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情熱點
【習奧惠農“大禮包” 更好養活我同胞】9月22日至28日,習近平主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訪問期間,中美雙方達成共識,以“加強農業創新,促進糧食安全,推動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就糧食安全、農業生物技術、大數據與農業信息技術創新、環境管理與可持續發展、農業支持以及雙邊合作等議題進行了對話。雙方將進一步加強合作,促進兩國乃至世界農業創新發展。
中方公布的過萬字的“習近平主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中方成果清單”顯示,中美在政治、經貿、農業等領域達成49項重要共識。9月24日,在習近平訪美期間,中美農業創新戰略對話在華盛頓舉行,中國農業部和美國農業部續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與美國農業部農業及相關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繼續開展并擴展雙方于2009年9月22日簽署的備忘錄中提出的項目和活動。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世界糧食問題牽動著千千萬萬人的心。中美作為農業大國,兩國間農業的合作和發展備受矚目,農業也是中美兩國最早開展合作的領域之一。在過去的十幾年時間里,中美兩國間互派數百個考察組,兩國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也愈加穩固。美國從中國引進了小麥、大豆良種,中國則進口了美國的奶牛和種豬……中美農產品貿易加快發展,惠及了兩國的企業和農民;中美雙向農業投資日趨活躍,實現了產業發展互利共贏。兩國的合作將會促進雙方農業共同發展,最終使中美人民受益。
【青蒿成全屠呦呦 原料豐順遍地有】“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源于《詩經》。據考證,詩句中的“蒿”即為青蒿。為她命名的父親,未曾想到女兒會與那株小草結下不解之緣。
2011年9月據媒體報道,屠呦呦獲得 2011年度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獎時,據媒體報道,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 “三無”科學家。
而在梅州豐順縣,早在2004年就已經種植這種為人類造福的“中國小草”。目前,豐順縣已建立起集種植、科研、生產于一體的全國最大的青蒿生產基地。
2003年起,廣州中醫藥大學與廣東新南方集團合作,共同研制出第四代復方青蒿素(又稱“粵特快”),并由新南方投資3.1億元在豐順建立粵特快的生產銷售基地。2004年,兩家共同創辦的廣東新南方青蒿科技有限公司落戶豐順。2007年起,豐順產的“粵特快”在非洲國家科摩羅逐步推廣,至2013年,科摩羅實現瘧疾零死亡、發病人數減少95%,成為非洲首個快速控制瘧疾成功的國家。
農業新風向
【“時尚農業”成潮流 五大路徑推動農業換新顏】現如今,特色農家樂、生態農業、農業觀光園、特色莊園建設等鄉村旅游悄然興起,農業已經不再是臉朝黃土背朝天,也不簡單是機械化生產帶來的高效率,而是與創意、科技、旅游及互聯網等結合起來,呈現出一種新的面貌與氣質。于是,一個新的概念——“時尚農業”應運而生。
在山東威海,為了充分挖掘農林牧副漁業蘊藏的特色資源,這里先后建成了榮成邱家觀光農業園、文登界石鎮櫻桃園、威海威茗茶園區、乳山大陶家漁家樂、石島南車牡丹園、昆崳山森林觀光區、小石島趕海釣魚公園等不同特色的農業旅游區。引導農業旅游向產業化、精品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并對海草房、手推磨、石搗米、家織布、花村、畫村、漁村、戲村及傳統民間活動進行深入挖掘和創意推廣,形成了民俗濃郁的旅游品牌。
業內人士指出,發展時尚農業有五種路徑:一是農業與創意相結合;二是農業與科技相融合;三是農業與旅游相結合;四是農業與互聯網相結合;五是農業與生態相結合。總之,時尚農業就是要營造綠色景觀,保持清新、寧靜的生活環境;為城市提供新鮮、衛生、無污染的農產品,滿足現代都市人的消費需要;為現代都市人接觸農業、體驗農業提供場所和機會;保持和繼承農業和農村的文化與傳統。
