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寒
從經濟總量看我國社會發展
文/宗寒
近來,議論我國發展變化的輿論又進入一個新高潮。美國《名利場》雜志2015年第1期刊登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斯蒂格利斯的文章提出,中國經濟總量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已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因而應把2015年稱為“中國世紀元年”。他說:“當人們書寫2014年的歷史時,一個很少被人關注但很重要的事實是,2014年是美國能夠宣稱自己是世界最大經濟體的最后一年。中國以經濟總量第一的姿態進入了2015年,并將保持很長一段時間,如果不是永遠的話。中國又恢復了在人類歷史上曾有的輝煌地位。”也有不同見解,如日本網站稱,“中國經濟已經看到上線,好像中國時代不久就要結束似的”,等等。
應該說,斯蒂格利斯的分析是有根據的,但我們不贊成他用購買力平價法來計算我國的經濟總量。購買力平價法把使用不同貨幣的國家的商品價格用同一尺度進行比較計算經濟總量是有一定意義的,但這一方法由于計算的只是一部分商品,將復雜的商品關系和價格簡單化了,時常并不準確,因而不應作為計算實際經濟量的依據,只能供作參考。用通用的方法計算,201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56.88萬億元,2014年上升到63.6萬億元,按可比價格匡算,2014年分別是1949年社會總產值的557億元的114倍和國民收入358億元的177倍,是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3645.2億元的17.4倍(可比價格均按10∶1計算)。換句話說,目前中國一年的經濟總量分別相當于1949年110多個中國的經濟總量,1978年16個中國的經濟總量。
不可小看經濟總量增長的重大現實意義。經濟總量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成果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基本標志,是人民生活提高的源泉,又是社會發展的新的起點和基礎。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標志,也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馬克思說:“一定的生產方式或一定的工業階段始終是與一定的共同活動的方式或一定的社會階段聯系的,而這種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就是生產力。”“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因而,始終必須把人類的歷史同工業和交換的歷史聯系起來研究和探討。”①手工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又反作用于生產力,促進生產力發展.生產關系落后,生產力必定落后,要求由落后的生產關系向新的生產關系轉化。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的生產關系落后,“三座大山”壓在人民頭上,壓得中國人民抬不起頭來,是生產力落后,人民貧困,多數人不得溫飽的根本原因。新中國建立后,人民當家作主,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生產關系比較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釋放出廣大勞動者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經濟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起來。作簡單對比就可看出這一點:在公元1000-1949年的近千年中,我國經濟年平均增長速度低于0.5%,增長較快的1870-1913年年平均增長為0.56%,也不到1%,處于基本停滯狀態。而新中國建立60多年年平均經濟增長速度為10%,60多年增長了100多倍,舊中國1000年中僅增長了8倍。目前我國一天的產值為0.1174萬億元,半天多的產值相當于1820年全年的產值,3.2天的產值相當于1949年全年的產值。經濟總量增長,表明了新舊兩個中國、兩種社會制度經濟發展的巨大差別,表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表明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根本道理。
經濟總量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實力。實力要以經濟總量為代表出來說話,以生產力發展作支撐支柱,以經濟總量為標志的。一個國家經濟不發展,生產力上不去,就談不到實力。經濟總量提高,具有了完全不同于既往的經濟實力,使我國進入一個真正世界經濟大國和政治大國的地位。我國國土面積占世界的7.2%,人口占世界的1/5,但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在建國初期只有0.033%,1978年上升為0.049%,2003年上升為0.15%,目前達到11%;在世界經濟總量中所占位置,由1952年的第11位,2007年的第4位,達到目前的第2位。同時,外匯儲備由同期的第40位上升到第1位;貨物進出口總額由第29位上升到第2位。我國包括鋼鐵、煤炭、電腦、電視機、手機、棉布等在內的200多種主要工業品總產量,和包括谷物、肉類、籽棉、花生、水果在內的主要農產品總產量,已多年居世界首位。由于經濟總量的增長,我國已由一個“一窮二白”、物資短缺、貧困落后、多數人不得溫飽的國家,發展成為主要工農業品供求基本平衡,有所節余,人民生活明顯提高,走向逐步實現全面小康。作為一個世界發展中大國,這樣發展的意義不可低估。過去中國受帝國主義侵略壓迫,受盡剝削欺辱,在世界上沒有地位可言,沒有發言權;今天情況不同了,我國以一個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屹立于世界各國之林,人們熱心研究中國的發展經驗,關心和希望聽到中國的聲音。
經濟總量關系到發展質量和速度,關系到未來。經濟總量是由原有基礎和增長速度決定的。基礎既定,增長速度快,經濟總量就高,反之必低。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由于具有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經濟增長速度比較高,因而經濟總量增長快。這些年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高于世界大多數國家,1949-2013我國年平均增長10%,最低時也達7.3%(1950-1973,2014年為7.5%),而世界平均水平為3%,發達國家為2%左右。2000年與1950年比,我國經濟總量增加了15倍,美國僅增加4倍,德國為4.5倍,英國為2.1倍,法國為4.2倍,世界平均為5.3倍。我國經濟總量上升為世界第2位,其他國家一一往后排了。如果經濟總量不增長,基數低,情況就不會是這樣。
