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恰巧”“恰好”“恰恰”屬于“契合”類語氣副詞,用來表達說話人的態度和看法。三者主要作狀語,修飾動詞、形容詞、數量短語等。與動詞搭配時,“恰巧”側重修飾變化動詞,“恰恰”則側重修飾狀態動詞。“恰巧”很少修飾形容詞,“恰恰”“恰好”修飾最多的形容詞是“相反”。“恰好”還可以作補語和謂語,使用的是形容詞用法。
關鍵詞:恰巧 恰好 恰恰
“恰巧”“恰好”“恰恰”屬于“契合”類語氣副詞,用來表達說話人的態度和看法。以往以“巧合”或“契合”為著眼點的研究,大都從宏觀的角度出發,缺少微觀的考察。本文基于北京大學現代漢語網絡語料庫(CCL)[1],從句法成分的角度出發,對這三個同義語氣副詞進行辨析。
一、作狀語
“恰巧”“恰好”“恰恰”主要在句中充當狀語成分,修飾動詞、形容詞、數量短語等。
(一)“恰X”[2]+動詞
“恰X”搭配的主要是及物動詞。我們發現“恰巧”“恰好”“恰恰”后面所接動詞具有不同的特性,分別是說明類動詞、動作類動詞和能愿動詞。
說明類動詞主要包括“說明”“反映”“證明”“暴露”“體現”“表明”“符合”等表示闡釋說明義的動詞。例如:
(1)我一直非常喜歡被人利用,如果有人利用你,恰巧說明你有利用價值。
(2)有人說:“待業保險無人享用,恰好說明我國失業人口比重低,勞動就業率高。”
(3)有人會說,這些數字恰恰說明外資對國家安全構成了威脅。
上面三個例子都是對一個事件或一種現象的解釋說明。例(1),“有利用價值”解釋了“為什么喜歡被人利用”;例(2),“勞動就業率高”對“待業保險無人享用”這一現象進行說明;例(3),“外資構成威脅”是對“這些數字”的解釋。
與說明類動詞組合時,“恰恰”的出現頻率是最高的,達到5.70%;“恰好”次之,為2.04%;“恰巧”最低,只有0.09%,頻數是6。
“看”“聽”“碰”“遇”等是動作性很強的動詞,可以歸為行動類。在與行動類動詞的組合中,“恰巧”的出現頻率最高,為11.32%;“恰好”次之,為4.52%;“恰恰”最低。例如:
(4)另一方面,假設有一個人竟敢擅自進屋,并且恰巧碰上桌子上有試卷,這種巧合是很難想象的。
(5)路上恰好遇上一個同學的弟弟小張,兩人一起追趕,終于將案犯抓獲。
(6)恰恰走入了這種自由、混亂、多元,也就最大限度地煥發了人的創造力。
動作類動詞經常被趨向補語修飾,例(6)中的“走入”帶有方向性,表示從“自由、混亂、多元”的外面走進里面。需要注意的是,用例中“遇上”“碰上”中的“上”作為趨向補語,已經虛化。
“恰好”和能愿動詞組合的頻率最高,達到2.99%;“恰恰”次之,為1.48%;“恰巧”最低。例如:
(7)這種產品極適合在汽車上使用,因為它恰巧能安放在車內的飲料架上。
(8)合并改組,恰好可以取長補短,使得大家都能夠“吃得飽”。
(9)明碼標價恰恰可以治理此癥。
“恰巧”“恰好”“恰恰”和能愿動詞組合時,表述的時態一般是將來時,并且表達的是有利的方面。“能安放在車內的飲料架上”“可以取長補短”“可以治理此證”,表達的都是優勢。形成這些優勢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并沒有發生,只是一種可能和預設。
郭銳(1993)將動詞分為三個典型的過程結構類:狀態動詞、動作動詞和變化動詞,并認為這是一個以動作為中心,向狀態和變化的兩端過渡的連續統。
說明類動詞和能愿動詞屬于狀態動詞,沒有起點和終點,位于連續統的左端。行動類動詞,動作發生的同時就已經產生結果,屬于變化動詞,位于連續統的右端。結合上文的數據,可以發現“恰恰”側重于搭配狀態動詞,“恰巧”側重于搭配變化動詞。“恰好”與狀態動詞和變化動詞都可以組合,但更傾向于前者。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表1:
狀態 變化 動作
恰巧 - - +
恰好 + - +
恰恰 + - -
(二)“恰X”+是
語料中,“是”的出現頻率非常高。季春紅(2008)指出“是”必須在語氣副詞后面。語料分析的過程中,我們沒有發現“是”出現在“恰巧”“恰好”“恰恰”前面的用例。
“恰巧/恰好+是”屬于評判性判斷,說話人在表示判斷的同時,表達了對該事件的態度和觀點,形式主要是“NP1+X[3]+是+NP2”。通過語料分析,“恰巧+是”主要表現巧合性;“恰好+是”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巧合,一類是與預設的比較。例如:
