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心
[摘要]近年來,人民幣離岸中心加快全球布局,人民幣跨境支付交易量迅速上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日益加快,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2015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增持黃金,為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作了鋪墊。通過分析人民幣跨境結算地區分布、流通方向以及貨幣功能,發現人民幣仍處于國際化初級階段,具體體現在功能以結算貨幣為主、結算量具有明顯的區域集中性、人民幣流通方向以流出為主,以及人民幣投資功能薄弱。提出加快離岸中心建設、開放資本市場、提升整體經濟實力,推動經貿往來等措施,逐步將人民幣推上國際貨幣舞臺。
[關鍵詞] 人民幣國際化;跨境貿易結算;資本賬目開放
[中圖分類號] F822 [文獻標識碼] A
一、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現狀
(一)人民幣離岸中心迅速發展
2014年,法蘭克福、倫敦、巴黎、盧森堡和蘇黎世等城市先后建立了人民幣清算中心,歐洲人民幣離岸中心呈多元化發展趨勢。2014年11月,加拿大多倫多建立了北美首家人民幣離岸中心。2015年4月,在卡塔爾的多哈建立了首家中東地區的人民幣清算中心。另外,泰國曼谷、匈牙利、馬來西亞、南非約翰內斯堡都設立了人民幣清算行。截至2015年5月末,中國人民銀行已與32個國家和地區貨幣當局簽署貨幣互換協定,規模達3.1萬億元。在1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人民幣清算安排,覆蓋了東南亞、西歐、中東、美洲、大洋洲等,人民幣離岸中心已基本覆蓋五大洲,人民幣清算行已基本形成了全球性、全天候的人民幣清算網絡,助力人民幣更好地發揮國際貨幣職能。
(二)人民幣成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
2015年上半年,根據央行最新統計,以人民幣進行結算的跨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及其他經常項目、對外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分別為3萬億元、3711億元、1670億元和4866億元,人民幣的世界貨幣地位穩步提升,2013年1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市場占有率為0.63%,全球排名第13位。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人民幣在2014年11月取代加幣和澳元,成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全球占有率達2.17%,與排名第四的日元2.69%的市場占有率已相差不遠,但與排名前三位的結算貨幣美元(44.64%)、歐元(28.3%)和英鎊(7.92%)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民幣的跨境結算中貿易項目的結算占了絕對比例,以2014年第四季度為例,人民幣貿易結算量幾乎是跨境直接投資結算量的6倍,而金融投資的人民幣結算數量更少。
(三)央行增持黃金
在國際經濟中,貨幣選擇是市場上各國的公共和私人代理人建立在國家信用基礎之上,分析風險和收益所得出的決策和行動[1]。其中,充足的外匯儲備是一國貨幣成為國際化貨幣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備了足夠的黃金和外匯儲備,才能很好地滿足可能隨時出現的國際清償需求,以及國外投資者的匯兌需求。這樣才能在貨幣國際化的情況下,維持國家的國際收支平衡以及本國外匯市場的相對穩定[2]。而黃金儲備是衡量一國外匯儲備是否充足的重要衡量指標。近年來,中國已成為世界外匯儲備第一大國,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在中國的外匯儲備中,美元儲備仍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增加黃金儲備有助于實現外匯儲備多樣化,降低外匯儲備形成的匯率風險以及財富貶值的可能性,從而提升國際社會對人民幣的信心。2015年7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截至2015年6月我國持有的黃金儲備增至5331萬盎司,體現了我國增加黃金儲備來調節和優化國際儲備組合的決心。
(四)人民幣離岸債券市場建設穩步推進
