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紅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經歷了萌芽、起飛和高速發展階段。目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投資主體日趨多元化,國企仍為主導,外直接投資的區域不斷擴大,但也存在缺乏政府的引導和監督,企業對外投資缺乏效率和市場競爭力,企業規模小,投資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弱,缺乏核心技術和專業人才等問題。為了促進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健康發展,提出加強政府引導,建立和完善對外直接投資政策體系,提高企業自身核心競爭力,大力引進和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以市場為導向選擇投資區域和行業領域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國 ;對外直接投資;跨國經營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很多跨國企業都將中國視為對外直接投資的目的國,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也步入快車道。
一、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歷程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起步較晚,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歷經30多年的發展,對外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投資區域不斷拓展,投資領域日趨多元化。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歷程。
(一)1979—1991年的萌芽階段
這一時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初始階段,國內少數企業開始了對外投資的探索,中國企業尚缺乏對外投資優勢。國家整體經濟實力不強,外匯儲備短缺,使得國內企業缺乏直接對外投資的政策和資金支持。
(二)1992—2000年的起飛階段
隨著中國經濟體制的進一步改革,開始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這給對外投資的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海外投資企業數量迅速增加,投資區域也不斷擴大,投資領域一改以往的單一行業,擴展到加工裝配業、交通運輸等多個行業。
(三)2001年至今的高速發展階段
加入WTO后,我國GDP不斷增長,外匯儲備規模不斷擴大,中國政府提出了企業“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積極參與世界市場的競爭,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開始了穩定、高速、持續的發展。在國家政策引導和企業自身的努力下,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改革企業制度,逐步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化程度,進而帶動對外投資的發展。這一階段,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呈現一是投資主體多元化;二是投資目標大多為國外市場及資源;三是投資水平還較低;四是投資形式以外資為主;五是金融類投資放緩等特征。
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現狀
(一)投資規模不斷擴大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11年世界投資報告》,截至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已躍居世界第五位,超過了日本、英國等國,在2011年、2012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連續兩年位居世界首位。2012年上半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達354億美元,同比增長48%。未來,中國對外投資規模將進一步擴大,產品質量和企業效益不斷提升,有預測顯示,2015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將突破1500億美元。
(二)投資主體日趨多元化,國企仍為主導
隨著中國企業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并且在國家“走出去”戰略、全球化思想的指導下,很多企業進行對外投資。截至2010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達13000家。
從投資企業性質來看,中央企業及單位僅占5%,剩余95%的企業均為各省區的投資者,浙江省位居首位,占比達到16.3%。私營企業投資者主要分布在浙江和福建兩省。
當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存量以非金融類為主,比重高達80%。雖然私企在數量上不斷增長,但因為國家體制和政策支持,央企集資金、資源、政策優勢于一身,在投資份額上占有絕對優勢,成為對外投資的先行者和主力軍。我國非金融類對外投資排在前十位的均為國企,如,中國聯通、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石油化工、中海油、中國移動等[4]。
表1 2007—2013年中國對外投資主體構成(%)
年份
企業類型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國有企業 43 35 29 26 19.7 16.1 13.4
集體企業 2 2 2 2 1.7 1.5 1.2
股份合作企業 4 3 4 9 7.8 6.5 4.9
外商投資企業 5 5 5 4 3.7 3.5 3.1
有限責任公司 22 30 32 33 43.3 50.2 57.7