(10)一丈高的佛像,恰巧是仙佛中塊頭最大的彌勒佛,倒臥在海面,就像是條小船。
(11)這恰好是C偏好的數目,那么C是中間投票人。
(12)他親自打電話到“芬克斯”預約,接電話的恰好是店主羅斯恰爾斯。
例(10)和例(11)是典型的“是”字句,“佛像”和“最大的彌勒佛”之間的等同關系是體積的巧合性;“數目是C偏好的數目,不是A的和B的”,也是巧合。例(12)“的”字句充當主語,“接電話的”和“店主”的等同關系符合“他打電話”的預設。
“恰恰”的“是”字句形式有兩種。第一種是“NP1+恰恰+是+NP2”,表示兩名物之間的關系。當NP2是“的”字句的時候,“是”為焦點標記。第二種是“NP+恰恰+是+VP”,表示斷定的語氣。“是”為斷句標記,可以去掉。相對于“恰巧”和“恰好”,“恰恰+是”的主觀性特別強,主要表達轉折的語氣,基本功能是在指明焦點的同時凸顯強調。例如:
(13)這種漆黑駭人的地方,恰好是賭徒喜歡的,說不準那四個鬼也正湊成一桌玩麻將呢。
(14)歷來說唐詩的差不多都認為七絕圣手屬王昌齡、李白和李益,而杜甫恰恰是拙于寫七絕。
例(13)中,“是”有聚焦作用,“的”字句“賭徒喜歡的”是整個句子的焦點,同時也是句子強調的地方。例(14)中,“是”可以去掉,變成“而杜甫恰恰拙于寫七絕”。在這個結構中,表現的是說話者對這一事件的確認和主觀態度,動詞短語是句子的強調部分。
(三)“恰X”+形容詞
“恰巧”“恰好”“恰恰”修飾的形容詞比較單一,“相反”是最常見的。
1.恰恰相反
“恰恰”修飾“相反”的頻率達到19.52%,近五分之一,遠遠高于“恰巧”“恰好”的出現頻率。“恰恰相反”經常單獨使用,銜接兩個語義相反的句子,表示轉折。例如:
(15)恰恰相反,也許剛好經歷一兩樁好事快事。
(16)楚留香與李尋歡恰恰相反,楚留香是快樂的,他身邊從沒少了女人,更不會少了美酒,處處留香,處處有酒,就是他的生活。
“恰恰相反”主要出現在后面一句。例(15)中,根據后面的語義,可以推斷出前面一句的內容,即“遇見了壞事”。例(16)中,前面一句的預設是“楚留香”不快樂,但事實上他很快樂。
“恰恰”還可以直接修飾形容詞“好”。例如:
(17)就這么多的牽連,恰恰好就這么多,再也多不了。
“恰恰好”側重強調程度的適中。例(17)中,“恰恰好這么多的牽連”,不多,也不少。“恰恰好”還經常出現在標語里,有瑯瑯上口的效果,簡單易記。例如:
(18)我想起父母年輕時,那個“有男有女,三個恰恰好,有女無男,一直生到老”的年代。
2.恰好相反
“恰好相反”與“恰恰相反”不同,它經常充當謂語成分,并且作為謂語出現在句尾的頻率為31.2%。在語料分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恰好相反”前面經常出現“而”“但”“可是”等轉折性關聯詞語和介詞短語。例如:
(19)而美國人恰好相反,是“不”字的愛好者。
(20)但塔里木的看法恰好相反。
(21)這跟《史記》所反映的情形恰好相反,可以說明早期以全式為主,而魏晉時期則是以省略式為主。
以上用例,“恰好相反”在句中充當謂語成分。例(19)和例(20)中關聯詞語“而”“但”加強了轉折語氣;例(21)中介詞短語“跟……相反”,強調“魏晉時期”與“早期”的不同。
不同于“恰恰”,和“恰好”搭配的還有“相同”“合適”“一樣”等蘊含比較義的形容詞。例如:
(22)她試試戴在她自己的頭上,覺得恰好合適。
這類句子所反映的客觀事實通常是符合預設的。例(22)中,“合適”,即不大不小,符合“她”自己的預設。
3.恰巧相反
“恰巧”很少修飾形容詞,搭配“相反”的句子也只有20例。“恰巧相反”既可以單獨出現,銜接上下文,也可以在句尾充當謂語。例如:
(23)“恰巧相反。”他說,“他讓我很開心,他像以前一樣非常尊敬他的姨父。”
(24)但在幕后,他的態度恰巧相反。
不同于“恰好”,“恰巧”“恰恰”修飾形容詞性短語的情況較為常見,例如:
(25)心臟和腎臟恰巧也不很好。
(26)“難道像上次那樣?那一回恰恰很糟。”
例(25)中,“恰恰”修飾的短語結構是“否定副詞+程度副詞+形容詞”;例(26)中,“恰恰”修飾“程度副詞+形容詞”。
我們發現出現頻率較高的形容詞都是狀態形容詞,如“相反”“相同”等。狀態形容詞帶有主觀色彩,性質形容詞表示的則是事物的客觀屬性。“恰巧”“恰好”“恰恰”表現的是說話人的主觀態度和看法,更適合與狀態形容詞組合。
4.“恰X”+數量短語
