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瓊
[摘 要]審題定位準確是中考作文獲得高分的重要保障,審題不清就會導致寫作偏題、離題,甚至選材立意的偏差,最終導致作文得分偏低。準確審題,要做好審人稱、審范圍、審文體等方面。
[關鍵詞]中考作文 準確審題 命題意圖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280021
中考作文的寫作“開弓沒有回頭箭”,每一步都不能大意,而準確審題更是決定作文成功的第一步。寫作中審題定位準確,是作文獲得高分的重要保障,審題不清就會導致寫作偏題、離題,更會造成文章在立意和選材上的偏差,最終造成作文得分偏低。那么審題應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呢?
一、審人稱
1.中考作文命題更關注學生的自我成長與心靈世界,所以題目里往往有“我”字,在審題時要特別注意題目中有沒有要求寫“我”,如《我的一次××的決定》《因為你,我懂得了××》《我最想感謝的人是你》,這樣的命題對敘述者“我”的口吻就有特別要求,強調傾訴性。
2.若題目里不是“我”,而是“我們”,如《我們這個班》《那一刻,我們××》,這類作文就不能太個人英雄主義,要突出“們”,突出群體。
3.如果題目出現的是第二人稱“你”“你們”或第三人稱“他”“他們”,則要注意在行文過程中的人稱始終要符合題目要求,不能隨意地轉換人稱。如《有你陪伴的日子》,寫作時不管題目中的“你”定位為誰,行文中都應用第二人稱“你”來敘述,而不能半途轉換成“他”或“她”。
二、審范圍
有些作文寫作范圍非常寬泛,但出題者為了防止套作,有些作文題不得不注意出題者明里暗里設置的范圍。那么,怎樣快速而準確地審查出一道作文題的寫作范圍呢?主要是從題目的要求或提示語中得到信息。如以下作文題:在三年的學習生活中,美麗就如路邊的野花,在淅瀝瀝的春雨中搖曳,在轟隆隆的夏雷中綻放,在嘩啦啦的秋葉中頑強盛開,在白皚皚的冬雪中傲立枝頭。用心體味你三年的學習生活,在驚喜中你會發現——美麗就在生活的路上,美麗就在身旁……請以“收藏生活的美麗”為題目,寫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題目是“收藏生活的美麗”,乍一看,生活的美麗寫作范圍似乎很廣,但提示語“在三年的學習生活中”這一句已暗示了寫作選材范圍是校園生活。
三、審文體
現在,初中作文命題幾乎是“文體不限”了,“文體不限”其實也不是什么文體都可以寫,有時題目本身的規定性就把某些文體排除在外了。如2015年貴港市中考作文《想念那段溫暖的時光》的要求中也有“文體不限”一項,但最適合寫什么文體呢?無疑是深情的回憶性的記敘文、抒情文,而議論文、說明文就不好寫了。也有些地區出于突出初中基礎文體訓練的考慮,不再籠統地說“文體不限”,而是特別要求“寫記敘文或議論文”或“寫一篇記敘文”。
四、審數量詞、副詞等關鍵詞
接觸到作文題,還要特別注意題目里的關鍵詞、時間詞如“一天”“冬天”,地點詞如“校園”“窗外”,數量詞如“那一刻”“一件事”等。如《美麗的瞬間》,寫的內容就得是瞬間發生的,不能用“三年前……一年前……現在”這樣的時間順序娓娓道來。另外,題目副詞隱含的信息與要求也不能忽略。例如《其實并不是這樣》中的“其實”,這個副詞隱含了寫作時應寫出“不是這樣”那應該是“怎么樣”的事情真相及產生誤會的過程。
五、審題目中的比喻義、引申義
近年中考作文比喻入題的現象很普遍,如“心中有盞紅綠燈”“收藏陽光”等。這類作文題要注意理解好比喻義,善于由虛到實,把比喻詞的深層含義挖掘出來,把題目里的比喻詞跟自己成長的具體感悟鏈接起來。如上述題目中的“草”“開花”應分別指“平凡的個人”和“成長、成功”,“紅綠燈”應指“每個人應遵守的規則”,“陽光”應指“別人的幫助或愛或美好的感受等”。
又如《我眼中的色彩》,“色彩”不能單純地寫成赤橙黃綠青藍紫等顏色,如果簡單地寫成“我看到了紅色、綠色、黑色”,那是很膚淺的理解。考生得琢磨其中的比喻義,比如黑色跟災難往往聯系在一起,綠色往往跟希望聯系在一起,從這個角度可以寫汶川地震,表現中華民族在災難面前不屈不撓的精神。
六、獨詞類作文的審題
所謂獨詞類作文,指文題是一個詞語的,在中考作文中也時有出現,如《路》《收獲》《風景》。寫作水平中下的學生遇到這類作文真是一籌莫展,那怎樣審題打開思路呢?其實審獨詞類作文時常會用到題目拓展法,即在題目中間、前面、后面添字詞打開思路,發散思維,這樣寫作的思路就寬了。如作文《路》,可以這樣拓展:是什么路?(成長之路、發展之路等)誰走的路?(自己、別人、民族、國家)怎樣走的?或在路上發生了哪些故事?這樣拓展題目,學生就能快速打開寫作思路,言之有物,寫作內容自然就充實了。
總之,審題是寫好中考作文關鍵的第一步,準確理解命題意圖,把握文題的限制條件,正確判斷文題選材范圍,揣摩文題中的深層含義,對作者在文題允許范圍內能多角度地拓展、立意、選材、構思、布局謀篇等后續步驟中起決定性的作用。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