經濟總量是發展的基礎。經濟總量大,積累水平高,是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條件和物質前提。這些年來我國發展快,一個重要原因是經濟總量增長快,又能比較正確地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系,為我國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積累隨著經濟總量的增長而不斷增加,基本建設投資大幅度增長,促進了我國社會全面發展。我國積累額從1952年的130億元,增長到1978年的1087億元,2011年的21.3萬億元(資本形成額),按可比價格計算2011年比1952年增長2萬多倍,比1978年增長19.5倍,成為我國基本建設不斷增長和社會不斷發展的物質源泉。我國過去交通運輸落后,文教衛生設施落后,公共設施落后,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了。我國鐵路營業里程由1949年的2.18萬公里增長到2011年的9.32萬公里,公路里程由8.07萬公里增長到410.6萬公里,內河航道里程由7.3萬公里增長到12.46萬公里,民用航空航線里程由1.3萬公里增長到349萬公里。科研經費由1953年的0.5億元,增加到1978年的53.3億元,2013年的11906億元,占國民收入的比重由0.08%上升為1.6%、2.09%。科技人員解放初期不到5萬人,1952年增加到42.5萬人,2006年再增加到3800萬人,現在超過5000萬人,居世界第一位。研發人員達到150萬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122萬人,均居世界第二位。科研成果不斷增加。
經濟總量增長是人民生活不斷提高的基礎和條件。人民生活水平決定于經濟總量和人口數量增長速度。經濟總量增長速度高于人口增長速度,人民生活水平就會提高,反之提高是不可能的。建國以來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平均10%的速度增長,而人口增長僅1.5倍,因而人民生活不斷提高。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949年為66元,增長到2007年的18934元,2013年的41804元,2013年分別比1949年和2007年增長了61倍和21倍;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建國前夕不足100元,農民人均收入不足50元,發展到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786元,2013年的26955元,2007年比1978年提高6.5倍,2013年又比2007年提高3倍。農村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2.5億人,下降為1990年的8500萬人,2000年的3209萬人,2007年的1479萬人,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下降到1.6%,這樣的成就在歷史上絕無僅有。
在研究經濟總量增長時,我們注重提高經濟質量和改善經濟結構,經濟質量和結構出現重大發展變化。建國初期,我國是一個落后的純農業社會,工業僅占12.6%,不會造汽車,不會造飛機,不會造發電機。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了,我國早已變成為一個建立起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和農業體系的工業農業社會。工業行業齊全,擁有40多個大類工業行業,200多個中類行業,上千小類行業。制造業規模居世界第一位,信息電子產業居世界第二位,主要工業消費品產業規模居世界第一位。高新技術的產值達到30%左右。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農業生產結構由主要種糧食轉化為以糧為主、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糧食產量及其他農產品產量都有大幅度增長。我國每年人口增加700萬,城市人口每年增加1000萬。每年需增糧食供應200億斤。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生產占世界1/4的糧食,供應占世界1/5的人口。
經濟布局也有重大變化,地區布局走向平衡發展。舊中國整體落后,內地更加落后,少量的工業集中在沿海一帶。新中國建立后,我們在發揮沿海經濟帶頭引領作用的同時,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投資,推動中西部地區建設。1978年以后,提出現代化建設總體戰略布局,堅持“五個統籌”,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基礎設施和整個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中西部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已基本形成具有強大工農生產能力、各具特色、分工合作、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工業偏集于沿海少數地區的畸形狀況已有根本性的改變。2013年,全國35個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的生產總值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近40%,比過去合理了。
經濟總量重要,對經濟總量進一步分解和分析則更加重要。經濟總量只能說明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總體狀況,卻不能說明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具體狀況,后者要對經濟總量作具體分析才能說明。對經濟總量作具體分析,可有多重方法,非常重要的是要對人均經濟量和勞動生產率作分析。人均經濟量說明一個國家的實際發展程度,勞動生產率說明一個國家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兩者相互聯系,后者決定前者,兩者都與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勞動人口及總人口數量有關。
我國經濟總量雖高,但被13億人口平均,就下去了。201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47.28萬億元,人均35181元,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現在經濟總量增長到63萬億元,但人口也達到13.6億,人均量在世界仍排在80多位,僅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人均經濟量低,是由于勞動生產率低。2010年,我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勞動生產率為12593美元,僅相當于美國的18.4%,英國的24.4%,法國的22.8%,高收入國家的24.9%。美國人口比我國少,經濟總量比我國高,就是由于它們的勞動生產率高。我國勞動生產率達要到美國水平,經濟總量至少還要增長2-3倍才行。
勞動生產率低,人均經濟量低,是我國經濟總量雖高,但人民生活水平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的原因。現在,我國經濟大多處于勞動密集狀態,由勞動密集向技術密集提升,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才能進一步提高經濟總量和人均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善經濟結構,由勞動密集向技術密集提升,是我國進一步發展的核心和關鍵。
在這方面我們已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但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我國人口的文化技術素質雖然不斷提高,但我國人口高等教育入學率和擁有的高學歷人口與西方發達國家還有差距,仍然缺乏人才,尤其是缺乏具有高水平開創型創新研究人才和領軍人物。目前我國正舉辦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培養提高著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全國各類教育有2.6億學生,1400多萬名教職工,62萬多所學校。教育的大規模發展,人口素質的大幅度提高,決定我國勞動生產率必然逐步提高,社會發展必然大步前進。
