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邁邁
網絡支付新規對電商的影響
簡邁邁
央行2015年7月31日發布公告,就《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為“2015新規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頓時在各個圈子引起了熱烈的討論,“造謠派”和“辟謠派”即刻打的不可開交,小伙伴們在唾沫星中迷失了方向。
就在兩周之前,也就是2015年7月18日,人民銀行等十部門發布了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基本法——《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確立了互聯網金融領域“誰家孩子誰抱走”的原則,第三方支付業務仍舊歸“央媽”負責。
先說說背景: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政府主管部門都是一開始持寬松態度,“摸著石頭過河”,足夠了解之后再正式出臺政策進行監管。第三方支付業務也不例外,這個行業在中國自由發展約五年之后(即2010年),央行才正式出臺《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要求第三方支付企業在2011年9月1日前申請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從此,第三方支付企業成為“央媽”的“繼子”。
如果說第三方支付企業是“央媽”的“繼子”,央行的親生孩子就是銀聯和各大傳統銀行。簡單理解“央媽”這幾個孩子之間的關系如下:傳統銀行是中國金融版圖上的核心城市,銀聯是連接各大核心城市的高速公路,第三方支付企業只能算是高速公路上人氣很高的拼車服務,而銀聯則同時在運營著高速路上的國營快速公交,因為“銀聯系”的很多子公司也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
央行規章出臺后,不少第三方支付企業拖了好幾年都沒能申請到牌照,行業開始不斷洗牌,沒有申請到牌照的企業逐步面臨被兼并或被邊緣化的風險。
這次2015新規草案公開征求意見之前,央行已經出過幾次類似征求意見稿,最近一次應該是2014年,其中要求:“支付機構不得為付款人和實體特約商戶的交易提供網絡支付服務”,劍指第三方支付公司線下鋪設使用場景——即用戶通過掃條碼、二維碼或聲波支付的方式,與線下實體商戶完成交易。央行叫停二維碼支付業務以及個人支付賬戶限額的提法,被批評為“打壓”第三方支付之舉,擔心此舉會限制第三方支付推進線上線下融合(O2O)。
分析人士認為,這些舉措會讓銀聯成為潛在受益者,因為線下商戶的POS機每筆刷卡的手續費由(消費者所持卡片)發卡行、收單行(就是代理商戶收錢的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拿到收單牌照也可以做)和銀聯按70:20:10的比例分成,如果第三方支付公司與銀行直連,就可能繞過了銀聯。當第三方支付重點發展線上業務時,銀聯受到的沖擊尚不明顯,但如果第三方支付和線下商戶開展合作,通過移動支付連接消費者和線下商戶,銀聯的傳統業務勢必會受到擠壓。
不論“央媽”態度怎樣,我們從線下商家(超市、餐廳等)已經看到,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已經開始大規模推廣線下支付服務了。
這一次,央行出臺2015新規草案針對的是網絡支付業務。那么,到底在哪些方面會影響電商行業呢?
1、電商與支付的場景
支付對于電商來說,是完成電子商務交易(物流、資金流和信息量)閉環的重要環節,支付可以由銀行通過刷卡線下提供(送貨上門刷POS機)或者網上銀行線上(網關)完成,也可以通過第三方支付機構支付通道完成,例如:支付寶或者銀聯的在線快捷支付。
2、對電商的具體影響
對于第三方支付企業來說,2015新規草案根據實名制管理要求,提高了第三方支付賬戶開立難度(如:多重交叉驗證),加強了對第三方支付體系內資金流轉的監管,引入了支付賬戶余額限額管理和用途分類管理,以此來區分消費類和綜合類賬戶,前者余額主要用于消費,后者余額可用于消費、轉賬以及購買投資理財產品或服務。
盡管上述限制針對的是第三方支付余額的管理,而不針對基于銀行卡的第三方支付服務(支付機構仍然可以提供跳轉銀行網關或快捷支付方式,由用戶通過銀行卡或銀行賬戶完成對外付款,不受上述額度和用途的限制),新規加強了對第三方支付企業體系內資金循環的監管。也就是說,央行支持第三方支付企業服務于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小額、快捷、便民的小微支付服務,但不支持第三方支付進行體系內轉賬,從而使之回歸到通道技術本身,而不是成為一個類似銀行的存款公司。
2015新規草案區分了綜合類支付賬戶和消費類支付賬戶,并就這兩類賬戶分別規定的年累計20萬元、10萬元限額,對不同安全級別的支付指令驗證方式分別設置了單日付款不超過5000元、1000元的限額。
2015新規草案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電商用戶的支付體驗,因為交易的支付可能受用途或者付款限額限制,繼而轉到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的跳轉銀行網關或快捷支付方式,最終不得不通過用戶銀行卡(銀行賬戶)完成付款。鑒于銀行卡(銀行賬戶)支付體驗的局限,以及新規禁止支付機構代替銀行進行客戶身份和交易驗證的規定,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對用戶體驗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影響在線交易的支付成功率,尤其是可能會流失消費價格超過5000元的電子商務交易機會。
除了第三方支付機構之外,受2015新規草案影響最大的恐怕要數P2P平臺等互聯網金融企業。據報道,目前不少P2P平臺利用在第三方支付機構開設的賬戶進行資金托管。盡管2015新規草案仍然允許第三方支付機構為P2P提供支付通道(資金收付)服務,但服務應基于后者的銀行賬戶辦理,并且明確禁止第三方支付機構為P2P等互聯網金融企業開立支付賬戶,以便加強客戶資金監管,避免金融企業風險傳遞。P2P平臺等互聯網金融企業不得不重新投入傳統銀行的懷抱,進而更容易受到“央媽”和銀監會的緊密監管。
對于第三方支付機構來說,2015新規草案可能意味著第三方支付市場的再次大洗牌,利用支付賬戶體系內資金開拓附加服務(如各種“寶寶”類理財產品),與巨頭并存的空間變得更小,而巨頭卻可以利用口袋中的其他法寶(尤其是銀行等金融牌照)馳騁互聯網金融市場。
金融一直都被視為所有世間萬物食物鏈的最上游,不斷發展壯大的互聯網巨頭早已紛紛布局互聯網金融。騰訊旗下的民營銀行——深圳前海微眾銀行(“微眾銀行”)開業,成為中國首家民營銀行,也是中國第一家上線的互聯網銀行。2015年5月,阿里系的浙江網商銀行獲準開業,至此,中國已經有了兩家新型的“互聯網+”銀行。這兩家銀行均在多個場合明確表示:不開設物理網點,不做現金業務,也不會涉足傳統銀行的線下業務,如支票、匯票等。
與此同時,BATX四大巨頭中的小米其實也早已設立支付業務的全資子公司——北京小米支付技術有限公司(“小米支付”);2015年7月,上市公司和邦股份披露了與小米、新希望、紅旗連鎖等企業共同發起設立民營銀行(籌建)的消息。至此,線上ATM的互聯網金融格局已現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