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生
近讀周仁良先生《詩歌教學中的留白藝術探析》一文,該文主要觀點為:對詩歌詮釋得完滿與解讀得精細常常會限制學生的審美趨向和終身體驗,詩歌教學中的留白能給學生多元的體驗和多樣的審美享受。對此,我深以為然。
可能是鑒于詩歌教學中的“補白”過于死實刻板的現實,周先生在文中強調了留白的意義。其實,詩歌教學中的補白(坐實內容,豐富意境)和留白(預留空間,多元探索)本是一對辯證關系,留白是為學生嘗試補白留下空間。處理好“補”和“留”之間的關系是一種藝術。如何拿捏“補”和“留”之間的分寸呢?孟子所謂“引而不發,躍如也”,可謂是也。
筆者下面以《再別康橋》的兩個教學環節為例來闡述“引而不發”的技巧。《再別康橋》深受學生喜愛,“夕陽金柳”的優美,“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香艷,“揮一揮衣袖,我不帶走一片云彩”的瀟灑,無不撩撥著少男少女的詩心。當然如若僅止于此,便談不上理解的深刻。但教師把過于精細的解讀強加于學生卻會傷害學生領悟的積極性,損傷學生的審美情趣。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注意處理好先期破解與后續追尋的關系,學生在欣賞《再別康橋》時達到“躍如也”的狀態。
一是鋪墊。“尋夢”是《再別康橋》的詩眼,徐志摩的“夢”究竟是什么?引經據典,將“夢”坐實,補白過頭,賞詩便無趣;因噎廢食,將“夢”帶過,留白留下的是空白、蒼白。為此,筆者打破先介紹作者的教學常規,而是在理解詩眼之時下發了一些鋪墊材料(包括詩人初別康橋時的詩作《再會吧,康橋》節選),了解詩人的政治理想、藝術抱負、情感歸依,讓學生自己去揣摩那個“彩虹般的夢”,此處的鋪墊是有意給學生留下一些解讀的空白。也許學生自認為在課堂上已有了答案,但筆者相信《再別康橋》會伴隨著學生的成長而豐滿。因為青春年少,夢也許是曾經的你儂我儂;人到中年,夢也許是曾經的干云豪氣;頭童齒豁,夢也許是曾經的赤子丹心。
二是勾連。勾連是指聯系相關內容和相關藝術形式,觸類旁通。經典的詩歌之所以動人,其抒發的情感、構筑的意境往往是人類共通的情意,這也就為詩歌教學中的勾連提供了可能。《再別康橋》在追夢的甜蜜和夢碎的悵惘中構筑一種“想愛而不得,欲追已無力”的意境,此種境界是人類的通感。據此,筆者在教學中安排四個步驟。①提問:徐志摩說“由我寫出來的,別人看了也要有同樣的感動”,你有類似的感動嗎?②欣賞:歌曲《同桌的你》。③感悟:詩與歌曲在意境上的共通之處。④小結:“想愛而不得,欲追已無力”的意境在同學們今后的藝術欣賞實踐中還會不期而遇。由意境而生發的勾連其實就是教師的刻意留白,學生由此而不斷地豐富完善自己的審美體驗就是個性化的補白。相信學生讀“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時就會有高一層的境界。
上面所說的鋪墊和勾連,就是“引而不發”,其本質就是精心預設,將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激發學生的求索興趣。“躍如也”就是在有意留下的解讀空白里,嘗試補白,推動解讀向縱深發展。詩歌中的空白“是千林萬壑,是千山萬水,是于無聲處的驚雷”(周仁良語),發現它,用好它,我們便能“引而不發,躍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