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中,在高效率、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口語越來越成為人們最便捷、最重要的日常交際工具和手段之一。
2011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1]
但由于種種原因,在語文教學中口語交際訓練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口語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較多,制約著口語交際教學的效果。
一、口語交際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在思想上,大部分教師對口語交際教學的內涵認識不夠全面,重視程度不夠。很多教師把口語交際教學作為識字、寫字、閱讀、寫作教學的附屬物,在授課過程中沒有安排專門的課時來進行訓練,“重文輕語”的現象仍然存在。
2.在交際內容上存在兩大問題:
(1)簡單地模擬日常生活現象。假如學生們在課堂上所做的口語練習說的都是平時生活中的會說一些話語,那樣就失去了訓練的意義。針對日常生活中這樣的話題,此類話題的關鍵點應該定位在“如何更科學更合理地表達”。
(2)遠離生活的需要,隨意性較大,缺乏明確的針對性,看起來交際的氛圍很熱烈,但實際上的收獲卻不大,這就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口語交際。真正的口語交際課,應該從把握文本意圖、聯系生活現象等多方面入手,培養學生在平時生活中不能自覺習得但又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能力,以便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往時,能坦然處之,言語得當。
3.對口語交際教學效果的評價機制不健全。對于口語交際課的評價機制在課標上有幾句,但是對具體的做法教師感到很迷茫。
二、改進口語交際教學的對策
教學策略指的是教學的策劃與謀略,即為實現某種教學目標而制定實施的綜合性設計方案,它通過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得以體現。[2]基于以上口語交際存在的問題及分析,我們認為口語交際教學可以采用以下對策。
(一)精心創設口語交際的情境
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環境里產生的言語活動。因此我們在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時,一定要依據教學內容,盡量模擬社會生活交際的實際創設情境,形成良好氣氛,這樣容易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似曾相識的感覺,情緒也會因此變得高漲起來,學習口語交際的主動性就會被激發出來,他們就會帶著情感,懷著濃厚的興趣,走進交際情境,去作進一步體驗。如圍繞“學會祝賀”這一話題,我們可以設計一個春節拜年、互相祝賀新年的情景,并在教室講臺上貼上春節的對聯,用多媒體播放春節的鞭炮聲,讓學生盡快進入特定場合的特定角色。
(二)努力實現雙向或多向互動的交際方式
形成雙向或多向互動的交際方式,這是口語交際訓練不同于以往聽話或說話訓練的一個顯著特征。口語交際是人與人之間交換思想、看法、意見,交流經驗、成果、情感,或者買賣東西、尋求幫助、交涉事情等待人處事的活動,其核心是“交際”二字,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如:“學會勸阻”,題目要求對在公共場所的不適當的甚至危險的行為加以勸阻。如果教學時只關注勸阻者怎么說話,怎么能言善勸,這個話題就失去了互動性。在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勸阻者“能言善勸”,也要引導被勸阻者“能言善辯”。這樣,在表演時,才不會變成“獨角戲”,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才會有效地提高。
(三)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開展口語交際
合作學習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和策略體系。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范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因而成為當代主流教學理論和策略之一,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3]
(四)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主陣地
《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4]傾聽、表達和應對是口語交際的三大能力。有了這三大能力,學生才能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
其中,表達與傾聽是最重要的口語交際能力。在提高學生傾聽能力的同時,也要增強口頭表達能力。
1.朗讀起步。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從朗讀訓練起步,可以使語言規范化,對提高學生口語能力大有好處。
2.單向表達。如敘述、復述、演講等。向同學介紹自己的家庭、朋友,講述見聞;向父母介紹學校、專業、老師、同學及某項活動,復述課文、故事梗概:圍繞感興趣的話題開展短小的演講比賽等,力求用自己的語言把人、事、物說清楚,把觀點或主張說明白。
3.雙向或多向交流。如舉辦小型辯論會、咨詢會、求職詢問等活動,創設雙向或多向交流的交際情境。并注意由事前布置有所準備逐步過渡到即興發言。
4.由注重口頭語言的清楚、準確、流暢的要求,逐步提高到輕重、語速、語調、體態等口語交際藝術和技巧的全面要求,讓學生在實踐中反復揣摩、練習,不斷提高。
在口語交際中,應對能力是層次較高的能力。它要求學生思維敏捷,隨時根據對方的情況,調整自己表達的內容和方式,以使表達和交流的效果更好。
提高應對能力,關鍵要邊聽邊想,盡快明白對方的真正意圖,才能夠恰當應對。[5]
同時,還要重視體態語教學。
體態語是口語交際活動中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是通過身姿、手勢、表情、目光等配合有聲語言傳遞信息的一種形式,又稱態勢語。理解和運用體態是聽說能力的結構因素之一,美國心理學家梅拉別恩通過實驗得出結論:
信息交流的總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6]
教師可集中開展以下訓練:聽話時密切注意說話人的身體姿態、表情,始終保持專注的精神和姿態;聽話產生感情共鳴時,作適當的點頭、微笑,表示接受、同意、贊賞,盡量給說話者以精神上的慰藉。
《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學習積累傳統禮儀等文化知識則是提高學生文化品位和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可見傳統禮儀與語文教學的關系非常密切。
同時也可以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在活動課和課外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注釋:
[1]國家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2011年版。
[2]曹明海:《營構與創造——語文教學策略論》,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3]丁煒,錢曉琳:《培養有能力的交際者──美國的口語交際教學》,外國中小學教育,2003年,第3期。
[4]曹長虹:《高中口語教學目標體系的初步設想》,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
[5][6]倪文錦等:《語文教育展望》,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陳桂娥 山東省濟寧市和平街學校 273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