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建民
“任勞”也要“任怨”
文/姬建民
不時聽到有領導干部抱怨說,“白加黑”“五加二”地辛苦工作,卻得不到群眾的理解,還時常受到抱怨,心里覺得憋屈。
這觸及了一個任勞任怨的話題。別看人們常把“任勞任怨”掛在嘴邊、寫入總結,但真正體悟并做到的恐怕不多。
作為領導干部,上級有要求,群眾有期望,人生有追
求,“任勞”是必須的,也是應該的。多數領導甘于奉獻,吃苦耐勞,愿意為群眾建功立業,心情也是值得贊賞的。“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沒有廣大黨員干部帶領人民群眾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忠實踐行,就沒有中華民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今天,更沒有河清海晏、方興未艾的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進步。這,已為歷史所證明。
然而,任勞容易任怨難,耐勞容易耐煩難。一個領導干部,確實努力奮斗、積極工作并付出心血了,卻得不到群眾的理解甚至招來抱怨,心情上難免有些哀怨,認為“受累不討好,群眾不識趣”,有的甚至變相撂挑子,出工不出力。雖然這種心情值得同情,但不能“任怨”的態度與做法卻有違“任勞”的初衷。因此,厘清何以“任勞”反而“得怨”的根由,對于切實做到任勞任怨大有必要。
一種是“任勞未得民心”。“人生最遺憾的莫過于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東西,或者是固執地堅持不該堅持的。”領導干部在制定政策、確立項目時,無疑應“零距離”地走近群眾,“無縫隙”地對接群眾,“得民心”地服務群眾,既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和時間的考驗,也要讓群眾知曉是非利害,明白“為什么”,懂得“怎么做”。不然,決策脫離群眾,實施忽視群眾,項目危害群眾,你就是再努力、再辛勞、再大張旗鼓,群眾也不會買賬,可能你干勁越足,群眾抵觸和怨恨情緒反而越大。追根究底,“受累不討好”怪不得群眾,其實大多是領導決策違背群眾意愿的結果。
一種是“一時不被理解”。現實中,有些領導決策符合實際也科學合理,但由于對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闡釋宣傳不夠,造成群眾一時不認識不理解不支持,還多有埋怨,常使一些領導傷心難過。說到底,這還是領導的問題,原因多是由于“信息不對稱”。“群眾齊心了,一切事情就好辦了。”再好的決策,對群眾再有利益的工程,假如不為群眾所認識和理解,群眾也不會擁護與支持,有些抱怨也是正常的。故而,先別急于嗔怪群眾,還是多從自身上找找因由才是。
“夫食萬人之力者,蒙其憂,任其怨勞。”對于黨的領導干部來說,“任勞”是本分,檢測的是為官的態度;“任怨”則是一種境界,考驗著領導的智慧與水平。“成大事者,爭百年,不爭一時。”在面對群眾的不理解或抱怨時,領導干部應有精神上的忍耐力、心理上的承受力,以及堅持真理、改正錯誤的意志力。實際上,古往今來,忠而被謗、信而見疑、是非混淆、因功見辱的事例并不乏見。古之賢者尚能做到“誠不能以一軀稱快萬眾,任天下之怨”,胸懷寬闊又身為人民公仆的共產黨人,大可不必對“主人”的一些抱怨心生悲怨,何況群眾的抱怨大多源自領導方法的不妥不當呢。
“君子為政之道,以修身為本。”耐心聽取并勇于承受來自群眾的抱怨,在于領導干部的黨性修養與黨性鍛煉。據說,拳擊手學習技法之前,首先強化的就是心理素質和抗打擊能力。“修己以安百姓”。“任勞”不是為了個人名利,“任怨”就會發自心田,坦然面對,絕不怨天尤人。《菜根潭》語云:心體澄澈,常在明鏡止水之中,則天下自無可厭之事;意氣和平,常在麗日光風之內,則天下自無可惡之人。面對群眾抱怨時,共產黨人最應審視和強化的是自我修煉、內省自查、持正修偏,無私無畏、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正如習近平同志所囑:“我們共產黨人講奉獻,就要有一顆為黨為人民矢志奮斗的心,有了這顆心,就會‘痛并快樂著’,再怎么艱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就不會患得患失。這才是符合黨和人民要求的大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