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昌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羅霄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中央蘇區縣。由于歷史原因和受區位、自然條件的制約,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至2014年底,全縣還有貧困人口75073人,貧困發生率16.48%,貧困面仍較大。為切實改變貧窮落后面貌,近年來,會昌縣委、縣政府認真按照省委全會“打好扶持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攻堅戰”的決策部署和贛州市加快建設全國革命老區扶貧攻堅示范區的科學安排,搶抓國家支持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和羅霄山片區扶貧攻堅的歷史機遇,舉全縣之力,譜好三步曲,打好攻堅戰,全縣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譜好貧困人口精準識別曲,解決了“要扶誰”的問題
精準扶貧,前提是貧困人口識別要精確、準確,否則會南轅北轍、事倍功半。為此,會昌縣根據省、市統一部署,按照國家統一制定的扶貧對象識別標準、方法和程序,嚴格把好群眾申請關、入戶調查關,對農村貧困人口進行了精準識別。在貧困人口識別期間,嚴格按照要求,對建檔立卡扶貧對象逐村逐戶進行精準識別復核、群眾簽字確認、全程攝像拍照留證,確保精準識別不錯識、不亂識、不漏識。全縣共識別貧困戶21445戶75073人,其中扶貧戶12147戶46243人、扶貧低保戶3711戶14697人、低保戶3573戶11339人、五保戶2014戶2794人。對識別出來的貧困人口,每戶都建立了紙質、電子檔案,同時還建立了科學的監測評估體系,根據貧困戶動態化管理的要求,對穩定脫貧的及時退出,對返貧需扶持的及時納入,確保貧困人口識別的精準度。
二、譜好干部結對幫扶曲,解決了“誰來扶”的問題
俗話說,大政方針已定,干部是決定因素。如干部不去抓落實,針對貧困戶再多的特惠政策都將成為一紙空文。為此,會昌縣認真抓好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工作,印發了《關于開展結對幫扶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施方案》,建立了縣、鄉、村三級幫扶責任制,全面開展了縣級領導結對鄉(鎮)、縣直部門結對村、黨員干部結對貧困戶幫扶脫貧工作,把全縣110個貧困村、75073人貧困戶的精準幫扶任務具體分配落實到縣直(駐縣)單位、鄉(鎮)和全縣干部。依托“三送”工作平臺,縣直(駐縣)單位結對的村與“三送”掛點村相銜接,派駐村工作隊與“三送”工作隊為同一工作隊,干部所幫扶貧困戶在“三送”干部聯系戶中選定,原則上縣領導結對幫扶不少于7戶,縣直單位、鄉鎮(科)級領導結對幫扶不少于6戶,一般干部結對幫扶不少于5戶,做到了全縣貧困村、貧困戶幫扶全覆蓋,一包到底,不脫貧不脫鉤。全縣各鄉(鎮)、各掛點單位對結對幫扶貧困戶工作都能高度重視、認識到位,組織人員深入掛點村開展結對幫扶活動。
三、譜好扶貧攻堅思路曲,探索了“怎么扶”的問題
為使全縣精準扶貧工作有章可循,該縣又研究制定出臺了《會昌縣產業扶貧工作實施方案》等11個具體、細化的精準扶貧子方案,全縣形成了1+1+11的精準扶貧政策文件體系。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我縣按照“摸清底數、區分類型、找準問題、分類施策”的思路,堅持治標與治本結合、“輸血”與“造血”并舉,開發扶貧與保障扶貧兩輪驅動、區域發展與精準扶貧統籌推進,以突出抓好四個方面來全面推進全縣精準扶貧工作:
(一)大力推進產業扶貧,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1.大力推進農業產業扶貧。一是發展立體生態農業。按照“山上茶果林、田間煙稻菜、欄里豬牛羊”的模式,重點發展周期短、效益高的立體生態農業,對貧困戶發展產業要給予一定補助,增強貧困戶自身“造血”功能。上級有專項資金補助的,如臍橙(桔柚)、油茶、生豬、茶葉、毛竹等產業項目,面積核實,資金補助按原管理渠道由相關職能部門負責實施,幫扶干部幫助貧困戶申報項目補助;上級沒有專項資金補助的如中藥材、養蜂、鐵皮石斛等產業項目,縣里從縣本級每年預算的產業化資金和上級下達每年1000萬元的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產業化扶貧資金中切塊安排補助資金。二是在動員貧困戶發展產業過程中兼顧了貧困戶當前收益。一般來說,扶貧產業大都3—5年才能有收益,當前對貧困戶給予一定的“輸血”扶持顯得尤為重要。會昌縣采取“政府+金融機構+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為貧困戶提供眼前增收渠道。目前,全縣15834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都將通過這種模式增加收入,每戶貧困戶每年至少獲得600元的入股分紅。
2.積極探索電商扶貧。立足生態環境一流、特色農產品豐富的優勢,積極與國內電商平臺對接,積極探索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做大做強會昌醬干、米粉、橘柚、臍橙、酸棗糕、雪蓮果、綠殼雞蛋、巴馬香豬等綠色生鮮農產品品牌。依托正在著名電商“1號店”打造“會昌農特館”,力爭讓更多的貧困戶走上“電商致富”之路。
3.加強貧困戶在發展產業過程中的致富技能培訓。從總體來看,缺技術、缺文化,是大多數貧困戶致貧的“根子”。提高貧困群眾能力素質,是治貧脫貧的根本之策。會昌縣由縣人保部門牽頭,整合“雨露計劃”、“陽光工程”等分散在各部門的培訓資源,通過用好縣職校和珠蘭示范學校辦學平臺,針對不同年齡段和文化層次的貧困群眾,分類制定和實施了致富培訓計劃,力爭每個有條件的貧困家庭勞動力都能掌握1項以上就業技能,為產業扶貧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二)加大社會保障力度,提升貧困群眾救助水平
會昌縣充分發揮了社會保障的“兜底”功能,統籌實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特困救助等各項救助制度,實施精準保障扶貧。
1.解決基本生活保障問題。強化了對喪失勞動能力的五保戶、純低保戶等處于重度貧困農戶的重點保障,確保“應保盡保”。通過向上爭取救助資金,逐步提高了農村低保平均保障標準和農村五保戶供養標準,并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endprint