股份有限公司 11 10 12 11 10.2 8.8 7.2
私營企業 10 12 13 12 11 9.4 7.5
港澳臺商投資 2 2 2 2 1.8 1.8 1.8
其他行業 1 1 1 1 0.7 2.2 3.2
合 計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三)投資區域廣泛
相較于過去我國集中在歐美、港澳等發達國家及地區進行投資,現在正向非洲、亞太及拉美地區擴展,開發具有潛力的市場。統計數據顯示,2006—2009年間,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亞洲,其次是拉丁美洲,對兩地投資存量比例一直較高,始終保持在60%—75%之間;同時非洲所占份額總體呈上升趨勢;歐洲和北美洲在2008—2009年投資存量持續上升,不可小覷;大洋洲所占份額雖少,但卻是唯一一個在投資存量占比上持續七年(2003—2009年)增長的地區。2010年我國海外投資占比最高的地區依舊是香港,占當年流量的50%。
就區域分布的行業結構而言,資源開發型投資主要集中在資源豐裕的地區和國家,如拉美、非洲、澳大利亞等,對加工制造業的投資大部分集中于發展中國家,而在發達國家與新興工業化國家主要是輸入高新技術產業,如家電產業、信息產業以及各自的研發機構。endprint
三、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政府引導和監督
從政府層面上來看,國家在法律、政策、稅收以及相關制度和服務上未能發揮有效作用。沒有對對外投資企業的發展進行有效引導,同時政策缺乏針對性,使得企業的投資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重復性。并且也因監管不到位,一些國有企業的海外經營效益不佳,導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
(二)企業對外投資缺乏效率和市場競爭力
我國海外企業在管理結構、財務預算、投資決策上都缺乏合理性和科學性,如2004年中航油在新加坡虧損5.5億美元[10],2008年中信泰富虧損146.32億港元。在我國,占有海外投資絕對份額的大型企業仍以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為主,這些企業受國家政策扶持,在企業管理、企業制度、企業文化上存在一定缺陷,市場活力不足,缺乏競爭積極性,在海外投資市場中缺乏效率和國際競爭力。
(三)體制因素導致境外投資失敗
國家意識形態的差異,使得部分國家在政治上防范我國,對中國海外投資也容易帶有色眼鏡,經常以安全為由阻止我國企業介入高新產業投資,干預我國企業的正常商業投資行為。以華為在美國的遭遇為例,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問題、知識產權保護等理由,阻止華為、中興等企業在美國擴展業務。
(三)企業規模小,投資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弱
雖然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取得了巨大發展,但是單個企業的投資量卻很小。從跨國投資金額上來看,發達國家企業對外投資額平均在600萬美元以上,而我國,超過60%的投資額都在100萬美元以下,500萬美元以上的僅占23%。當前我國的海外投資企業具有較大規模和一定國際知名度的主要是海爾、中興、華為等少數企業[11]。由于多數企業規模過小,投資領域過于單一,缺乏跨國經營經驗,并且在資金上不充裕,一旦遇到風險,有些企業將無力抗衡,錯失競爭優勢和投資機會。
(四)缺乏核心技術和專業人才
在我國很多領域,都存在著能仿制、能生產,但不能創造,擁有的僅僅是“實用技術”的問題。在創新能力和對核心技術的掌握上,明顯要弱于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像高新技術、軍事國防科技等受保護的領域。
作為境外工作人員,一定要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能夠很好地與當地人進行溝通。對于企業管理人員,更需要懂得相關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能,通曉跨國經營的策略,了解國際商務慣例。只有這樣,才能在國外復雜、艱難的環境下,打開市場、開展業務,避免發展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但目前國內企業尚缺乏相匹配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前瞻意識和發展意識不強,所培養、派出的人員遠不能適應跨國經營和市場拓展的需求。
(五)投資區域不均衡
目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不管是在投資領域或者企業都出現區域不均衡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投資區域太過集中,中國在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對外直接投資所占的份額比較大,非洲、大洋洲、歐洲和北美洲的份額卻很少。多數企業投資于經濟相對不發達地區。一方面是中國企業還不具備與發達國家開展產業內分工貿易的實力,只能依靠不發達地區的價格和廉價勞動力來保持企業競爭優勢;另一方面,是發展中國家需要中國的資金來幫助其發展本國經濟,做了很多努力吸引中國投資,這是中國對發展中國家投資規模較大的主要原因。
四、促進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政府引導
在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政府應正確引導企業,不斷完善融資稅收的咨詢等服務,充分發揮服務職能。同時政府應引導企業以自身實際情況為基礎,結合投資國的政治經濟法律環境,加速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優化產業分布格局,并合理合法避免雙重繳稅。同時,還應逐漸完善海外投資保障體系,對于由政治風險造成的損失,政府應對企業給予適當的補償,以此降低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風險,增強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積極性。
(二)建立完善對外直接投資政策體系
