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冬蓮
黨的十八大確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明確提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收入分配差距明顯縮小,扶貧對象大幅度減少”的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加大力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提出“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精準扶貧”概念的提出充分彰顯了新一代領導集體對扶貧工作的重視。如何打好“十三五”貧困村攻堅戰,筆者認為:一是明確一個目標、二是完成二個任務、三是轉變三種觀念、四是加強四種措施、五是創新五種機制。

一、明確一個目標
十三五期間,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有20個行政村列為省級精準扶貧工作貧困村,占全縣136個行政村(社區)總數的15%。到2018年底,全縣20個省級貧困村全面消滅“滿目瘡痍”村組,貧困村特色優勢產業初具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到2020年,貧困村群眾全面實現走平坦路、喝干凈水、上衛生所、住安全房的愿望,貧困村網絡通訊、衛生室、綜合文化室及特色優勢產業全覆蓋,全面建成美麗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完成二項任務
1.完成村莊整治任務。
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落后,農業水利灌溉條件差,抵御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能力低,而且建設標準低,缺乏后續管護經費等,所建成的村級公路,絕大多數等級低、質量差;集中供水工程、水渠也因沒有得到及時維修,漏水、集水難是貧困村普遍現象。按照先重度、后中度、最后輕度的次序依次整治,并確保到2018年底完成重度貧困村組整治任務,即“十三五”時期前三年重點整治重度貧困村小組,后兩年則側重整治中度貧困村小組。
一是加大公路建設力度。盡早實現貧困村、組通油路、水泥路,村與村、戶與戶間道路硬化(村內道路硬化)。
二是加大以小型水利設施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建設力度。進一步完善農田水利建設、土地整理、小河流域治理等項目工作和各項管理機制。
三是加大能源建設力度。積極推廣沼氣、秸桿氣化等清潔能源,帶動精準貧困戶改水、改廚、改廁、改圈等“四改”工程,積極爭取實施電網改造工程,切實解決貧困村、貧困戶用電難、用電貴的問題。
四是加大人居環境建設力度。重點解決貧困村、組村內道路、排水、垃圾處理等突出問題。
五是加大教育文化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實施區域中小學危房改造、寄宿制學校建設和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抓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積極推進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
2. 發展扶貧產業,增加貧困戶收入
貧困人口多為因災、因病、因殘、因老、缺勞、超生等致貧,相對素質較低,“等、靠、要”的舊觀念依然存在,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致富的能力比較低。為此,必須以實施產業扶貧項目為突破口,提高精準貧困戶勞動技能,增加人均收入,改善生活條件,增加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
一是要抓好貧困村扶貧產業建設。重點抓好貧困村扶貧產業基地建設,認真組織落實各貧困村扶貧產業基地建設任務,及時搞好指導和服務,抓好跟蹤督辦。
二是要抓好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加強對全縣確定的產業化扶貧重點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業務指導和跟蹤服務,及時幫助解決生產發展中的難題,幫助搞好當年發展規劃,及時申報產業扶貧資金項目計劃,集中產業扶貧資金給予重點扶持,進一步使承擔扶貧任務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搞好建設,做大規模,壯大實力。
三是抓好農業科技推廣。結合貧困戶實際,因地制宜,幫助貧困戶選準增收項目,科學規劃,指導各村搞好優良種苗的引進和推廣,會同農業、林業科協等部門開展好送科技下鄉活動。
四是抓好農業服務體系建設。重點是解決農業服務站所的硬件和軟件設施,確保技術服務的順利開展和農業科技進村入戶。
五是抓好產業扶貧資金項目立項審批工作。嚴格按照產業扶貧資金管理辦法等有關政策,進一步抓好產業扶貧資金項目立項審批工作,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申報的產業扶貧資金項目進行審核確認,同時加強對各鄉鎮扶貧辦的業務指導,確保產業扶貧資金項目工作規范運作。
三、轉變三種觀念
1.實現由“點”式到區域開發轉變
按照地理位置相鄰、區域基礎特征相同、產業發展條件相近的原則,抓點帶面、抱團發展、統籌推進扶貧開發新模式,把貧困鄉村全部納入整區域開發范圍,堅持實行“山、水、林、田、路、宅”綜合治理,重點圍繞雷竹、毛竹、油茶等優勢產業,建立“一村一品,一鄉一品”的格局,圍繞區域特點,引導產業進行歸類整合,實現“一片一品”。
2.實現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轉變
不斷轉變扶貧開發觀念,變“給錢給物要我干”為“主動參與我要干”,緊緊依托貧困村的資源優勢和產業特點,圍繞雷竹、毛竹、油茶等優勢產業,與高等科研院所聯姻,進行人才技術互補,引進示范推廣一批集約化育苗、高新技術栽培和循環農業新技術,建成示范基地。
3.實現從“單兵作戰”到“五指成拳”轉變