隨著人民幣全球交易結算的增多,人民幣的國外持有量不斷增加。通過發行人民幣離岸債券可以滿足這些國外投資者投資人民幣的需求,推動境外人民幣回流機制的建立,加快人民幣從貿易結算貨幣向投資交易和儲備貨幣的轉換。2014年,人民幣債券發行量大幅提升,前三個季度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一級發行量就超過了2013年全年的規模,達到4510億元,說明隨著離岸人民幣存款量的不斷增長,海外投資者開始傾向于將離岸人民幣債券作為替代離岸人民幣存款以及固定收益資產投資。另外,央行將繼續拓寬中國企業跨境投融資渠道,簡化企業海外投融資手續的審批流程,在未來將進一步促進離岸人民幣債券的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一)區域上過于集中
近年來,人民幣離岸中心發展迅猛,但從地域分配來看,依然是香港占據了主要地位。已經開展十多年的人民幣業務在香港已經很成熟,與其他離岸中心相比,香港還具有和內地文化接近、經濟政治聯系密切等優勢,因此香港處理的人民幣支付量占離岸中心人民幣結算總量的70%左右,2014年3月香港的處理量占到了總量的72.4%,而作為第二大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新加坡,處理量僅占結算總量的6.8%,排名第三的倫敦則是歐洲最大的人民幣交易中心。可以看出,人民幣跨境交易依然以香港特區和新加坡為主。一方面,可以體現人民幣在鄰近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力不斷增強,但也說明了人民幣成為國際結算貨幣依然仍重道遠。從使用區域的廣泛性上來說,人民幣依然是區域性貨幣,遠沒有達到全球普遍使用的階段。
(二)流通方向上不夠平衡
目前,人民幣國際化仍處于初級階段,其中很重要的表現便是人民幣跨境結算量全球分布以及進出口結算量的不平衡,這是貿易中結算貨幣的選擇由貿易雙方各自議價能力決定的體現,也是由貨幣使用習慣所致。在中國與東南亞、中南美洲等發展中國家的貿易中,貿易逆差現象時常出現,同時中國具有議價和談判的相對優勢,因此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往來較易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而在與歐美國家的貿易往來中,美元、歐元是全球主要國際貨幣,因此這些國家更愿用本幣結算,同時在中國和歐美國家的貿易往來中以低技術含量的產品為主,不具備交涉議價的優勢,因此歐美國家使用人民幣跨境結算的比重相對較低。有學者認為,一國貨幣的國際化從流通方向來說,通常會經歷以下三個階段:貨幣跨境流出、在其他國家或者地區形成貨幣資金池、本幣回流境內[3]。對照人民幣的跨境流通情況,人民幣依然以跨境流出為主,正在構建離岸人民幣資金池,距離形成人民幣回流國內仍存在較大差離,這與各國經濟實力、貿易規模、金融市場成熟度密切相關,無法在短時間之內得到徹底改善。endprint
(三)人民幣投資功能較弱
2015年初,全球離岸人民幣債券新債發行規模同比下降55%,發行數量是自2007年以來首次下降,主要原因在于離岸人民幣融資成本上升、內地融資成本下降等。渣打銀行預計,2015年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規模會比2014年減少10%以上,減至4800億元~5000億元之間,離岸人民幣債券的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強勢快速增長勢頭可能難以為繼。目前,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的限制依然較多,如分別在中國臺灣、新加坡和倫敦發行的離岸人民幣債券“寶島債”、“獅城債”和“倫敦債”限定為銀行業金融機構才能發行。內地非金融機構想要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只能選擇香港的“點心債”,“點心債”的發行準入門檻較高,審批手續較為復雜,如中國國企想要發行“點心債”,需要向國家發改委或地方國資委提交申請。而民營企業發行“點心債”則一般選擇通過在香港注冊的由大陸銀行或母公司提供擔保的殼公司發行人民幣債券,或以香港子公司為離岸人民幣債券主體發行人進行發債。因此,人民幣債券的發行和流通依然限制較多,沒有達到一個國際化貨幣所需要具備的全球性投資功能。不僅如此,作為國際貨幣,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的投資工具品種單一,上述的人民幣債券是離岸人民幣的主要投資形式。對于海外人民幣持有者或持有機構來說,這意味著持有人民幣,尤其長期持有人民幣所能夠獲得的投資回報是有限的,手中的人民幣還是以貿易結算功能為主,長期來說,甚至可能難以抵御由于匯率波動所帶來的持有外幣價值改變的風險。因此,對于海外人民幣持有者和潛在持有者來說,人民幣投資功能的缺乏會成為一個短板,影響一部分人選擇使用人民幣結算或持有人民幣的決定。
三、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對策建議
(一)加快建設人民幣離岸清算中心
