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記者/邢小利
秦嶺茶人張淑珍的中國夢
本刊特約記者/邢小利
張淑珍說她有一個中國夢:這就是還山以綠,致民以富。她要為實現這個夢而鞠躬盡瘁。
自古以來,南方有嘉木,是為茶。茶在陜西,過去只有漢中、安康才有。張淑珍是把茶樹引種到秦嶺南麓商南縣的第一人,自此商南有了茶。
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后,記者走進了商南縣茶葉聯營公司,見到了張淑珍老人。她氣色紅潤,行動敏捷,下樓來迎接。
張淑珍老人的辦公室整齊干凈,一張辦公桌,一個茶幾,一個沙發,再加上一兩樣陳舊的木柜,就是她的所有家當。張淑珍衣著樸素,如果走在大街上,與坐在墻根下曬太陽的老人毫無差別。但是,和她一聊天,感覺就不一樣了。她思維敏捷,知識豐富,從容不迫,如坐春風。
張淑珍是河南省太康縣人,緣何就一生扎根在秦嶺大山呢?她說:“我生在河南,那里是大平原,從小沒見過大山。到了商南縣后,不光見到了山,而且這里山山相連。”張淑珍1937年出生,少時喜愛園藝,以優異成績被西北農林學院錄取。畢業后,她放棄了留西安工作的機會,自愿來到商洛山區的商南縣。
張淑珍說:“商南很美!”地處大山深處的商南縣的確很美,但當年生產力落后,農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縣財政自給率不足30%。貧窮的生活刺激了張淑珍,她尋思,植樹造林,為山區添光加彩的構想雖然好,但這里最要緊的是生存,是溫飽,是為老百姓找生財之道。
從那時起,張淑珍就安下心來,要用自己學到的知識,改變山區人民生活貧困的面貌。她曾嘗試核桃、板栗的種植,但都沒有成功。1962年,她開始嘗試種植茶葉,沒想到,從此與茶結了緣。
在我國種茶史上,茶葉只能在北緯33度以南的地方栽培。張淑珍經過潛心研究、試驗,實踐著南茶北移,成功地將中國茶葉產地,向北推移了300多公里,使北緯33度44分的商南縣山區能生長茶葉,改寫了2300多年來茶葉不能向北生長的定論,結束了商南不產茶的歷史。
1962年春,張淑珍從外地買回10公斤茶籽,播在苗圃里,從生根破土,到露出尖尖的嫩芽,她像照料嬰兒一般,細心地照管。但一連幾個春天,苗圃栽的茶樹,全部整片整片地死了。“栽植的地塊都是微酸性土壤,PH值在5.5以下,為啥會死掉呢?”她反復對比試驗,觀察記錄。1966年,商南來了一位安徽的農民茶葉專家,張淑珍把他請到苗圃,一起搞茶苗移栽,但來年,仍沒能成活。1970年,她把這一難題提到省茶葉會議上研討,在土壤分析中,一些專家提到商南縣石灰質分布問題,引起了她的高度警覺。經化驗,商南土壤的石灰質果真含量高,她想這可能就是茶樹生長的“絆腳石”。弱化土壤的鈣含量,便成了她的又一個新課題。通過反復試驗,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她提出了“避鈣就酸”的茶園種植思路。1972年,他們成功栽活茶樹2000畝。
張淑珍種植茶葉成功后,大膽地大面積推廣,農民的積極性高漲。農民種下茶樹,張淑珍給以資金扶持和技術指導,使全縣茶產業快速發展。如今,茶已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路徑,全縣有茶園10.97萬畝,年產茶120萬公斤,產值1.2億元。
改革開放初期,茶葉的銷售是計劃經濟,由供銷社統一經營。賣得好,農民的利潤并不多,賣不動,供銷社就沒有收購的積極性,農民辛苦一年,勞而無功。
張淑珍對此很擔心:商南曾經引種的葡萄、山楂、龍須草,就因銷售不暢,導致毀樹挖草的悲劇,茶葉剛剛給農民帶來希望,如果重蹈覆轍,農民如何受得了?
