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見
讀史札記
知人善任話孫權
文/孔見
孫權,字仲謀,是三國時期群雄競起中的一位佼佼者。他承父兄之業,雄踞東南,成為吳國開國大帝。他在文韜武略方面的非凡表現,就連他的政敵曹操也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樣的感嘆。
孫權在亂世能夠造就一番事業,同他心胸寬廣,氣度恢宏,善于禮賢下士,知人善任,注重打造自己的團隊,有很大的關系。甘寧在舊主劉表、黃祖那里都得不到重用,歸順后,孫權對他信任有加,成為東吳一員名將;初克荊州時,潘濬不肯歸附,孫權親自到他家中探視,安撫體貼,并曉以大義,此人后來成為東吳名臣。孫權求賢若渴,不斷從不同階層中選賢舉能,一旦發現英才,就加以重用。像陸遜原是一位沒有名氣的年輕人,卻派他代呂蒙督軍,結果他同呂蒙一起大敗關羽,收復荊州。后來陸遜坐鎮荊州,孫權復刻一枚自己的大印,交給他全權處理與蜀漢交往之事,表示對他的完全信任。在著名的“夷陵之戰”中,這位年輕的統帥設計火燒蜀軍四十四營,大敗劉備,為吳國建立了奇功。孫權對人才不求其全,善用其長。在他看來,人各有長短,揚其長,避其短,才是為將成功之道。他曾與陸遜談論起周瑜、魯肅和呂蒙諸人時,作了一番中肯的評論,他說:“周公瑾膽略過人,實為雄烈之臣。破曹操,得荊州,后人難繼,而今君繼之。魯子敬在赤壁之戰前力排眾議,勸說我抗拒曹操,成帝王之業,何其快也。其見識遠在張昭等人之上。后來勸我借荊州給劉備,是子敬一短。周公瑾勸我舍其短而用其長,我常以他比作漢朝名臣鄧禹。呂子明少年之時,以為他不過是大膽勇猛,不避艱險而已。等他長大,學問益增,漸有韜略,僅次于周公瑾,但言談話語尚不及。圖取關羽,呂子明又遠勝魯子敬。魯子敬曾給我寫信道:‘關羽不足懼。’我知道這是子敬實際制服不了關羽,而表面說大話,但我仍加以寬恕,不求全責備他。但子敬統率軍隊,不管行軍駐扎,都能做到令行禁止,軍紀肅然,其法亦是一美。”這很好地反映了孫權的知人用人之道,是值得稱道的。
孫權不僅知人善任,而且對部屬關心、體恤,善撫將士,使君臣、將帥之間推誠相待,上下同心。像呂蒙年輕時不好讀書,知識貧乏,孫權勸他讀書長點學問。在孫權指點幫助下,一介武夫終于成為自學成才、富有文韜武略的一代將領,令人刮目相看。及至呂蒙積勞成疾,孫權把他接進內殿照料治療,不惜重金懸賞求醫求藥。他自己常來探視,但又恐病人勞累,讓人在墻上鑿一小洞,便于他看望。每當呂蒙偶有起色,他便欣喜異常;見其病情轉重,就會黯然神傷,寢食難安。呂蒙終于不治,孫權為之哀痛傷身,將士無不感動。他常常當著將士的面,親手指點那些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將領身上留下的傷疤,表達感激之情。他的愛將凌統早亡,就把他的幼子領入內宮撫養,視同己出。孫權在一個長時期內能做到虛懷若谷,善于聽取不同意見。他說:“天下沒有純白的狐貍,而有純白的狐裘,這是集眾狐而成的。能用眾人之力,則無敵于天下;能用眾人之智,則無畏于圣人。”他信任部屬,不無故猜疑別人。有人因為諸葛瑾和諸葛亮的一層關系而告發他里通蜀漢,孫權說:“我與諸葛子瑜,可謂神交,外人流言不能間構。”這種愛惜人才、關心和重用人才,造成了內部和睦、上下一心的良好氛圍。像老將程普與周瑜相處,他感慨地說:“與周公瑾相交,好像飲甘醇美酒一樣,不覺令人自醉?!痹诔啾谥畱鹬欣蠈ⅫS蓋主動獻計,以詐降協助周瑜打敗曹操,也是將帥之間同心協作的一個范例。同時,這也使天下之士望風而至,使東吳人才匯聚,賢臣猛將如云。難怪當蜀漢有人建議討伐孫權時,諸葛亮回答說:“東吳賢才良多,將相和睦,不可一朝而定。”
當然,孫權并不是完美的,特別是他的晚年,排斥忠良,重用奸佞,剛愎自用,閉塞言路,失去了創業時期的英雄氣質,表現了很大的歷史局限性。但我們要善于向古人、向歷史吸取智慧,學習歷史經驗,不斷完善自己,領導干部尤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