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杰(內蒙古民族大學體育學院 內蒙古通遼 028000)
內蒙古高校競技體育競賽訓練體制的創新研究①
張劍杰
(內蒙古民族大學體育學院內蒙古通遼028000)
摘 要:該文采用文獻資料、訪談、實地考察等研究方法,通過分析內蒙古高校競技體育競賽訓練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依據高校競技體育體制改革發展的趨勢轉變內蒙古現有的“直線性”隸屬關系的組織管理體制,協調整合資源,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高校競技體育管理體制和訓練培養體系。該研究試圖通過對內蒙古高校競技體育體制的分析與研究,找出內蒙古高校競技體育體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革創新模式,擬為內蒙古高校競技體育健康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內蒙古高校競技體育競賽訓練創新
①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內蒙古民族大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NTS——MD201211。
競技體育源于社會文化和民族文化,競技體育是國家體育運動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國家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標志。[1]我國的競技體育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體制的變革,“舉國體制”管理體制推動了我國競技體育的快速發展。1987年4月,國家教委首次確立了51所高水平學生運動員招收的試點學,建設高水平運動隊是我國學校競技體育發展的趨勢,是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培養優秀體育人才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2]在教體藝[2005]3號文件中,教育部、國家體育移局共同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意見》指出:要整合全國體育資源,抓好運動訓練和文化教育,促進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開啟了“體教結合”之路。[3]大學競技體育經過20年實踐與改革得到了迅速發展,隨著我國競技體育改革進入到新的發展時期,競賽體制阻礙了我國大學競技體育發展,與現代競技體育沒有完全的并軌。如何構建大學競技體育競賽平臺,推動大學競技體育的未來發展急需解決問題。本研究試圖通過對內蒙古高校競技體育體制的分析與研究,找出內蒙古高校競技體育體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革創新模式,擬為內蒙古高校競技體育健康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高校競技體育開展總體處于課余訓練的一種特殊形式,主體屬于業余訓練范疇。《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指出:業余訓練是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的基礎,必須高度重視業余訓練工作,改善業余訓練條件,堅持走“體教結合”的道路。[4]高等學校是依據社會需要培養人才的重要組織機構,是國家實現培養人才基本保證。我國高校競技體育是利用高校的教育功能和資源優勢,加強運動員文化知識學習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為國家培養優秀的高水平運動員。體育作為一種良好的教育形式,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競技體育發展,它所具有的文化意識形態和表現意識形態對于人才培養新價值的形成過程起到綜合作用與影響,具有一種培育人的特殊含義。
2.1高校體育管理組織機構形式
內蒙古省高校競技體育競賽開展的政府組織機構主要是自治區教育廳、自治區體育局、自治區團委。自治區教育廳體衛藝處是高校具體競賽組織的主體,自治區大學生體育協會及其單項分會隸屬于自治區教育廳體衛藝處。從競賽規模劃分自治區大學生運動會是由教育廳主辦,年度單項體育競賽是由自治區教育廳體衛藝處、大體協舉辦來完成,多數單項分會沒有建立和賦予相關職權。
2.2我區高校競技體育發展存在問題
2.2.1組織管理整合與布局不足
內蒙古高校競技體育的管理屬于“直線制”的隸屬關系組織結構,自治區教育廳—自治區體衛藝處—自治區大學生體育協會—會員學校,是初級權力集中式組織結構形式,通過上下級隸屬行政手段和信息指令運行高校體育運動競賽。這種模式具有管理統一性和管理效率性。由于競技管理模式的權力過于集中,嚴重阻礙了高校競賽多元化發展。
2.2.2競賽層次分類與分項賽事缺乏
