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玄,望 宇
(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
學習先進經驗 提高培養效益努力探索中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新機制
——中澳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比較與啟示
王 玄,望 宇
(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
在“2011—2020年精英教練員雙百計劃”中,我國青少年訓練教練員赴澳大利亞進行為期3周的培訓學習,從多個層面對澳大利亞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進行了考察和學習,并從學習中總結出了澳大利亞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成功秘笈。
澳大利亞總人口約2400萬,作為全球十大人口稀少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過去30年來,澳大利亞在國際體育賽事中取得的輝煌成績令人尊敬:2000年悉尼奧運會獲16枚金牌,排名第4;2004年雅典奧運會獲17枚金牌,排名第4;2008年北京奧運會獲14枚金牌,排名第6;獲得過美洲杯帆船賽冠軍、環法自行車賽冠軍、英式橄欖球世界杯冠軍、板球世界杯冠軍。獲得過網球、自行車、帆船、滑雪、跳水、投擲、游泳和沖浪等項目的世界冠軍。從夏季運動到冬季運動,從室內運動到室外運動,上至高山下至賽道,各種球類運動都有澳大利亞優秀運動員的身影。澳大利亞培養出了索普、萊斯、休伊特、斯托瑟、比爾森等一大批世界知名運動員。如此之小的人口規模,卻培養出了橫跨不同運動類型、數量眾多的優秀體育人才,很顯然,澳洲人找到了提高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工作質量和效益的有效方法。
澳洲體育,圍繞這一核心處處體現出了對人的尊重和重視提高競技體育水平。這里的“人”既包括運動員,也包括與澳洲體育發展緊密聯系的管理人員和科研人員。“不能浪費任何一個青少年體育人才,因為不知道是否還會出現下一個”,這是澳洲體育工作者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正是這種對人才的危機感,才讓對體育人才的珍惜之情深深植根于每一個澳洲體育人的內心,并成為其競技體育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澳洲,運動員一旦從國家隊退役將進入社會自謀生路,國家不再發放工資和給予任何形式的支持,所以運動員的全面發展在青少年運動員成長的各個階段都被作為重點內容。澳大利亞國家體育學院還專設運動員綜合發展部(Personal Excellence),幫助青少年運動員平衡學訓關系,實現全面發展,并合理進行個人職業規劃,為退役后的職業轉型奠定良好基礎,解決青少年和其家庭的后顧之憂。
如果說借助教練的感覺與經驗是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1.0時代,那么2.0時代的主要特征就是培養工作的全面數據化。澳洲體育的數據化程度讓人吃驚,其對數據的重視體現在管理、訓練和科研等各個方面。具體來說,有兩個方面值得深思:一是青少年運動員科學選材的數據化。眾所周知,澳洲優秀競技體育人才的成長要經歷“社區—州—國家”三級選
拔。為了搞清不同項目的選材規律,實現運動員的科學化培養,澳洲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建立龐大的科學選材數據庫。優秀的青少年運動員從參加社區體育俱樂部活動伊始,就開始接受各種標準化測試。隨著運動員水平的不斷提高,測試內容不斷增加,直至到國家隊后定期進行全面的機能形態、生理生化、生物力學測試。所有這些測試數據都被完整地記錄和保存下來。這一過程歷時幾年甚至十幾年。這些數據的積
累,不僅可以有效促進運動員本人訓練的延續性、系統化和個性化發展,更可以通過數據倒推,研制更具普遍指導意義的項目選材科學標準。二是運動員高水平訓練及技術改進的數據化。生物力學的發展對眾多
體育項目的技術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澳大利亞游泳項目更是將其發揮到了極致。除了將實驗室搬到泳池,實現訓練過程的全程實時監控,澳洲還自主研發技術改進模擬系統。如通過龐大的數據支持,實現了游泳運動員技術改進的3D模擬;通過計算機準確預測各種新技術改進后對運動員成績帶來的影響,這樣就不用運動員親身試驗,從而將技術改進對運動員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澳大利亞體育學院是澳洲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成長的搖籃。體育學院格斗類項目中心主任戴維·馬丁(David Martin)總結說,“澳洲體育成功的核心秘訣就是將教練員、運動員和科研人員三者有機地整合成了一個整體。”從此次培訓情況來看,將運動訓練與運動生理、生物力學、運動營養、運動心理學等學科進行跨界整合,同時充分重視運動員反饋意見,讓運動員參與到訓練比賽計劃制訂的全過程,最終實現協同效應,是澳洲體育成功實現集約化發展的關鍵因素。構建復合型訓練團隊已經是當今世界高水平競技體育非常明確的發展方向,但在教練員與科研人員的跨界整合方面,澳洲體育似乎已經達到了新的高度。這種領先不僅體現在技術操作層面,更反映在澳洲體育最核心的文化層面。
在澳洲學習期間,教練員明顯感覺到技術教練與科研人員的互動配合已經深深融入澳洲的體育文化和潛意識中,兩者從內心深處建立了對彼此的尊重和認同感。同樣,在其他項目中也處處表現出這一特點。技術教練充分尊重科研教練的意見,科研教練也表現出足夠的專業自信,可以看出這種默契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這種高水平的跨界整合需要一定條件為基礎,比如需要教練員具備較好的文化基礎和一定的體育科學素養,能夠理解有關指標的意義和作用,能從技術訓練中發現問題,有主動尋求科研人員支持和幫助的意識;同樣,科研人員在具備較強專業能力的基礎上,還需要了解不同項目的特點,能幫助教練員打開另外一扇窗戶,切實幫助運動員提高訓練水平、防止傷病,展現出自己的專業價值。因此,高水平的跨界整合不是外界拉郎配或硬性要求,而是教練員和科研人員的相互認同和價值互補,是雙向需求的結果。
另外,提高科研技術能力需要強大的資金投入。澳洲體育委員會將澳大利亞體育學院作為重點基地投入建設,既負責體育科研和測試,也負責科研人員的培養并以此為中心向全國輻射。這樣的投入策略有利于避免重復投入造成的資源浪費,提高人才使用效率,促進形成規模化效應。
