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銀河
博主簡介:中國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會學家
責編:張里E-mail:zhangli@ITtime.com.cn美編:玲玲校對:媚子
在中國人和西方人心目中,所謂教育不是同一種東西。在西方,教育被人們看得比較單純,就是認字識數而已,沒有更多的意義;而在中國,所有人都把它當成唯一的出路,是一件要玩命的事。西方的人上學像走在一條寬敞的大路上;中國人上學像走一條獨木橋。我想這里的原因有幾個:
一是中國古代考八股的影響:要想進入仕途,從蕓蕓眾生中脫穎而出,學習、考試是唯一的辦法。范進中舉的故事膾炙人口;人生三大得意事之一就有金榜提名。西方的官不是這樣來的,所以沒有人會這樣想教育。
二是中國社會城鄉差異實在太大,農村人一旦考上大學,生活質量會提高好多倍,從鄉下人變城里人,從社會底層升上中層。所以,稍微有點智商、有點抱負的農村孩子都會以背水一戰的心情學習考試,在他們心目中,考中了就上了天堂,考不中就留在地獄。
三是大學名額太少,不像西方那樣基本上想上的都能上。僧多粥少,所以要打破頭。
這樣的學習,動力大則大矣,但是沒有人還會從單純增加知識的角度看學習,也沒有人能感到學習的快樂。人們感受到的只有競爭的壓力,只有苦不堪言,沒有輕松愉快,沒有興趣盎然,沒有純粹從了解新事物而來的欣喜。
為什么猛不丁想起教育問題了呢?那天看一部美國電影,正好有小學一年級上課的情景。一位瘋瘋癲癲的女老師在那里繪聲繪色地講著小動物的故事,手舞足蹈,逗得小朋友哈哈大笑。課上了一陣之后,小朋友全睡了,橫七豎八躺了一地(當然,教室里是鋪了地毯的)。
聯想到那天我們帶孩子去看一位心理醫生朋友,她說,孩子的邏輯思維(數學)能力在8歲才成熟,所以一年級應當只講故事,根本不學數學。根據她的觀察,孩子在班里考最后一名并不是智力有問題,她說他完全沒有問題,而且說這個孩子很有幽默感。問題還是出在學校。我們擔心孩子考不過一年級的升級考試,她干脆利落地說,上不了學就不上學唄。
既然不是孩子的問題,那就是學校的問題,是教育模式的問題。拼命地用中國古代考八股的方式考孩子,究竟是不是一種好的教育方法?而且這種對考試和分數的強調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究竟是利多還是弊多?國外有小學根本不考試、不打分的,寓教于樂,所有的孩子在游戲中慢慢學會了拼寫,學會了計算,了解越來越多的知識。
中國的教育模式與西方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呢?答案就是我前面所想所寫的——所謂教育在中國和在西方根本不是一回事:人家是學知識,咱們是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