在國際貿易中完成一筆貿易款項的結算,通常需要多個環節,環節越多,則資金周轉時間越長且成本越高。同時,支付或獲得的貨幣是否便捷、低成本兌換或交易,也是貿易雙方選擇結算貨幣的重要考慮因素。在當前情況下,人民幣資本市場尚未完全開放,人民幣貿易結算的發展需要提供較為便利且低成本的兌換渠道。由于離岸中心是在自由和國際化的金融體制和稅收體制背景下,在一個國家金融體系之外,由非居民參與的資金融通市場,它的賬戶、業務、法律依據等既不受貨幣發行國家的法律約束,也不受業務開發所在地的約束,管理相對靈活[4],因此人民幣離岸清算中心的建設,能更好地滿足國際貿易以及人民幣投資客戶的需求,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近年來,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從全球分布來說,依然存在區域性集中的態勢。為了進一步促使人民幣從區域貨幣轉為國際貨幣,繼續開設人民幣離岸中心,為人民幣離岸結算、投資等業務提供便利,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途徑。
(二)推動資本市場開放,加強資本流動性監管
中國金融市場不完善,對于資本項目下人民幣流出的限制,是造成人民幣流通方向不平衡以及投資功能缺失的重要原因。由于受資本管制,境外的人民幣缺少回流國內的良好渠道,同時也缺少提供進行人民幣資本投資、實現保值增值的多元渠道,造成一部分海外群體對于使用人民幣結算或持有人民幣產生顧慮,導致人民幣難以實現境內外雙向流通[5]。因此,從長期來說,開放資本賬戶,使國內外金融市場產生關聯是必要的。但同時,開放資本賬戶也會帶來較大的金融風險,對于國內金融市場、貨幣政策和實體經濟都可能造成沖擊[6]。因此,一方面,中國應該逐步推動資本市場的開放,如開放境內市場債券、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和人民幣回流;另一方面,加強對資本流動性的監管,循序漸進地開放資本賬戶,尤其是對于短期國際資本流動的監管,抑制國際投機行為,以免造成匯率、金融、經濟風險。
(三)提升整體經濟實力,推動區域經貿往來
一國經濟實力是該國貨幣價值穩定的關鍵影響因素,而該國的國際貿易份額和貿易產品差異則是影響該國貨幣國際流通能力的重要因素。而貨幣價值的穩定性和使用能力對于一國貨幣在全球的實際占有份額又會產生關鍵性的影響[7]。因此,為了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增強中國經濟實力和推動區域經貿往來是基礎。日前,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規劃,可以促進中國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以及“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增加經貿往來,實現共同發展,緩解國內產能過剩、經濟增長的壓力,同時也可以提高人民幣在這些以亞歐發展中國家為主的貿易合作伙伴國的影響力,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的不斷發展。
四、結語
總體來說,離岸中心的建立和人民幣使用結算量的迅速上升推進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但從貨幣國際化的發展階段來說,人民幣仍處于國際化的初期階段,具體體現在功能以結算貨幣為主、結算量具有明顯的區域集中性、人民幣流通方向以流出為主,以及人民幣投資功能薄弱。當然,一國貨幣能夠被全球所接納并廣泛使用,是一國經濟政治影響力、金融穩定性和成熟度、民眾使用貨幣習慣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提升中國經濟實力、增加對外經貿往來、完善金融體系,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必要措施。
[參考文獻]
[1]姜波克,張青龍.貨幣國際化:條件與影響的研究綜述[J].新金融,2005(8): 6-9.
[2]姜凌.人民幣國際化理論與實踐的若干問題[J].世界經濟,1997(4):20-23.
[3]周宇.論人民幣國際化的四大失衡[J]. 世界經濟研究,2013(8):16-22.
[4]鐘用.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與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J]. 商業時代,2013(35):71-72.
[5] 高焰.基于資本賬戶管制狀況下的人民幣國際化[J]. 浙江金融,2011(9):40-43.
[6]曲金麗.淺析人民幣國際化[J]. 對外經貿,2013(4):97-98.
[7]莫淑. 跨境貿易人民幣規模影響因素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5(2):43-48.
(責任編輯:董博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