讀過程中體會詞語的意思??稍趯嶋H教學中,有些老師為了確保練習測試時不丟分,人為地拔高了這些成語的教學要求,反復抄寫、默寫,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負擔。這種用反復抄寫、機械復制的方法所換來的成功不是新課標所倡導的。
(二)為命題而命題,重積累輕運用
為了體現成語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每每遇到測試總少不了考查成語這個項目,可有些考查成語積累的命題就存在著諸多弊端。如:
寫出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成語;寫出表現人物優秀品質的成語;寫出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寫出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仔細審視這樣的一些題目,對學生成語的運用,能力的形成究竟有哪些幫助呢?如何應對如此的考題,一些教師的法寶便是投其所好,背記各類的成語,以不變應萬變;而那些在課堂教學中聯系具體語境,指導學生靈活積累詞語的教師,卻不能從這樣的考試中得到肯定;那些活學活用的學生也就是在這樣的測試中一次次地失去了學習成語的興趣與信心。
(三)為理解而生搬硬套,重工具輕感悟
我們在課堂上也常常見到這樣的現象:當教者詢問成語的意思時,孩子們不是捧著《課課通》《名師點撥》一類的工具書一字不落地讀,就是翻開《現代漢語成語詞典》照本宣科。有時還會因為字不認識,意思不明白而讀得結結巴巴,斷詞斷句。讀得人磕磕碰碰,聽的人糊里糊涂??v然聽得清楚明白的,也僅僅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成語的意義、意味、意蘊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開掘。孩子們對成語的理解是抽象、單薄的,缺少靈動,缺少生命力。
如此的成語學習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填鴨式”的被動接受。
二、追尋兒童的本真:
點燃學生享受成語學習的激情
筆者認為,成語教學要改變當前“教材很重視、教師很為難、學生很迷?!钡默F狀,就必須讓成語學習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成語的價值,體驗到學習成語的喜悅。學生只有喜歡上成語,才會樂于探究,享受學習。
(一)插圖中意會,準確把握
學生理解一個詞語,不是靠定義,而是靠生活的體驗,靠鮮活的直觀感受。
如:二年級下冊練習4中“舐犢之愛烏鳥私情天倫之樂其樂無窮”的教學片段。
師:小朋友,仔細看圖,你一定會有發現。
生:我看見老牛在舔小牛,覺得老牛對小牛多好??!
生:老牛舔著小牛,就像媽媽用手在撫摸孩子一樣,我覺得老牛非常愛小牛。
師:是呀,這就是舐犢之愛。想一想,我們以前學過的哪些課文也有父母對孩子非常關愛的?
生:《母親的恩情》里寫孟郊要出遠門了,他的母親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為他縫補衣裳。
師:衣服上的密密麻麻的針腳寄托了母親對孟郊濃濃的愛!這就是舐犢之愛。生活中,你感受到這種愛了嗎?
師:(出示烏鴉反哺圖)孩子們,你們又發現了什么?
生:是小烏鴉在喂老烏鴉吃蟲子。
生:看到這幅圖我想到了一首歌《小烏鴉愛媽媽》。烏鴉媽媽年紀大了,飛不動了,小烏鴉把找到的蟲子喂給媽媽吃。
師:這就是烏鳥私情。誰能說說我們知道的孝敬父母的課文?
生:《陳毅探母》中陳毅元帥回鄉看望生病的母親,還幫母親洗衣服。
生:《木蘭從軍》《沉香救母》……
教學中,教師不僅巧妙地利用插圖幫助學生建立了成語的“義”和“像”的聯系,還注意引導學生聯系已經學過的課文來理解成語。這種做法,與《語文課程標準》上所要求的“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如出一轍,只不過這是更大跨度的“聯系上下文”。像這樣,利用插圖、聯系所學課文喚起學生的直覺經驗幫助學生理解成語,既精準,又讓詞語真正走進了孩子的心田。
(二)生活中學習,感受意蘊
在成語教學中,我們應盡量聯系與成語相對應的生活實際,讓孩子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成語,運用成語,達到成語教學有效的最終目標。
對于一年級下冊練習4中的這組成語 骨肉之情痛癢相關情深似海恩重如山,我是這樣教學的。
師:小朋友們,剛才我們從圖上看到了媽媽的愛。在我們的生活中,你感受到這種愛了嗎?