在我區除了少數院校和運動員參加全國大學生體育運動會及單項比賽以外,主要是參加自治區大學生運動會、自治區大學生體育協會單項競賽和各市賽事的三種比較大型的競技體育競賽,幾乎沒有其他類型的比賽。教育系統競賽與體育系統競賽、社會系統競賽之間的體系缺乏形成有效的融合,促使競技體育競賽的類型少和競賽層次的分類缺乏針對競賽項目內容、參賽人數、水平組別球趨向多元化化的方向發展等,競賽時間安排與項目缺乏合理性和確定性。高校自身校內競賽體制的建設不夠完整,缺乏校內組織機構和競賽的體系。
2.2.3系統協作交流缺乏
系統之間的協作交流能夠拓展組員的利用和擴大競技的競賽市場。內蒙古高校競技體育發展的進程中,教育與體育系統之間的協作、教育與團委系統之間的協作、競賽與社會系統之間協作關系的建立存在嚴重的不足。訓練培養體系中,學校與專業體育之間、學校與專業院校之間的協作交流處于較為封閉的狀態,影響的高校競技體育多元化發展的道路和競技水平的提升以及競賽品牌戰略的發展。
市場化發展的環境下,高校競技體育發展也隨步向著縱向延伸和橫向擴大的方向發展。現行高校組織管理模式,縱向管理過于單一和權力集中,橫向發展缺乏,影響了高校競技體育發展的規模和分布的空間。完善內蒙古高校競技體育管理結構,確立各組織層面的角色定位,依據各管理層面的劃分,形成職權的劃分和自主決策權。
3.1政府職能的宏觀調控與橫向協作
政府職能部門從主體的垂直式行政管理轉變為宏觀上進行監督和協調管理主體。政府職能部門從行政指令的高校競技體育管理中退出,宏觀調控和明確管理組織和成員的權力和職責,依托垂直式行政管理宏觀調控,推行向扁平式管理的方向發展,圍繞主體的多元化發展,提高整體控制管理和發展的績效水平。
3.2大學生體育協會組織形式的中觀管理職能
行政方法管理是我國高校競技體育強調計劃統一性的一個顯著特點,過于集中限制了高校競技體育開展賽事的靈活性和應變
性。大學生體育協會作為服務于大學生競賽活動開展的非營利性體育社團組織,大學生體育行業管理權交給大學生體育協會,使之成為內蒙古高校競技體育活動的管理主體。
隨著競技體育體制的改革的不斷發展,培養競技體育人才戰略模式的不斷轉變,“體教結合”的培養模式逐步走向競技體育發展的趨勢,成為競技體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模式。學校競技體育成為“體教結合”發展模式的主體。構建科學的訓練體系對高校競技體育的發展和為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
4.1學訓一體化模式
學訓矛盾是體教結合競技體育人才模式下,教育制度與訓練制度之間分化所產生。高校傳統的體育管理體制缺乏對運動隊教育與訓練工作的全面管理,難以完成優秀體育人才培養的全面工作。高校競技體育訓練體系缺乏科學管理,科學訓練也無法有效地實施。
4.2校專一體化訓練模式
專業性體育訓練體系具有豐富的經訓練驗,場地設施的完備性,運動員的競技水平較高。學校開展競技體育訓練存在著訓練場地設施落后,教練員知識結構不合理,缺乏經驗;訓練經費不足;運動員之間競技水平發展不均衡,整體還處在較低的水平線上。借助專業體育訓練平臺,形成與體育競技學校、體工隊和專業俱樂部合作關系,建立競技體育人才訓練培訓基地,建立專業訓練的培養和高水平運動員之間的交流,拓展了運動訓練體系的發展和對競技體育訓練的認知。
角色定位可以推動對高校競技體育的認知和觀念的革新,是高校競技體育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是高校競技體育體制改革和創新發展的指引器。多層次、多元化高校競賽訓練體制改革充分調動國家、社會、學校的資源利用,以適應高校競賽市場的需求和利于服務高校競技體育高水平訓練的需求。統籌安排,整合競賽是市場,完善訓練體系,轉變高校體育競賽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權利集中式的組織管理模式,形成教育主管部門主導,大學生體育協會、單項分會以及會員學校多方參與,多元化市場化運作的組織管理體制,建立和完事訓練體制的管理、交流、協作的平臺。
參考文獻
[1]侯艷伍.競技體育的文化價值與大學生素質培養[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12(5):83-86.
[2]劉慶偉,唐建倦.大學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制度創新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1(4):107-109.
[3] 許玲,于兆杰.高校競技體育競賽的研究[J].體育世界,2007(11):8 - 9.
[4]劉海元.構建我國大學競技體育發展目標的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3):95-98.
[5]楊獻南,朱永國“.奧運時期”我國體育體制改革動力系統及高校競技體育發展戰略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8(4):16-18.
作者簡介:張劍杰(1972,3—),男,碩士研究生,副教授,內蒙古民族大學體育學院球類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中圖分類號:G8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3(a)-0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