對經濟發展我們要有長遠觀點和宏觀視角,不能就事論事。社會制度和人們的積極性是生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進一步發展中國,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不斷鞏固和改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注重培養人才,不斷提高勞動者的文化技術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充分調動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什么都可以創造出來。
提高勞動生產率,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善經濟結構,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善經濟結構,核心是抓科技創新,抓生產力質量特別是勞動手段的提高與轉變,抓體制改革。任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都建立在生產力質量的提升特別是勞動手段變革的基礎上。當代世界生產力發展已進入以科技創造創新為主要動力的時代。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成為社會生產力由量變轉化為質變再推動量變的決定性力量。發現掌握別人所沒有發現掌握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奧秘,有重大發明創造,才能促進生產力重大飛躍提升。科學技術上升到最高峰,社會生產力質量、規模和水平才能達到最高峰。質代表量,決定量,創造量,改變量。經濟質量的提高是我國進一步發展的條件和目標。因此,在今后發展中,我們必須十分重視經濟質量和結構,把它放在首位。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善經濟結構,關鍵是要抓好以下四點:
第一,要抓好關系全局和關系長遠發展的關鍵技術。中國人是聰明的,過去有諸多創造發明,推動了人類社會進步,今天當家作主,建設自己的國家,應該有更多的創造發明。我們要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像過去抓原子彈氫彈那樣抓一些大工程,也要像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那樣創造科學技術。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實施重大專項,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為重點產業創新和振興提供科技支撐;造就更多世界一流科學家和領軍人才,培養更多一線創新人才,為企業、事業、大學、科研單位和個人提供最好的條件,鼓勵創造發明,這是決定我國今后發展的頭等大事。我們必須在諸如信息技術、智能網絡、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技術、精密制造技術、地質技術、海洋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等關鍵領域和行業有新的重大突破,占領最高峰,取得發言權。創造迸發,群星燦爛,在關鍵技術關鍵產業關鍵領域不斷出現重大發明創造,領先于世界的時候,才是我們真正崛起的時候。
第二,降低消耗,改善環境,攻克規模增長與資源約束的瓶頸和矛盾。我們面臨著生產力發展與資源相對不足及防治環境污染的尖銳矛盾。資源不足是由自然條件、我們對資源的認識、利用程度和利用方式決定的。自然條件難以改變,但對資源的認識和利用方式可以改變。更好地認識和利用資源,發現創造新材料新能源,擺脫對傳統資源的依賴,才能解決這一予盾。開發新資源,降低消耗,避免污染,用盡少的資源占用創造盡多盡好的產品,是一場革命,將引起從生產力到生產方式多方面的巨大變化,推動一系列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是經濟質量提高的表現,也是我們進一步發展的條件和要求。這一步,我們必須走好。資源配置利用方式的新時代,是生產力質變的新時代,也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勝過超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時代。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我國的大氣、水、土都受到不同程度地污染。污染不僅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而且加大治理成本,使我們付出了不少無功勞動。我們下力做了治理,但隨治理隨污染,治理遠未完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治理污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長期重大任務。
第三,推動各個行業、部門和全國各地區發揮優勢,各展所長,綜合平衡,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社會是一個綜合發展的有機體系,生產、流通、交換、消費,政治、經濟、文化、生態文明等建設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缺一不可。統籌兼顧,全面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及其他方面的建設,才能促進社會全面發展,全面進步。只抓一個方面,忽略另一些方面,就會相互影響,帶來損失。
我們要十分重視發展農業,改變農村落后面貌。農業是基礎,我國13億人口,一半在農村。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農業有了很大發展,產量增長,結構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正在逐步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邁進。但是我國農業基礎仍然脆弱,耕地面積不斷減少,每年有上億畝農田受災,遇災就減產;農民收入與過去比有了很大提高,但絕對水平仍低,還有幾千萬人未脫貧。農村落后的狀況不改變,廣大農民不富裕起來,就談不到發展。發展農業,建設農村,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科學技術水平,提高農民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素質,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步伐,使廣大農民過上富裕文明的幸福生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頭等重要任務。
第四,提高人口素質,提高人們的文化科技水平。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善經濟結構,關鍵在人。人是決定性因素。有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有可能有合適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我們要培養更多人才,特別是形成更多一流領軍人才,使我國進一步發展強大。
注釋:
①《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