生:有一次,我發高燒住院了,媽媽一直陪在我身邊,幫我換額頭上的毛巾,看著我掛水:晚上也坐在病床前,拉著我的小手,不睡覺。(孩子的眼圈兒紅了)
生:我晚上睡覺總喜歡蹬被子,媽媽總要起來好多次,為我蓋被子。
生:我媽媽總是把魚肚上的肉挑好刺弄給我吃,她自己只吃魚頭。
生:我被車子撞斷了腿,媽媽心疼得直掉眼淚,爸爸每天負責送我上學,抱我上樓、下樓。
師:說得多好啊,爸爸媽媽對我們的關懷是無微不至的,他們時刻關心、牽掛著我們的冷暖、痛癢,這就是“骨肉之情痛癢相關”:父母的養育之恩像大山一樣厚重,疼愛之情比海還要深厚,這樣的深情我們是永遠也報答不了的呀!正可謂“誰言 ”
生:(齊誦)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我通過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將生硬、平面的文字“還原”成有溫度、生動可感的畫面,引導學生把學習成語與感悟生活相溝通,從生活里讀出詞語的情感,拉近了學生和成語間的距離。這樣的對話,看到的不僅僅是孩子們對“骨肉之情痛癢相關”的理解,更多的是觸動了孩子心靈深處的那根弦?!俺烧Z意境”與“生活底蘊”的認知通道被打通了,成語的意蘊和情感也就在孩子的心田里鮮活、靈動、流淌起來。
(三)語境中品味,學會運用
我認為成語的品味不是孤立的,它是建立在語句乃至語段篇章的誦讀基礎上的。沒有語境的依托,詞語就成了干癟的符號;沒有對成語的正確領悟,這些成語就會因為同音字的混淆而很容易出錯,當然,成語也就不可能真正進入到孩子們的腦海中。
再次講解“忍辱負重”時,我做了如下的努力:
師:同學們,你知道忍辱負重的意思嗎?
生:(捧著詞典)忍受屈辱,擔負重任。
師:你的答案告訴我們,可以用組詞的方法來理解詞語的意思,謝謝你!那看到這個成語,你能聯想到哪些人物或者事情嗎?
生:我想到了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
師:(追問)越王勾踐忍受的是什么屈辱,擔負的又是什么重任?教育天地
生:會稽一戰,越王勾踐打了敗仗,后來越王夫婦去給吳王夫差當奴仆,這是他受的屈辱。
生:回國后,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為的是能有一天打敗吳國,我覺得這就是他擔負的重任。
師:是呀,越王勾踐忍受的是為吳王當奴仆的亡國之辱,擔負的是重振越國,消滅吳國的重任,這是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在忍受屈辱的情況下仍然不忘自己所擔負的重任,這樣的人是偉大的,是值得尊敬和贊揚的。我希望大家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要擔負起自己的責任?,F在,懂得“負”的意思了嗎?
生:擔負、背負。
生:承擔的意思。
師:那,會寫“負”嗎?
生:(七嘴八舌)擔負的“負”、負責的“負”、負擔的“負”、欺負的“負”……
還擔心孩子不會寫這個字,不會用這個詞嗎?盡管過程有點冗長,語言有些噦嗦,但是孩子們在語境中學會了咀嚼、品味詞語,不僅懂得了成語的意思,還從故事、語境中分清了成語的褒貶,學會了運用,一勞永逸,又何樂而不為呢?
(四)命題中多元,凸現創意
創意永遠是教學的魅力所在,命題也是如此。
低年級的成語考查,除了成語填空外,還可以以娛樂、游戲的方式進行,讓孩子們在愉快的活動中積累成語。中年級的成語考查,可以在內容和形式上稍稍提升一些,讓孩子在玩成語的同時,學會思考。高年級的成語命題可以嚴謹、靈活一些,積累式的命題更應體現開放、多元的理念。當然,像這樣帶有娛樂性和竟賽性的題目僅僅作為一些輔料而已,適當添加可以為成語的學習增色添味,使學習增添些生趣,多一些享受。
如:十二生肖鬧元宵
生龍活( ) 老( )識途 ( )飛( )跳
群( )無首 九( )一毛 亡( )補牢
如:用學過的或自己積累的成語填空。
神九問天、蛟龍入海乃至嫦娥奔月,每一次技術進步的累積,都讓國人
。科技發展的速度之快,影響之大,在新中國歷史上是一的?!吧暇盘鞌堅?,下五洋捉鱉”,詩人的浪漫豪情,在中國人的追夢中不斷化為現實?;赝袊暮炫?,____,祖國正發生著的變化。追趕世界尖端科技的步伐竟如此迅疾,作為接班人的我們必將
,不斷充實武裝自己,為祖國更加輝煌的明天____。
這樣的命題注重創設運用的情境,拓寬了學生多向思維的空間,從而真正走向多元,能誘發學生的獨特體驗和個性理解,讓孩子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所存儲的成語進行檢索提取。這樣的命題知識與能力并行,積累與運用并重,書本與社會融合,豈一個“精妙”了得!不同的成語,不同的意蘊:不同的教學,不同的收獲。像這樣有情有義地教,有滋有味地學,堅持下去,孩子們會由衷地愛上成語,享受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