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金榮
[摘要] 湖北長江經濟帶與漢江生態經濟帶的協同發展,不但可以打破區域壁壘,增強區域經濟互動與合作,更有利于發揮漢江生態經濟帶的帶動作用以及湖北在全國長江經濟帶中戰略支點的重要作用。從資源、產業、城鎮體系以及生態環境方面分析湖北長江經濟帶與漢江生態經濟帶的發展現狀,指出“兩帶”在協同發展過程中仍存在發展不平衡、資源整合不充分、產業競爭力不強以及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等問題,并從戰略層面、資源層面、基礎設施層面、產業層面以及環保層面五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路徑探析。
[關鍵詞] 湖北長江經濟帶;漢江生態經濟帶;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 F061.5 [文獻標識碼] A
一、“兩帶”現狀
(一)湖北長江經濟帶
湖北長江經濟帶的形成是以武漢為中樞,以黃石、黃岡、荊州、鄂州、恩施、咸寧以及宜昌7個市州為節點,以巴東縣、江漢區以及黃梅縣等48個沿江縣市區為依托,打造沿江高新技術產業、沿江先進制造業以及沿江現代服務業等產業密集帶。該經濟帶全長1061公里,橫貫東西,地理位置優越,預計2015年底,生產總值達到136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2%左右,
1.資源豐富
第一,由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等優越的先天條件,湖北長江經濟帶成為糧油、淡水魚以及農產品的盛產區;第二,該經濟帶擁有有黃鶴樓、長江三峽、咸寧溫泉以及荊州古城等核心旅游品牌;第三,經濟帶及其周邊地區儲藏有如鐵礦、鈦礦、磷鹽、石膏等豐富的礦產資源。
2.產業基礎良好
湖北長江經濟帶形成了以糧棉油、蔬菜以及水產品為主,其他農產品為輔全面發展的農業帶,其正努力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以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初步形成了優勢產業如汽車、水電、紡織服裝業、裝備制造,以及以新興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如電子信息、新能源以及環保產業;正在加快形成沿江現代服務業如沿江地區的商務服務、旅游商貿服務以及信息服務業。
3.城鎮體系完備
長江經濟帶初步形成了以宜昌、荊州為核心的西部城市群以及以黃石、黃岡、鄂州和咸寧為支點的東部城市群,城鎮體系較為完備,但2014年底,湖北長江經濟帶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只為 52. 59%,比全國平均水平少2.2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4.污染治理成效明顯
湖北長江經濟帶工農業發達,不可避免地會對地區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尤其是廢水、廢氣中排放的污染物危害較大,近年來,對污染治理的成績顯著,如武漢市,2014年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3%,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100%以及森林覆蓋率達到27.31%,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二)漢江生態經濟帶
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是連接“兩圈”即武漢城市圈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主要軸線,能夠快速促進形成“兩圈兩帶”,主要包括天門市、隨州市、潛江市、仙桃市、孝感市、武漢市等10市(林區)的39個縣(市、區)。
一方面,漢江生態經濟帶綜合實力較強,2014年漢江生態經濟帶的GDP和常住人口均占到湖北省的42%,城鎮化率也達到了54.5%,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糧食總產量占全省的50%以上,同時也是全省重要的的汽車工業走廊和新興工業基地,集中了全省50%以上的經開區和高新區;另一方面,漢江區域既是溝通南北的樞紐,又是連接東西的橋梁,以漢江為主軸的綜合交通走廊尚未形成,水運優勢未能充分顯現;此外,漢江生態經濟帶的城鎮帶空間布局不合理,中下游城鎮較為密集,分布了武漢、襄陽、宜城、仙桃以及丹江口等城市,上游分布較為稀疏,主要是十堰市茅箭區和神農架林區,削減了城市的輻射和集聚功能。但其生態條件優越,分布有全球中緯度地區保持最好的森林生態系統的神農架、鄂中丘陵、鄂北崗地等國家農產品主產區以及丹江口水庫等。
二、“兩帶”協同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湖北漢江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在地域范圍上有武漢市、江漢區、漢陽區、漢南區、東西湖區、硚口區、蔡甸區以及荊州市的荊州區相互重合,兩帶有相同和各自獨特的優勢,但在兩者協同發展過程中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與挑戰。
(一) “兩帶”經濟發展不平衡
漢江生態經濟帶目前仍是省級層面的發展戰略,但長江經濟帶2014年已上升為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漢江生態經濟帶相比湖北長江經濟帶發展相對滯后,如,預計到2015年底,湖北長江經濟帶GDP將達到13600億元,年均增長12%左右,而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2013年的生產總值只有10544.9億元,即使達到同樣的增長速度,預計到2015年底也不能達到湖北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發展水平。
(二) 資源整合不充分
“兩帶”都擁有豐富的自然、旅游以及經濟資源,如在湖北長江沿岸豐富的礦產、水能以及農產品資源,江漢地帶著名的糧棉基地以及豐富的水產資源等,本可形成門類齊全、綜合競爭力強的產業體系,但由于兩帶在資源開發過程中存在諸多限制因素,資源開發整合不足,優勢仍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地處武漢長江經濟帶和漢江經濟帶的東湖風景區、武漢長江大橋、荊州古城以及玄妙觀等,由于缺乏高效、統一的規劃和管理,旅游資源的利用率不高。
(三)產業競爭力不強
湖北長江經濟帶在2015年底三次產業比例將調整為6∶49∶45,優于全國平均水平,但第二產業仍主要以傳統制造業如農副食品加工業、紡織服裝為主,發展階段滯后,以新材料、環保產業等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遲緩,第三產業中高科技、金融等高端技術服務業所占比重較低。從產業鏈層面看,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農產品附加值低,光電子信息、糧油、果蔬及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鏈條短,產業層次總體偏低,產業競爭力弱。同時,“兩帶”間還存在同質競爭和無序發展,沒有達成兩帶之間優勢、特色資源互補、利益以及資源共享的經濟一體化格局。此外,“兩帶”產業、企業間缺乏有效合作,雖然擁有汽車、鋼鐵、光電等行業的龍頭企業,但仍沒有形成明顯的分工與協作關系。endprint