“恰巧”“恰好”“恰恰”修飾數量詞時,表示說話人對數量的看法和觀點,即不多不少,正合需求。根據語料庫分析,“恰巧”“恰恰”很少搭配數量短語。晁代金(2005)將“恰好”修飾數量短語的情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與現實或預設的對比,第二種是趨整。根據我們的分析,第二種使用情況較多。
“恰好”修飾的數量短語主要是時間數量短語,包括“X歲”“X月”“X年”等。例如:
(27)葉至善同志在文中說他們三兄妹的年齡加起來,恰好一百八十歲。
(28)江蘇外貿開口岸已二十年,浙江則開口岸于對外開放之初,至今恰好15年。
上面兩個用例,“一百八十歲”“15年”都是時間數量短語,分別為趨向十和五的整數。
5.“恰X”+時間狀語
“恰巧”后面接“這時”“這時候”“那年”等時間狀語的頻率比“恰好”“恰恰”高。張斌(2001)認為“恰巧”表示巧合,包括時間、數量、條件等方面。時間巧合這一點和我們的分析結果相同。“恰巧+時間狀語”主要位于句首,常單獨出現,銜接上下文。例如:
(29)恰巧那天早上,陳萬利因為商務上的事情去了香港,要一個禮拜以后才能回家。
(30)恰巧這時,我的公司老總來串門,老總是絕少來下屬家消耗他寶貴的時間的。
例(29)和例(30)中,“恰巧”接“那天”“這時”,表現了時間的巧合,并且還說明了兩個動作發生的先后關系。
6.“恰X”+地
語氣副詞后面一般不能加“地”。我們在語料分析的過程中,看到有少量“恰X”接“地”的用例。[4]例如:
(31)只是,你選取得比較恰當,它們都能恰好地體現你所要表達的題旨。
(32)兩人配合默契,從沒在吃上發生過糾紛,他們總是恰好地喜歡吃對方不愛吃的東西,卻愛看對方都愛的電影,愛一起拉著手圍著樓轉圈。
“恰好”加“地”區別于直接作狀語表示的“巧合”,是有目的的“巧合”,有很強的主觀性。例(31)中“體現你所要表達的題旨”的巧合是由于自己“選取比較恰當”。例(32)中“喜歡吃對方不愛吃的東西”的巧合也都是雙方的刻意之行。可以看到,“恰好+地”有很強的摹狀性。
“恰恰”“恰巧”加“地”也是對這種“巧合”的特別強調,同時這種巧合往往有較大影響。例如:
(33)他看了臺上一眼,蓮霞的眼恰恰的躲開他。[4]
(34)這里恰巧地處自由丘和綠丘中間,不知市子會去哪個車站上車。
例(33),在“他”往臺上看的時候,與“蓮霞”躲開“他”的這一動作并不是巧合,而是有意為之,帶來了下文兩人的沖突。例(34),“市子”離開的這個地方的地形,讓人不易找到蹤跡,這是“市子”主觀上的選擇。
二、作補語
“恰好”可以充當補語成分。例如:
(35)那脖頸繃得恰好,刀刃迎面切上去,它會爽脆地斷開。
(36)這也不容易,達,北海東坡,對得恰好,都得靠這個。
(37)結果各項發展都配合得恰好,而我也就按部就班地演化成為經濟學者。
“恰好”分別作動詞“繃”“對”“配合”的補語。“恰好”作補語時,基本采用“動詞+得+恰好”的格式。
三、作謂語
“恰好”可以充當謂語成分。例如:
(38)但回心一想,蘇鈴大大的胖胖的,但這女孩子很標準,脖子和肩膊的線條好美,背部也恰好,并不胖。
(39)如果棒喝的時機恰好,結果就是弟子發生頓悟。
張斌(2001)指出“恰好”曾有形容詞的用法,但是這種用法已近消失,形容詞用法的“恰好”被“正好”所取代。劉華麗(2010:49)論證了“恰好”的語法化過程,“先有形容詞用法,充當謂語、定語、補語,再由實詞直接虛化為副詞,再進一步語法化為情態副詞。”我們認為,“恰好”作補語和謂語時,使用的是形容詞用法,表示量的適度,并不強調“巧合”性(是否如此,還需要大家的共同討論)。語料中,“恰好”表示的主要是“恰到好處”、不多不少、不滿不虧的語義。例(38),“背部”線條完美,不胖,“很標準”。例(39)“棒喝”的時間,要不早不晚,就在他們有心理覺悟而又不發生的時候。
在語料的分析過程中,我們發現“恰好”還可以直接作定語。例如:
(40)要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之間進行恰好的分界。
例(40)中,“恰好”作“分界”的定語,典型的形容詞用法。
四、“恰X”+謂詞
楊德峰(2005:23)指出語氣副詞修飾謂詞性成分形成的“副+謂”在充當句法成分時呈現以下序列:賓語>定語>補語>主語。“恰X”接謂詞一般不充當狀語和補語成分,主要作謂語和定語。
“恰巧”“恰好”“恰恰”修飾謂詞性成分時,可以在句中作謂語。例如:
