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
(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0550)
高校體育教育隸屬體育事業,其產業化指代遵從體育事業發展引導,創新體育教育體系,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構架充滿生命力的新體系。對高校而言,其產業化發展不僅是市場經濟正常發展的基本產物,還是推進教育改革的主要要求。因教育制度的影響,高校體育產業無法實現快速發展。而高校體育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重燃了高校體育事業。然而,因正處在起步階段,在具體過程,依舊面臨不同的問題。
高校體育產業指代遵從體育產業市場引導,有機整合高校體育產品的各個環節,組建成熟、健全的市場系統,開展綜合化產業市場經營。高校體育產業屬于現代產業,其在經濟領域中占據著決定性位置,影響著經濟發展。高校體育產業源自市場經濟發展,其是一種必然產物,由此可知,其產生與發展一定要滿足市場經濟規律。另外,高校體育產業還可刺激內需,促進經濟提升,推動對外開放。
產業指代參照等價交換原則開展商品經營活動,開辟市場化之路,以盈利為主要目標。市場經濟體系與高校體育的基本特性表明高校體育市場區別于常規化的市場,需要采用計劃調控,也可構建市場調控體系,但不允許完全市場化。由此可知,高校體育產業具有特殊性,雖然具有部分體育產業特性,但并不完全屬于產業,以福利性為主,同時,因目的任務的影響,體育經營活動需要確保各項體育工作可有序開展,并借助場地設施,利用業余時間開展,具備業余經營性特性。
高校體育集高水平、高職稱與高文化人才于一身,屬于知識技術集約化場所,這可促進高校體育產業,并為其發展奠定了扎實的人才基礎;高校擁有趨于完善的運動場地,設施相對齊全,這可促進高校體育產業,并為其發展創造了豐厚的物質條件;高校較為穩定,這表明其消費群體也相對平穩,學業負擔輕、業余生活豐富、閑暇時間較多,繼而促進了高校體育產業,為其發展提供充足的時間與結構平穩的對象。無論是節假日,還是周末,高校均可借助當前的體育設施,開展對外開放,開發和拓展社會體育市場。
因計劃經濟體系的深遠影響,高校體育經費籌集、課程設計與人員分配等活動的開展都依托上級主管部門來完成,使得體育教育體系較為僵化。從體育教師層面而言,片面追求教學,重視訓練與科研,在高校體育的認識中存在不足,尚未認清高校體育可提升經濟效益。另外,體育教師還缺少拼搏和創新精神,有些不看重創收,錯把市場理解為畏途,也沒能將體育產業列入學校體育工作范疇。
現階段,越來越多的院校紛紛將目光轉向體育產業,有些依托專業優勢來發展,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站在整體角度而言,高校體育產業缺少靈活多樣的經營項目,且經營形式過于簡單,途徑狹隘,辦法有限,止步于體育場館租賃以及開展健康培訓活動層面。該校師生是最基本的服務對象,體育設施利用不完全,有時可能出現閑置,使得高校體育不會主動與社會體育開展交流合作,故步自封,其規模效益也變成空談。
因高校體育產業較為特殊,計劃撥款是最基本的經費來源渠道,主要依靠這一資金開展教育教學、科學研究與訓練等活動,只能將少部分資金應用到體育產業活動中,由此可知,資金成為阻礙體育產業發展進程的關卡。另外,體育贊助可推動體育產業發展,這要求高校應全面利用無形資產,拼盡全力,贏得企業出資贊助,以此來拓展資金來源,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高校雖然具有人才優勢,集聚眾多的高水平與高文化的人才,然而,因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制約,體育經營存在嚴重的管理人才缺口。大多數管理以及經營人員僅僅精通體育知識,不熟悉經營內容,或者掌握經營內容,不了解體育知識,有些管理意識較為純化,把經營模式剝離于管理范圍,不滿足市場經濟運行特點,管理與經營人才嚴重不足。
因體制與思想形態等不同因素的影響,管理以及經營人員無法及時改善體育產業結構,進而不能達到產業要素靈活性與科學性標準,體育產業內部發展存在不均衡,資源利用不完全,資源配置不合理,產業結構不完整。