完善關于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相關法律法規,構建合理完備的法律體系,加強對外投資企業的管理,防止企業鉆法律空子,減少國家財產的損失[14];加強對企業運作的監管,避免企業出現不法行為,以保障穩定、良好的市場秩序;采取政策性和商業性保障措施,保障中國企業能夠在海外市場公平參與競爭;完善審批制度,減少因流程繁瑣造成的損失。
健全服務保障和風險保障體系。加強政府公共服務,完善合作信息服務系統,及時更新產業指導信息,發展中介服務機構,加強協會組織建設,營造健康和諧的經營發展氛圍。同時構建風險防控體系。關注對外投資安全權益,建立專業的機構,設立專業人員,負責處理突發事件,同時提高風險預測能力和信息傳遞能力。
(三)提高企業自身核心競爭力,做好風險防范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市場的競爭已逐步轉變成為科學技術的競爭。企業為爭奪市場、獲取高額利潤、提高市場競爭力,應加強科技投入、尋求技術創新、加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技術創新,改善經營環境,加強內部管理,修煉好“內功”,方能在對外投資中占據優勢。
加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16]。轉變觀念,在發展中要保持理性,切忌急功近利,要強化風險防控管理。投資前要進行完備的可行性分析和風險評估,切忌盲目跟風;建立海外財務監督機制和風險預警機制,實時跟蹤監測海外企業、市場、國家政策的變化,以便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應,并且根據各項指標做出預測,起到警示的作用。
(四)大力引進和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
進行國際化經營管理,需要掌握金融、營銷、技術和法律等多方面知識,需要擁有戰略眼光、前瞻性思想,同時還需具備一定的現代企業管理經驗。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過程中,投資規模小,企業管理水平低是對外投資的主要瓶頸,原因主要在于人才不足。因此,首先應大力引進和培養符合國際化要求的綜合性投資人才[18]。引進高素質專業人才的同時通過建立人才培養體系或者委托相關機構按照企業培養方案進行員工培訓。還要充分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增加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做到人盡其才。建立績效監測體系和科學的獎懲機制,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endprint
(五)以市場為導向選擇投資區域和行業領域
任何投資脫離市場的需求都是盲目的,因此我國對外投資的行業方向和區域應當根據市場來選擇。在投資的行業領域上,應優先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如中餐、中藥等特色產業,利用其替代難度大,鼓勵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同時以優勢產業帶動劣勢產業,積極開發國際市場。
而對于投資區域,不能僅關注短期收益,還應看到長遠的發展空間。應擴展投資區域,樹立全球化的投資觀念,具有大局觀,注重總體的對外投資效益,重新配置生產要素,優化組合效果,不僅要獲得資金收益,還要注重技術、發展機會的取得。
[參考文獻]
[1]趙騫.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結構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2 (8): 20-22.
[2]馮菲菲.以科學發展觀指引科技期刊走出去[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 251.
[3]李文靜.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所面臨的風險及對策[J].市場周刊,2013 (7): 107-108.
[4]趙麗娟,楊濤,于茜.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現狀及風險防范[J].財會通訊:綜合 (中),2013(7):115-117.
[5]陳春,余利民.我國國際貿易摩擦問題與化解策略[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3(4):112-117.
[6]趙文.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與風險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 2012(16):7-14.
[7]楊青,吳瓊瓊.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國證券期貨, 2013(3).
[8]趙囡囡,盧進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 2012(12): 8-12.
[9]呂鈺,唐詩,周靜蕓,等.中國企業赴巴西直接投資的機遇與挑戰[J].對外經貿,2013 (5): 52-54.
[10]牛芳.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 2008(16): 26-28.
[11]劉永愛,董義軍.從中航油事件看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管理[J].對外經貿實務, 2010(3): 72-74.
[12]齊善鴻,張黨珠,程江.跨國并購“經濟—文化”綜合博弈模型[J].管理學報,2013,10(11):1588-1595.
[13]陳柳.自主品牌的驅動研究:基于產業層面的分析框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2(7): 9-10.
[14]姚枝仲,李眾敏.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趨勢與政策展望[J].國際經濟評論,2011(2):127-142.
[15]黃育華,王力.國外金融后臺與服務外包體系建設和發展的重要經驗[J].中國城市經濟,2009(4):19.
[16]楊忠,張驍.企業國際化程度與績效關系研究[J].經濟研究,2009(2):55-67.
(責任編輯:張彤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