根據澳大利亞體育委員會執行運營部主任羅素·拉塞爾(Dion Russell)介紹,澳洲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庫總人數只有20萬左右。如此之小的人才規模,卻能培養出眾多項目的世界級優秀選手,這既歸因于訓練培養工作的高度系統化和科學化,更歸因于運動人才培養的高度個性化。只有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才能實現如此高質量和高效益的人才培養工作。澳大利亞田徑協會競訓部主任西蒙·內森(Simon Nathan)在介紹經驗時解釋說,“由于我們具備運動員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積累的完整培養數據,又具有備高水平的體育科研和管理人員,所以我們可以針對每名高水平運動員制訂十分完善的個性化訓練和培養計劃,從生活、訓練到學習全部由專人負責。”可見,個性化是澳大利亞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的精髓所在。
加強運動員的個性化培養,帶給澳洲競技體育的益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培養計劃更加科學和系統,顯著提高了青少年運動員的成材率;二是實現了規模化效應,提高了人、財、物等各項資源投入的使用效益;三是減少了無效訓練時間,使青少年運動員能兼顧文化教育和其他技能的學習,有利于運動員淘汰或退役后再就業,減輕了政府負擔;四是明確了各級訓練單位的職責和目標,有利于不同級別、不同組織之間的協同配合。當然,澳大利亞能實現運動員的個性化培養,離不開以人為本的文化基礎,離不開科學選材與長期積累的各項數據,更離不開高水平、善鉆研的優秀體育科研人員。
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作近年來遇到了不小的困難,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就是青少年運動員成材率太低。這既浪費了大量優秀體育人才,也極大地打擊了廣大青少年參與高水平競技體育訓練的積極性。推進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方式轉型,即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不斷提高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作的質量和效益,是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作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的主要任務。
啟示一:轉變“重物輕人”,加強“以人為本”的思想建設工作
“重物輕人”是中國傳統管理理念的一個重要特
征,實踐證明,這種理念已經遠不能適應當前各項事業發展的需要。我們在追求中國競技體育事業發展的同時,要更加注重運動員的全面發展和相關人員的人文關懷。首先,要繼續想方設法抓好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工作,有效解決學訓矛盾,從根本上解決參訓運動員的后顧之憂;其次,要重視優秀教練員和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利用“精英教練員雙百培養計劃”,并協調相關部門進一步制訂管理人員和科研人員的中長期培養規劃,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精通業務的青少年體育管理和科研人才;另外,要建立公平競爭的人才培養和選拔機制,營造重視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人文氛圍,采取多種手段鼓勵研究和創新。
啟示二:構建全國青少年運動員科學培養支撐體系
中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方式要向集約型成功轉變,強有力的體育科研支撐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目前,上海市體育局已經依托市體育科研所建成了全國第一家省級青少年運動員選材育才中心。該中心將分層面、分階段對全市青少年業余訓練運動員進行測試和跟蹤,逐漸建成上海市青少年運動員科學選材數據庫,為上海市優秀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作提供有效支撐。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嘗試和創新。從長期看,我們不僅需要選材育才研究中心,還要根據青少年運動員精細化培養工作的需要,整合全國體育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優勢資源,建成涵蓋運動生理、生物力學、運動營養等全面的科研支撐體系。
啟示三:采取多種有效措施推進優秀青少年運動員個性化培養
2014年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聯合各奧運項目管理中心制定了《奧運項目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中長期規劃》,目前正在向財政部申請專項經費進行配套。結合中長期規劃和體育強國戰略,一方面要分類、分級對不同水平、不同表現的運動項目制定有激勵性的資助政策;另一方面,各運動項目也要為其所獲得的資金及其使用成效負責,按照《規劃》內容接受嚴格的年度評審。優秀青少年運動員的科學化、個性化培養成效將作為年度評審的重要內容,予以重點關注和推進。此外,根據《規劃》執行情況整理出版的《<奧運項目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中長期規劃>年度報告》,也將為指導全國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作起到很好的基礎性作用。
2014年2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索契會見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時指出,中國競技體育要分類指導,從娃娃抓起,扎扎實實提高水平,不斷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由此可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關系著我國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和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型的必要條件。作為青少年體育工作者,我們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立足青少年運動員的全面和長遠發展,以扎扎實實提高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效益和青少年運動員成材率為突破點,一方面要整合盤活現有的優勢存量資源,另一方面要積極爭取國家和社會資源新的投入,努力建成中國特色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