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術魁 夏婷



摘要: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同時也給耕地資源的利用與保護帶來了壓力。在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前提下,為揭示不同城鎮化水平對耕地壓力的影響及其區域差異,利用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2000-2012年的面板數據,從省域層面來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我國的耕地壓力與城鎮化水平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城鎮化水平對耕地壓力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城鎮化水平對耕地壓力的影響呈現明顯的區域差異。最后從人口質量、耕地保護和產業結構等方面提出在城鎮化進程中緩解耕地壓力的相關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城鎮化水平,耕地壓力,影響,面板數據
中圖分類號:F323.2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9138-(2015)09-0055-62 收稿日期:2015-08-01
1 前言
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組織結構和生產結構進化的結果,也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城鎮化水平與耕地壓力之間關系密切,部分學者認為城鎮化和耕地保護是對立的,趙金蕓(1997)指出,城市建設用地的外延增長不可避免地會占用大量耕地資源,造成“吃飯”和“建設”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同時隨著耕地數量的減少,會產生大量剩余勞動力,從而給城鎮化發展帶來巨大壓力。也有學者認為城鎮化與耕地保護在根本上是統一的,曹雪琴(2001)認為:我國的城鎮化發展速度與耕地的減少之間存在相關關系,城鎮化使耕地流失趨向緩和,他指出城鎮化是解決我國土地短缺的重要途徑。大多數學者從城鎮化和耕地面積的變動關系來進行城鎮化水平對耕地影響的定量研究。賈紹鳳(1997)經過相關測算得出,每增加一個農村人口比每增加一個城鎮人口要多占用47.5%的耕地。吳群(2002)通過建立相關系數和回歸模型對江蘇省的城鎮化水平與耕地面積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城鎮化水平的發展有利于耕地資源的保護,加快城鎮化進程和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是協調兩者關系的根本出路。
城鎮化水平與耕地壓力之間既相互制約又相互聯系,只有城鎮化水平與耕地壓力相協調,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的雙贏。當前我國正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在耕地面積持續減少的背景下通過緩和耕地壓力來實現城鎮化與耕地保護的協調,對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理論框架與模型構建
考慮到本文在研究時將地區維度與時間維度聯合到一起,既用到了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相關數據,又涉及2000-2012年的年度時間序列,因此構建面板數據模型來分析城鎮化水平對耕地壓力的影響比較合適。運用面板數據模型,不僅能通過擴大樣本容量來提高實證分析結論的可信度,還能直觀地反映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
本文以STIRPAT模型作為理論框架,它是Ehrlich和Holden提出的IPAT方程的隨機形式。IPAT模型是一個被廣泛認可的用于分析人文因素對環境影響的量化模型,而該模型只能得到自變量對因變量的等比例影響,為了改善該模型的不足,Dietz和Rosa建立了改進的STIRPAT模型。其一般形式為:
其中,i、t分別代表地區和年份;Pre為各地區耕地壓力;αi為反映個體差異的變量,表示各地區的固定效應,αt表示時間效應;Pop為人口規模(萬人);Urb為各地區城鎮化水平(%);pGDP為各地區人均生產總值(萬元);Gra為各地區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公斤/公頃);Pro為各地區非農產業比重(%);b、c、d為變量的回歸系數;μit(μit=γi+εit)代表誤差項。
3 數據來源與區域劃分
本文采用2000-2012年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面板數據來研究人口、經濟、技術等因素對耕地壓力的影響。其中,城鎮化水平通過構建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計算得出;耕地壓力的測度基于蔡運龍(2002)提出的耕地壓力指數計算公式得出。人口數據選自《新中國60年統計資料匯編》、2001-2013年的《中國統計年鑒》。部分省份的城鎮人口缺失數據引用自周一星、田帥(2006)的修補數據。GDP產值來自《新中國60年統計資料匯編》和2001-2013的《中國統計年鑒》。對于個別省市的缺失數據主要利用“內插法”補足或釆用指標均值替代。