(41)陸小鳳最喜歡細腰長腿的女人,她們的腰恰巧都很細,腿都很長。
(42)謝軍原來殘局下得不佳,對手又恰恰精于殘局。
例(41)中,“都很細”是“范圍副詞+程度副詞+形容詞”,“恰好+形容詞短語”作謂語。例(42)中,“恰恰”接動詞短語“精于殘局”,充當謂語成分。
在語料分析中,“恰巧”和“恰好”接謂詞,充當定語成分的情況較多。作定語時,格式必須是“語氣副詞+謂詞+的”。例如:
(43)剛出門就遇上一個恰巧路過的鄰家女傭人,刑警上前問她知不知道雕刻室主人的去向。
(44)那天恰好帶班的魏隊長早出井了,他們一言不合打了起來。
(45)可是,在另外一方面,卻有和它恰好相反的人本主義的見解,以為印度文化和近代歐洲相同,也是向八方發展人性。
例(43)中“恰巧+動詞+的”作賓語“鄰家女傭人”的定語。例(44)中“恰好+動詞短語+的”作主語“魏隊長”的定語。例(45)中“恰好+形容詞+的”作賓語“人本主義的見解”的定語。
綜上所述,“恰X”都可以作狀語,修飾動詞、形容詞、數量短語和時間短語。“恰好”還可以作補語和謂語,但使用的是其形容詞的用法。在與動詞的搭配上,“恰巧”主要修飾變化動詞,“恰恰”主要修飾狀態動詞,“恰好”則兩者都能組合,但更傾向于狀態動詞。“恰巧”很少修飾形容詞;“恰恰”修飾最多的是“相反”,經常單獨使用,連接上下文;“恰好”修飾“相反”時,主要充當謂語成分,并位于句末。“恰巧”“恰恰”很少修飾數量短語。“恰X+謂詞”在句子中主要作謂語和定語。
注釋:
[1]經過統計和排除,“恰巧”“恰好”“恰恰”的語料總數分別是:1131、3072、6437。
[2]為行文方便,我們下文將“恰巧”“恰好”“恰恰”統稱為“恰X”。
[3]X是“恰巧”和“恰好”。
[4]結構助詞“的”“地”“得”分別是定語、狀語、補語標志。語料中有些用例用字不規范,將“地”寫成“的”,文中的例(33)就是如此。“恰恰”修飾動詞“躲”,狀中結構,應為“恰恰地躲”。用例用成定中結構,是不規范的。
參考文獻:
[1]晁代金.“巧合”類語氣副詞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10-13.
[2]丁熠.“契合”類語氣副詞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11-14.
[3]段業輝.語氣副詞的分布及語用功能[J].漢語學習,1995,(4):18-19.
[4]谷帥,任海波.“正好”與“恰好”的用法考察和對比分析[J].語文應用研究,2009,(3):49-50.
[5]郭銳.漢語動詞的過程結構[J].中國語文,1993,(6):414-416.
[6]劉華麗.近代漢語雙音節情態副詞“X好”歷時生成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48-49.
[7]馬真.修飾數量詞的副詞[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1,(1):53-54.
[8]齊春紅.現代漢語語氣副詞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35-42.
[9]史金生.語氣副詞的范圍、類別和共現順序[J].中國語文,2003,(1):21-22.
[10]王艷紅.“剛好、恰好”的語法環境和替換規則論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6,(5):53-64.
[11]楊德峰.語氣副詞出現在短語中初探[J].漢語學習,2005,(4):20-21.
[12]楊德峰.語氣副詞作狀語的位置[J].漢語學習,2009,(10):29-30.
[13]張斌.現代漢語虛詞詞典[Z].上海:商務印書館,2001:432-434.
[14]張和友.“是”字結構的句法語義研究——漢語語義性特點的一個視角[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78-181.
[15]張誼生.現代漢語的性質、范圍與分類[J].語言研究,2000,(2):58-59.
(楊紅 上海財經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20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