有一年,縣供銷社要給農民退回賣不動的1萬公斤茶葉,張淑珍就用一半的價格收回,重新加工后,試著推銷。沒想到,只用兩周時間就全部銷完。這件事給了張淑珍極大的觸動和啟示:看來,商南的茶葉賣不動的癥結,是產銷脫鉤,如果成立一個茶葉銷售公司,把農戶的茶葉組織起來,直接面對市場,不是就減少了中間環節,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使茶葉的種植能夠延續下來嗎?張淑珍征求茶農的意見,幾天后,就收到了36份要求加入茶葉銷售公司的申請書。
1985年3月,商南縣茶葉聯營公司成立了。聯營公司負責茶農的技術服務、物資供應、茶場建設等業務,建立了統一生產計劃、統一技術服務、統一定價收購、統一系列加工、統一包裝銷售,利潤按比例分成的經營管理體系,形成了“公司+農戶+基地”的茶葉產業化發展格局。此后,商南縣茶葉站脫離了財政供養,實行企業化管理,實現自收自支,為全縣事業單位向市場經濟轉軌樹立了典范。目前,茶葉聯營公司已發展成為陜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從1992年開始,茶業站20多名職工丟掉鐵飯碗,平均年收入超過萬元,多數職工住進了100平方米三室一廳的家屬樓,在全縣成為響當當的富裕單位。全站每年不僅為縣財政節省20萬元撥款,而且上繳財政24萬元稅收。
茶葉在商南扎根了,如何打造它的優勢,使它轉化為給農民帶來更大利潤的商品,成為張淑珍苦苦思索的問題。相對于南方,商南縣屬半干旱氣候,光照充分,晝夜溫差大,利于茶葉積累養分,且無污染,這正是商南茶的優勢和品質所在,因此,只要在采摘、炮制上多下功夫,就能發揮優勢,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為此,張淑珍從播種到制作,每個環節都事必躬親,一絲不茍。收獲季節,她披著晨露,鉆進茶林,親自采摘,以身施教;炮制時,她站在高溫爐前,動手操作。一番苦功,終于研制出韻味綿長、濃香四溢的商南名茶——商南泉茗。商南泉茗,湯綠耐泡,滋味濃厚,回味甘甜,香氣清高,1992年在中國西部名優茶促進會上,榮獲“陸羽杯”大獎。
張淑珍說:“搞我們這個專業,野外工作多,只有腳走到的地方,才能了解土地,才能改變它。”她用“兩個17年”形容創業的艱辛和她的無怨無悔:工資17年沒動,宿辦合一17年。她幽默地說:“這樣也好,醒了就上班,睡了才下班。”
繼商南泉茗之后,張淑珍再鑄輝煌,把系列產品“富硒”“珍眉”“炒青”等推向了市場。商南茶葉已連續15年榮獲省優質產品,商南縣因此被國家授予“中國茶葉之鄉”。2001年,張淑珍帶領商南縣茶葉科研小組,成功地研制了“商南仙茗”茶,投放市場后獲得了好評。2003年,張淑珍到福建、江浙考察后,成立了烏龍茶科研小組,經過兩年試驗,取得了成功。2005年,商南烏龍茶研發上市,提高了茶葉經濟效益,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填補了陜西烏龍茶生產的空白,使商南茶園由一季采變為春、夏、秋三季采,商南茶形成了四大類20多個系列產品。
山川秀美工程實施以來,商南縣的30萬畝土地逐步退耕還林,張淑珍又迸發出新的點子:每年種萬畝茶園,五年全縣的茶葉面積翻一翻,人均可增收800多元。她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發展新茶園由坡地向農家地轉移;發展設施由傳統耕作向大棚、噴灌配套設施轉移;發展技術由直播向“克隆”苗移植樹轉移;茶葉質量由大眾化向名優茶轉移。商南縣委、縣政府采納了張淑珍的建議,決定把茶葉作為商南縣支柱產業來抓,力爭三五年把茶葉發展到30萬畝,實現面積、產量、收入翻番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