城鎮化水平測度方法中以人口指標法為主的單指標測度方法存在很多局限性,本文依照全面性、主導性、層次性、操作性的原則,在參考現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城鎮化內涵,確定了新的城鎮化水平測度指標體系(見表1),再運用熵值法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后確定各指標權重。作為一種重要的客觀賦權法,熵值法能夠深刻地反映出指標信息熵值的效用價值,所給出的指標權重值比AHP法和特爾斐法具有更高的可信度,適合對多元指標進行綜合評價,能夠克服多指標變量間信息的重疊和人為確定權重的主觀性。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區域的人口數量、經濟發展程度、技術水平和產業結構等因素都有可能對耕地壓力造成影響。因此,按城鎮化水平高低分區域進行省域層面研究可以更清楚地剖析城鎮化水平對耕地壓力的具體影響。本文將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2012年城鎮化水平按表2所示劃分為三個區域:高城鎮化水平區(>70%)、中等城鎮化水平區(70%-50%)和低城鎮化水平區(<50%),區域劃分結果見圖1。
4 模型檢驗與估計結果
Hausman檢驗法實際上是一種Wald檢驗法,可用于檢驗面板數據模型的設定應該是固定效應還是隨機效應。本文采用2000-2012年31個省(市、自治區)耕地壓力的相關影響因子為面板數據,通過Hausman檢驗后確定選擇固定效應模型。此外,由于高城鎮化水平區只包括三個省(市、自治區),模型不能采用Hausman檢驗,選擇拉格朗日檢驗法進行檢驗后結果顯示為固定效應模型。從實踐經驗來看,固定效應模型既可以控制區域隨時間不變的因素,也可以控制樣本地區受不同年份時間的影響;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各省份之間各自的資源稟賦存在差異,采用固定效應模型更能與現實情形相符。
為消除異方差現象,根據模型需要對各指標均做對數處理。按研究區域劃分對各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3。利用Stata10.0軟件進行固定效應模型運算,估計結果見表4。
5 結果分析
5.1 描述性統計結果分析
根據表3描述性統計結果可以看出,總體樣本中每個變量的極大值與極小值之間的差距非常明顯,說明在全國范圍內,省份之間以及各省份不同年份的各項指標差距比較大,即省份間各方面發展水平差異明顯。
對按城鎮化水平高低劃分的三個區域樣本的數據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城鎮化水平的標準差在高、中、低三大區域內依次遞增,反映了我國的城鎮化水平發展不僅存在顯著的地域差異,而且區域內部間也呈現出不均衡的特點。具體來說,低城鎮化水平區各省間的城鎮化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其他兩個區域各省間的差異性相對較小;對于其他控制變量,人口總量、糧食單產和非農產業比重的標準差均在低城鎮化水平區最大,這說明低城鎮化水平區的各省之間這三個指標的差異比較顯著。此外,糧食單產的平均值在中等城鎮化水平區最大,高城鎮化水平區次之,低城鎮化水平區最弱,這說明該指標在三大區域之間呈現出與城鎮化水平的不一致性。
5.2 城鎮化水平對耕地壓力的總體影響
根據表4模型估計結果可知,城鎮化水平對耕地壓力的影響系數為正,即從全國層面來看,我國城鎮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耕地壓力。模型中除了糧食單產和人均GDP外,其他變量的系數均為正,說明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人口總數和非農產業比重的提高均會增加耕地壓力。參考模型1中各變量的估計系數可知,糧食單產對耕地壓力的影響最大,彈性系數為-1.092,即糧食單產每增加1%會引起耕地壓力指數相應下降1.092%。其次是非農產業比重、城鎮化水平和人口總數,彈性系數分別為0.819、0.572和0.565。而人均GDP對耕地壓力的影響程度相對較低,其彈性系數為-0.030。研究結果表明,糧食單產、非農產業比重、城鎮化水平和人口總數是耕地壓力的主要驅動因素。
糧食單產作為衡量耕地集約利用水平的重要變量,通過耕地集約利用水平對耕地壓力產生影響,從模型結果可知,糧食單產與耕地壓力之間呈負相關關系。目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與工業化進程中,人口基數大且仍然呈增長趨勢,由于落后的消費觀和資源觀,人口對耕地資源帶來的壓力不容忽視。隨著城鎮化發展,我國的非農產業占GDP總產值的比重越來越大,意味著農業產值比下降,從而引起耕地壓力的增大。
5.3 城鎮化水平對耕地壓力影響的區域差異
從高城鎮化水平區、中等城鎮化水平區和低城鎮化水平區的表4模型估計結果來看,我國城鎮化水平對耕地壓力的影響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雖然高城鎮化水平區、中等城鎮化水平區和低城鎮化水平區城鎮化的估計系數均為正,但不同地區城鎮化水平對耕地壓力的影響程度不盡相同。高城鎮化水平區的城鎮化水平對耕地壓力影響的彈性系數為1.229,而中等城鎮化水平區和低城鎮化水平區的彈性系數相對較小,分別為0.460和0.457。可見中等城鎮化水平區和低城鎮化水平區的城鎮化水平對耕地壓力的影響程度要低于高城鎮化水平區對耕地壓力的影響程度。
由于資源稟賦不同,我國各地區在歷史條件和社會經濟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區域差異,產業結構、經濟水平、糧食生產和區域發展政策等方面的特征決定了其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對耕地壓力的差異化影響。
高城鎮化水平區處于城鎮化后期階段,耕地承受的壓力也接近極限,所以城鎮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將會在更大程度上加劇耕地壓力;中等城鎮化水平區已達到城鎮化發展的中期減速階段,發展相對穩定,且耕地的承載力還有一定的空間。這些省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耕地集約利用水平較高、產業結構較為均衡,因此,該區域城鎮化水平對耕地壓力的影響相較于高城鎮化水平區要低很多;而低城鎮化水平區處于城鎮化發展的前期加速階段,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耕地利用較為粗放,從而在土地城鎮化過程中易引發較大的耕地壓力。因此在城鎮化發展初期,這些省區將經歷一個以加劇耕地壓力為代價的過渡階段。