(四) 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第一,長江航運潛能尚未充分發揮,大部分地區的中上游航道梗阻嚴重且航道標準不高,航道等級較低,尚未形成以長江干流為主軸的綜合交通走廊,未能充分發揮水運優勢;第二,長江經濟帶國際通道運輸能力不足,南北向運輸通道能力緊張,東西向陸路交通不連貫,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國際運力薄弱;第三,漢江航道長期缺乏有效治理,通航標準低,運輸效益差,陸路交通網不發達等都已成為漢江流域交通運輸發展的瓶頸;第四,漢江生態經濟帶港口碼頭建設滯后,目前襄陽港、仙桃港、天門港、潛江港、鐘祥港和沙洋港等主要港口或港區規模較小、功能較弱、配套能力不強,沒有有效對接武漢新港,尚未形成內聯外接的一體化交通網絡。
三、推動湖北長江經濟帶與漢江生態經濟帶協同發展的路徑
(一) 戰略層面
一方面,作為長江的最大支流,漢江生態經濟帶應主動融入全國長江經濟帶建設,促進“兩帶”之間以及與其他地區之間的銜接互動、互聯互通,如在武漢或者襄樊地區設立合作平臺或者協調小組,加快促進“兩帶”的融合發展,避免不必要的行政壁壘以及地域分割;另一方面,漢江生態經濟帶應與湖北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戰略做好對接規劃,雖然湖北省正在落實《湖北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總體規劃》,也已經審議通過《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總體規劃》,但仍應加快編制和落實《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生態環保規劃》《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生態農業規劃》《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生態水利規劃》以及《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生態文化旅游規劃》等,同時,還應利用湖北長江經濟帶在自然資源、資金、技術以及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帶動漢江生態經濟帶的開發和建設,統一兩帶區域間的市場體系、交通體系以及城市化進程等方面的規劃。
(二)資源層面
建成國際化港口物流與貿易基地,加快漢江沿線港口如襄陽港、丹江口港等港口建設,整合長江經濟帶的武漢、咸寧、黃石、黃岡以及鄂州五市港口資源整合;強化武漢、十堰以及荊門等10個沿江城市的相關產業帶,有效整合其經濟資源;以武漢為中心,以長江和漢江為紐帶,充分利用兩帶各自的特色資源和傳統優勢,統籌規劃,進行資源整合,促進兩帶協同發展;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兩帶”土地、旅游等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
(三)基礎設施層面
首先,積極推進長江中下游航道建設,達到三級航道標準,加速漢江中下游雅口、新集以及碾盤山等梯級樞紐工程建設,組建漢江中下游開發集團公司,將江漢運河、漢江水道納入長江黃金水道建設的體系中,并與長江聯動,提高長江中游航道通過能力。其次,加快完善陸地交通網絡,如加強沿江高速鐵路的建設,力爭將武漢—荊門—宜昌高速鐵路作為沿江高速鐵路的一部分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推動“兩帶”的有效對接,完善長江—江漢運河—漢江高等級航道圈的通航設施,又如十堰(房縣)—神農架—宜昌(興山)高速公路的建設,可以打通漢江流域到長江流域的連接通道,促進兩圈兩帶的互動發展;再者,合理布局沿江運河港口,建設丹江口旅游港口,提升港口吞吐以及服務功能,同時促進漢江支流與長江干流的經濟對接,如加快推進武當山機場建設以及建立“丹河谷”城市群。
(四)產業層面
推動沿江產業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持續改善三產比例,推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持續發展,并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新興業態,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提升產業層次和技術水平。根據湖北長江經濟帶與漢江經濟帶各自特有的資源稟賦和產業特點,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引導產業向沿江城市集中,把“兩帶”打造成先進制造業產業帶,大力發展糧油、果蔬及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積極發展數字內容產品、汽車電子以及金融電子等產品,完善光電信息產業鏈條。圍繞龍頭產業,以江漢平原為核心,加快建設優質稻商品基地以及優質棉基地等,推進無公害稻米生產,支持福娃等糧食加工龍頭企業發展,發揮各自優勢,明確分工與合作,構建產業集群,提升產業競爭力。
(五)環保層面
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豐富補償的內涵,如設立“兩帶”區域異地開發扶持資金、生態風險基金、生態效益補償基金、轉移支付和專項補貼等,加大保護補償力度,構建輸血和造血結合的生態補償機制;進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如推進“兩帶”碳排放權、水權以及排污權交易,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實施相關的水資源保護制度,如推進長江、漢江流域水資源保護以及水污染治理;限制高消耗、高污染的產業發展,“兩帶”區域應大力發展節能、高新產業,推進低碳技術和循環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雪松. 長江經濟帶與漢江生態經濟帶如何協調融合[J].省情與戰略,2015 (5):37.
[2] 湯鵬飛. 湖北長江經濟帶產業協調發展的基礎、機制與思路[J]. 當代論壇,2010(6):10.
[3] 吳傳清. 在改革創新中推進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J]. 經濟觀察,2014(10):31.
[4] 秦廣虎. 長江經濟帶一體化發展聯動機制研究[J]. 經濟觀察,2015(1):50.
[5] 史長俊. 遼寧沿海經濟帶與沈陽經濟區的協同發展[D].吉林大學,2012(5):98.
(責任編輯:董博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