整合各種資源,形成政府主導、部門主幫、社會互動、群眾主體的“大扶貧”工作格局。結合新農村建設,從解決群眾吃水難、行路難等問題入手,采取整合資源、整體推進的方式,促使貧困村產業開發的規模、質量和效益提升。總之,沒有精準貧困戶的小康,就沒有全區、全國的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不能實現,因此,開展好精準扶貧工作任重而道遠,精準貧困戶對精準扶貧工作有著熱切企盼,各級扶貧機構肩負著巨大而光榮的責任。只要各方面通力合作,精準扶貧工作一定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一定能幫助更多的貧困人口走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四、加強四項措施endprint
1.做好精確識別扶貧對象。按照“戶主據實申報、民主評議排序、三榜審核公示、入戶登記調查”等程序對貧困農戶的家庭人口情況、產業發展情況、收入情況等基本情況進行調查,按照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736元的新貧困線標準進行識別,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2736元(包括2736元)的農戶列為精準貧困戶,即精準貧困對象。做到戶立卡、村造冊、鄉建簿、縣有電子檔案,把真正的精準貧困對象瞄準。
2.做好精確扶貧規劃。在認真調查摸底和充分了解群眾意愿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著力圍繞精準貧困區域“一村一策、一戶一計、一人一方”目標,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幫助精準貧困村、貧困戶制定增收脫貧規劃,選準精準貧困戶的脫貧路子,建立1-2個能長期增收的產業項目,項目主要有:種植、養殖、學生教育、勞務輸出、危舊房改造、技術培訓、易地搬遷等。
3.做好結對幫扶工作。將貧困村、貧困戶對象分別包干落實到省、市、縣各部門、單位,組成工作隊,形成一個或多個部門對應幫扶一個貧困村,幫扶責任單位組織黨員干部按照“321”的要求,實行“一對一、多對一或一對多”結對幫扶貧困戶。每個幫扶責任單位要派出工作隊,長期駐村幫扶,圍繞“一村一策、一戶一計、一人一方”目標,一定三年不變,精準貧困戶不脫貧,增收不達標,扶持對象不脫鉤,且將此績效與本部門、單位的年度績效考評相掛鉤,每年定期驗收,獎勤罰懶。
4.做好動態管理工作。完善“進退”機制,強化動態管理。通過建立貧困戶的信息網絡系統,將精準貧困戶的基本資料、動態情況錄入到系統,實施動態管理。對精準貧困戶實行一戶一本臺賬、一個脫貧計劃、一套幫扶措施,確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眾、扶到群眾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年終根據精準貧困戶發展實際,對精準貧困戶進行動態管理,使穩定脫貧的村與戶及時退出,使應該扶持的扶貧對象及時納入。真正使“假精準貧困戶”無處藏身,“已脫貧精準貧困戶”及時退出,“真貧困者”和“返貧困者”得到最大限度的精準幫扶。
五、創新五種機制
過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只輸血不造血”的扶貧方式,導致貧困地區的群眾等、靠思想嚴重,返貧現象頻發。因此,必須創新扶貧機制:
1.創新扶貧到戶扶持機制。貧困識別只是到戶扶持的第一步,要摸清貧困家庭的具體情況,特別是年齡結構、勞動力構成、受教育程度、產業發展潛力等情況,分類制定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作為完善到戶扶持機制的著力點。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屬于救濟、殘疾、孤寡、弱智、久病不起、失去生產能力等對象,重新單列造冊,統一納入當地“低保、五保”的社會保障范圍;屬于小孩讀書、因災、因病、因殘、因老、缺勞、計生超生戶等對象,要采取區別一般貧困戶的扶持政策措施,通過發展扶貧產業、提高勞動技能逐步擺脫貧困。
2.創新管理機制。從調研情況看,貧困家庭之間的貧困狀況、致貧原因和表現形式存在明顯差異,需要強化政策設計,實施差異性扶持政策。管理機制上,最重要的是要將扶貧決策、資金安排的重心下移,便于熟悉情況的基層政府制定科學的差異化政策。要完善部門之間、政策之間的協調機制,使貧困家庭獲得更多傾斜支持。強化減貧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根據貧困差異選擇不同的扶持方式。
3.創新支持機制。政府開發式扶貧的落腳點是要支持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增收進而脫貧的有效途徑。這一過程中,尊重市場規律,發揮市場導向作用,應該成為政府支持扶貧開發的重要原則。貧困地區市場發育不充分,市場意識不強,容易出現脫離市場盲目決策或政府大包大攬的現象。因此,政府要更加注重支持、引導市場主體在開發式扶貧中發揮主導作用。具體而言,政府不應過多干預市場能夠自發組織的生產經營活動,重點彌補市場機制存在的不足,包括改善產業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條件,優化市場環境以引導投資,幫助貧困群眾解決發展生產中面臨的困難等。
4.創新引導機制。堅持開發扶貧的基本方針,要充分重視貧困群眾在扶貧開發中的主體作用。決策上,要引導貧困群眾根據資源條件,特別是市場需求,自主選擇增收產業,政府提供必要的服務、引導,而不是代為決策、運動式地推廣。項目實施上,要發揮貧困群眾的主體作用,使其最大程度參與到生產經營活動、產業發展過程中去,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主要提供指導和幫扶。收益分配上,要支持和引導建立良性、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使貧困群眾最大程度受益。為此,要進一步強化扶持政策設計,政府的扶貧開發投入要突出重點,通過瞄準關鍵環節、解決借貸難題、提供技術支持、改善市場環境等方式,幫助貧困群眾解決發展的瓶頸制約。要堅持“扶貧不養懶、重視不包攬”,切實引導發揮貧困群眾的主體作用,支持通過自力更生脫貧致富。
5.創新激勵機制。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在扶貧攻堅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指導、服務職能。要在堅持公平的基礎上,設計新的激勵考核機制。通過干部任用、資金獎補等手段,調動地方政府支持扶貧開發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提高扶貧開發成效。
[作者簡介]
邵東蓮,江西省弋陽縣扶貧和移民辦。
責任編輯:李佳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