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莉
【摘 ?要】涼山州貧困地區教育發展落后,當前主要存在的問題有教育與經濟發展不適應;失學現象嚴重;師資隊伍不穩定及教育經費短缺等問題。本文通過分析造成問題的原因,提出了改變涼山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現狀的對策。
【關鍵詞】涼山;貧困地區;教育發展;問題;原因;出路
一、涼山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問題
(一)教育與經濟發展極不適應
在涼山的貧困地區,它們又大多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這些資源要轉化為經濟效益,就需要教育為其提供實用型的人才。然而,涼山州貧困地區其與外界的溝通和交流相對困難,當地的應試教育模式依舊,仍然片面地追求升學率,這種教育模式培養的學生往往不能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失學現象嚴重
在涼山的貧困地區,兒童輟學率較高。雖然我國實行了免費義務教育,但是在涼山的貧困地區,很多家庭經濟貧困,不能或不愿意承擔子女學習中的開支。還有的家庭為了讓子女盡快參加勞動而讓子女放棄求學的機會。在涼山的貧困地區,又基本上是彝族聚居的區域,這里重男輕女的觀念相當嚴重,女童的失學現象更為明顯。
(三)師資隊伍不穩定
涼山貧困地區的師資隊伍主要表現在師資數量不足,素質不高,隊伍不穩定及結構不合理等方面。在涼山的貧困地區,特別是偏遠的地區,很多學校的教師人數相當有限,根本達不到國家規定的生師比。另外,涼山的貧困地區教師學歷水平較低,由于這類地區條件艱苦,很多優秀的教師不愿到該類地區任教,留不住優秀的教師。因此,該類地區的很多教師根本達不到國家規定的學歷。再次,教師的年齡結構或職稱結構不合理。在該類貧困地區,由于條件艱苦,年輕教師都不愿在此任教,因此,學校的年輕教師偏少,出現明顯的年齡斷層現象。
二、涼山貧困地區教育發展落后的原因
(一)觀念存在偏差
在涼山的貧困地區,學校及家長、學生對教育的觀念存在一定偏差。當地的學校仍然追求升學率,應試教育的模式依舊,學校不能充分分析當地經濟發展的特點,培養適合當地經濟發展所需的人才。同時,當地的學生及家長在教育觀念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當地一部分家長不能認識到教育的重要作用,在經濟條件有限的情況下不愿意子女接受教育。還有一部分家長雖然愿意讓子女接受教育,但他們也仍然是追求應試教育,不愿意子女接受與當地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職業技能方面的教育。在學校及學生家長的這些觀念的影響下,當地教育與經濟的發展極度不適應。
(二)當地民眾不重視教育
在涼山的貧困地區,貧困與愚昧交織在一起。當地很多民眾自身受教育程度很低,他們不能充分認識教育的重要作用。在這些貧困地區,有的地區的民眾愿意花較多的錢在畢摩儀式上,也不愿意在教育上投入一點的經濟資源。很多家長認為子女從事畢摩活動比接受基礎教育更有意義。例如,涼山的畢摩大縣,美姑縣,該縣每年花在畢摩活動中的錢遠高于其全縣的財政收入。因此,在這些地區,更多適齡兒童在家長的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沒有接受基礎教育或是沒能修完基礎教育就成了畢摩學徒。這造成這些地區基礎教育的入學率偏低,輟學率也相當高。
(三)條件艱苦
涼山的貧困地區地理位置偏遠,氣候條件惡劣,交通不便,經濟發展落后。這些地區艱苦的工作條件造成很多教師對此望而卻步,不愿到這類地區工作。甚至一些本地工作的教師,也不愿留在此地工作。艱苦的工作條件既不能吸引人才也不能留住人才,人才的缺乏直接影響此類地區的教學質量。
三、涼山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出路
(一)轉變觀念
涼山貧困地區教育要發展需要當地學校及家長轉變觀念。首先,要讓學校認識到,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升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發展,實現社會的發展,因此,學校不能片面追求升學率。當地社會應開辦各層次各類型的教育,要充分分析當地經濟發展實際,培養適應經濟發展需求的實用型人才。其次,家長要轉變觀念。通過政府及相關宣傳,讓家長了解教育在個人及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讓家長把子女接受教育轉變為一種自覺的行為。
(二)提高教師待遇
教師是開展正常教學的保證,要保證涼山貧困地區的教師。一方面,國家應制定相關政策,鼓勵發達地區優秀人才到貧困地區工作或交流,幫助民族地區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另一面,國家應制定相應政策,保證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待遇。再一方面,國家制定相應政策,保證教師的培訓和學習,幫助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加大經費投入
經費是教育發展的物質保證。一是,國家應針對民族貧困地區的實際,制定經費傾斜的政策,加大對民族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扶持力度。二是,進一步完善經費保障機制。民族貧困地區政府要積極拓寬經濟來源,確保教育經費投入渠道暢通及經濟落實到位。三是,擴大宣傳,努力爭取社會各方面對教育的投入,多渠道籌集資金,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及個人通過各種方式支持民族貧困地區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文.關于我國農村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2006(3).
[2]陳立鵬.民族貧困地區教育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及對策[J].中國民族教育,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