6 結論及建議
本文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研究了我國城鎮化水平對耕地壓力的影響情況,具體得出以下結論:(1)我國耕地壓力與人口、城鎮化水平、糧食單產、人均GDP和非農產業比重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城鎮化水平、人口總數和非農產業比重對耕地壓力均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非農產業比重對耕地壓力的正向影響最大,其次是城鎮化水平和人口總數。(2)我國城鎮化水平對耕地壓力的影響存在區域差異,高城鎮化水平區和低城鎮化水平區城鎮化水平對耕地壓力的影響程度要高于中等城鎮化水平區。這一結論反映了我國城鎮化水平對耕地壓力影響呈現出階段性特征。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從以下三方面提出相關政策建議:(1)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優化人口結構。(2)保障耕地數量和質量,進行中低產田改造和土地整理,堅持“用一造一”的耕地總量占補平衡。(3)優化產業結構布局,科學合理調整十三個糧食主產區的糧食品種結構,發展特色高效優質農業。
參考文獻:
1.趙金蕓 李培仁.城市化工業化與耕地保護.中國土地.1997.9
2.曹雪琴.城市化與土地制約.經濟經緯.2001.2
3.賈紹鳳 張豪禧 孟向京.我國耕地變化趨勢與對策再探討.地理科學展.1997.1
4.吳群 郭貫成.城市化水平與耕地面積變化的相關研究——以江蘇省為例.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2.3
5.Dietz T.,Rosa E.A.Rethink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Population,Affluence,and Technology.Human Ecology Review.1994.1
6.張星星 曾輝.基于多尺度主成分面板模型的中國耕地壓力動態變化及驅動力分析.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11)
7.蔡運龍 傅澤強 戴爾阜.區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積與耕地資源調控.地理學報.2002.3
8.周一星 田帥.以“五普數據”為基礎對我國分省城市化水平數據修補.統計研究.2006.1
9.田靜.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四川建筑.2012.32(4)
10.泛況生 孟德友.基于熵值法的河南城市化水平綜合測度與區域比較.國土資源研究.2011.4
11.陳彥光 周一星.城市化Logistic過程的階段劃分及其空間解釋——對Northam曲線的修正與發展.經濟地理.2005.25(6)
作者簡介:
譚術魁,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地管理、房地產管理、住房政策。
夏婷,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地管理。
Abstract:Urbanization is a new driving forc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but also a pressure to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in the future.Under the premise of 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this paper selected the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from 2000 to 2012 to study the urbanization level of the specific impact of cultivated land pressure and regional differe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re is a longterm stable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pressure and urbanization level;the urbanization level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cultivated land pressure;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level to cultivated land pressure was regionally different.Finally,it put forth 3 actions taken from population quality,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industry structure to relieve cultivated land pressur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Keywords:Urbanization level,Pressure of cultivated land,Impact,Panel data
陳品祿/責任編輯
中國房地產·學術版201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