打造時尚農業,當地政府部門應該將時尚農業列入時尚產業發展規劃,結合各地的農業資源特點,制定時尚農業專項規劃;其次,加大對時尚農業政策扶持力度;另外,可以在比較成熟的地方開展試點,謀劃建設幾個時尚農業發展示范園、示范點,以形成示范效應。
【驢奶大有“錢”景】提到驢產品,第一感覺是驢肉和阿膠,掀開驢業的面紗之后,看驢奶及其發展前景,讓人覺得很開眼界。
中國農業大學和意大利卡美里諾大學的研究,證明了驢奶的營養成分和人乳最為接近,是人類母乳的最佳替代品。驢奶中的硒含量是牛奶的8倍,維生素含量是牛奶的5倍,乳清蛋白含量比牛奶高50%,有較好的抗氧化、延緩衰老作用,并提高人體免疫力。
古羅馬歷史學家普盧塔克曾記載,埃及艷后克利奧帕特拉喜驢奶浴,令皮膚細膩、柔嫩。在南美洲一些國家,人們甚至視驢奶為“萬靈仙丹”。唐朝孫思邈著《千金要方》和明朝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對驢奶的醫用價值都有記載。在乳業的細分市場中,驢奶可謂“新貴”。驢農已經開始嘗到靠驢奶增收的甜蜜。受區域市場因素影響,東西部地區驢奶價格差異較大,但增加驢農收入是一致的。山東聊城天龍養驢合作社的社員說自己去年發了一筆“驢奶財”。奶價一開始20塊一斤,后來漲到30塊。一頭孕驢采奶期能連續采6個月,1天能采1公斤左右,一頭母驢產的奶就能掙5000多塊錢。
農家新鮮事
【“垂直農場”爛尾樓 女大學生有想頭】在城市爛尾樓里建垂直農場,通過循環技術處理城市生活和農業生產中的廢棄物,實現肉類、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的全年供應。這聽起來像是個腦洞大開的創意,但就是這個創意,幫助浙江農林大學的90后研一女生單幼霞,叩開了“2015全球青年農業峰會”的大門。
今年8月底,她作為唯一受邀的中國女生,與來自全球33個國家的其他99名青年農業領袖,共同商討如何應對全球饑餓問題。如今,她正從微型垂直農場著手研究,爭取今年年底出產品。
“我們可以把房子埋在森林里,為什么不能把農場建在樓宇里,讓自然回歸自然?”單幼霞說,自己曾看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Dickson Despommier的書,書中提出過“垂直農場”這一概念。而中國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爛尾樓。如果能夠利用相應的農業技術,將這些爛尾樓全部利用起來,建設成為“垂直農場”,既能夠美觀城市環境,凈化空氣,又能夠為城市就近提供安全的農產品,豈不是一舉兩得?
【第一代馬鈴薯饅頭在京日供應超1噸】日前,由中國農科院會同農業部種植業司籌備組建的“馬鈴薯主食開發技術協作組”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今后,國內相關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和社會團體將在技術協作組的聯結下,開展科研攻關、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市場開拓。
據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介紹,2013年7月,農業部啟動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工作。兩年來,中國農科院項目組專家克服了專用品種少、馬鈴薯全粉黏著性弱、成形能力差、專用加工機械缺乏、營養功效研究不足等技術難題,取得了重要階段性進展。今年6月1日,馬鈴薯全粉占比30%的第一代馬鈴薯饅頭在北京成功上市。截至目前,第一代馬鈴薯饅頭已在北京的200多家超市銷售,生產廠家每天生產供應馬鈴薯饅頭已超過1噸。
馬鈴薯主食開發技術協作組首屆理事長、中國農科院加工所所長戴小楓說,下一步,協作組將相互支持、資源共享、協同創新,充分發揮協作的作用,繼續開展科技創新,突破研發的關鍵問題,實現產品系列化、多樣化、梯次化,加大馬鈴薯主食產業社會覆蓋度。
責任編輯:程文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