全民健身條例圍繞學校體育設施提出了具體的規定,其中明確指出體育設施利用應堅持開放性原則,這表明關聯部門也應一起肩負法定責任。由此可知,學校應主動聯系社會組織,掌握消費需求,全面改善資源利用情況,多途徑著手,大力發展體育產業。同時,高校體育應滿足市場經濟體系,構建現代化管理理念,提出適宜的營銷措施,主動嘗試,借助有償自主,依托資源共享等大面積吸收資金,推動產業化發展。
高校應利用自身優勢,大力開發體育項目,推動體育產業發展進程。充分利用體育場地,實施全面開放。可設立體育俱樂部,刺激體育消費,也可組織短期培訓班。大多數高校由于經費的制約,投入到體育比賽活動中的款項非常有限,進而舍棄了某些比賽活動,制約了產業化發展。因此,高校應全面探索產業發展途徑,從不同層面贏取企業贊助,增強專業水平,提升影響力,構建良性循環。現階段,各個地區紛紛著手構建大學生,高校聚集,此時,高校可借助多校聯合開發形式,充分發揮自身特點,系統整合,改善體育產業發展現狀,提升發展效率,加快發展速度。
高校應明確資源優勢,主要包括有形與無形這兩種優勢。依托當前場館,借助師資力量,全面落實服務培訓工作。借助函授班,利用自考班,通過不同的形式深入開發、有效利用教育資源。憑借全民健身計劃,利用奧運爭光技術,全面發揮科研優勢,大力建設運動器材。借助人力、設施與場地等優勢,合理組織健身活動,同時,構建特定的機構組織,有序、規范舉辦健身操、太極等不同類型的體育活動。
人力資源是影響體育產業發展情況的根本因素之一,緩解人才短缺形式、增強綜合素質是踐行體育產業的重點。高校體育產業離不開高素質人才,若不具備充足的人才資源,則市場開發將變成空談。因此,若想全面踐行高校體育產業,則應以人為本,強化人才培養,重視人才儲備,切實提升產業管理水平。不可否認,高校雖然具備較多的高學歷教師,但主攻教育教學工作,而不是市場,因此,高校應合理選拔,面向優勢教師開展進修培訓活動,增加體育與經營知識積累,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體育事業中。
站在體育事業的高度,科學發展高校體育產業,應合理、有效整合體育產業結構,確保產業要素靈活與合理。在體育產業化建設中,結合區域體育人口情況,參照消費結構的基本特點,全面探索區域群眾,深刻剖析大學生生活,系統解讀消費層次結構,合理調整產業結構。依據產業層次科學分配體育資源,落實優先發展領域,優化產業結構,明確結構重點要素,找到不足,不斷增強產業功能,實現體育教育產業系統化、標準化與合理化發展。
在體育產業迅猛崛起的今天,社會各界愈發重視高校體育產業,在深化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大多數高校都參照實際情況,有效利用,全面開發資源條件,開展市場經營,增加了經驗積累,促進了發展。然而,我們也應重視產業發展過程所涌現的問題,自主更新思想觀念,積極探索,加強人才培養,優化體育產業結構,合理分配體育產業資源,全面維持體育市場秩序,規范經營,有效利用條件優勢,構建雙贏局面,增加經濟效益,提升社會效益。
[1]張玉國,姜立嘉.我國高校競技體育賽事資源配置失衡現象與對策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4(2):47-52.
[2]韓磊磊.轉型期中國體育發展方式轉變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3]張景亮.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對策研究[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19-20.
[4]谷大陸.我國體育市場發展中的政府職能轉變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11.
[5]楊強.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體育學刊,2012(4):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