2.緩解因病致貧現象。在致貧原因中,因病致貧現象突出,往往是“一人生病,全家致貧”。會昌縣探索建立了針對貧困群眾醫療保障的特惠政策,通過逐步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標準,探索開展大病醫療商業保險,構筑了基本醫保、大病醫療保險、醫療救助、大病救治等多道防線,降低因病致貧風險。
3.落實教育救助政策。通過積極向上爭取教育救助資金,同時用好國家審計署無償捐獻的3000萬元的審愛基金,用于全縣建立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支持貧困戶子女享受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就讀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校,保證貧困家庭孩子上得起學,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以阻斷貧困現象代際傳遞。
4.完善臨時救助。對遭遇突發事故、重大疾病,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貧困家庭或個人,通過發送臨時救助金、生活必需品等方式,解決其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生活難題,編密織牢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安全網。
(三)加快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1.有序實施扶貧移民搬遷。對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地質災害頻發的貧困群眾,按照整體搬遷、集中安置為主的原則,采取中心村安置、圩鎮安置、縣城和工業園區安置等多種模式,穩步推進了移民搬遷工作,2014年完成移民搬遷2924人。縣里規定凡是規劃確定整體搬遷的村組,原地不再建房,不再建公共設施,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2.加強貧困人口集中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縣委、縣政府要求縣交通、水利、衛計委、教育、電力、文廣、通訊等部門在向上申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計劃時,要切實向貧困人口集中的鄉村傾斜,加強貧困村公路、農田水利、安全飲水建設。2014年全縣完成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171個,危舊土坯房改造9919戶,解決了2.3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110個貧困村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四)夯實保障,建立健全了扶貧攻堅長效機制
1.夯實思想保障。一方面,要求廣大干部要認識精準扶貧的重要性,引導全縣各級干部牢固樹立“真扶貧、扶真貧”的思想觀念。另一方面,加大對貧困戶的正面宣傳教育,實施“扶志工程”,引導貧困戶樹立“崇尚致富、脫貧光榮”的理念,讓貧困戶真心想脫貧、真心想致富,充分激發自身“原動力”實現脫貧致富。
2.夯實組織保障。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縣委組織部部長為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實行高位推動。各鄉(鎮)、各單位也成立了相應機構,鄉(鎮)黨委書記、幫扶單位主要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親自解決精準扶貧工作中的重大問題,認真負責地抓好本鄉(鎮)本單位精準扶貧工作。加強了精準扶貧隊伍建設,每個鄉(鎮)都有扶貧辦公室,配備了2—3名專職扶貧工作人員,并配備固定辦公場所和必要的辦公設備,鄉(鎮)扶貧專干享受扶貧工作津貼,保證了其待遇不低于鄉(鎮)農、林、水、計生等部門工作人員的待遇。
3.夯實投入保障。采取縣財政預算、盤活存量資金、整合各類涉農專項資金和利用會鑫擔保公司的職能,撬動銀行貸款等辦法積極籌措產業幫扶資金。縣財政、民政、教育、衛計委、人社、金融、農糧、水利、交通、規劃、供電等職能部門已研究制定扶持貧困戶的特惠政策,全方位、多層次籌措精準扶貧資金,加大了扶貧開發和民生事業投入,今年上半年,民生類支出達7.35億元,同比增長13.9%。
4.夯實機制保障。完善考核評比機制,把貧困人口脫貧目標任務、資金落實、完成進度等進行細化分解,每年底組成檢查組對各單位、各鄉(鎮)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情況進行檢查考核,并納入到年度考核重要內容。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工作的考核結果,納入所在單位年度考核和評先的重要內容,凡在精準扶貧年度考核中被評為先進個人的,可評為所在單位本年度的先進工作者或優秀公務員,并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等方面的重要依據。加強對村“兩委”班子的培訓、考核和獎懲力度,將精準扶貧工作情況作為村級班子考核評價的重要指標,對扶貧工作成績突出的村干部予以通報表揚。
5.夯實基層保障。加強了村級基層組織建設,選好配強了貧困村的領導班子,對軟弱渙散的村級班子領導進行了調整。完善了村運轉經費保障機制,提高了基層干部待遇,村辦公經費由2萬元/年,提高到3萬元/年,村支部書記、主任的工資由800元/月,提高到1000元/月,其他村干部工資也相應提高了標準。同時鼓勵和支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加強農村致富帶頭人隊伍建設,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為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
李衛明,江西省會昌縣扶貧和移民辦主任。
責任編輯:邵猷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