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編:張里E-mail:zhangli@ITtime.com.cn美編:玲玲校對:媚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遵循一個模式,就是優先用政府的力量去支持重工業的發展。不僅社會主義國家是這樣,那些比較貧窮落后的地區取得政治上的獨立,擺脫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地位后,也都開始了自己國家的現代化。在追求現代化的時候,當時的第一代領導人,其實跟中國的第一代領導人一樣,都希望趕快實現工業化、現代化,讓他們的國家可以并列世界強國之林。
推行這樣的戰略會出現一個現象,開始時會有五年或者十年的投資拉動的經濟高速增長,但是過了五年或至十年以后,這些發展中國家普遍出現經濟停滯,然后危機不斷。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僅沒縮小,而且是越來越落后。因此在19 7 9年改革開放的時候,其他國家同樣也在追求改革開放。我們知道前蘇聯和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經濟的崩潰、停滯,危機不斷,而不是像中國這樣實現穩定和快速發展。其他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國家也同樣是這樣的。
有些經濟學家會把80年代、90年代稱為發展中國家“迷失的20年”。這是一個謎。當大家都開始轉型時,要解決的問題跟中國1979年改革開放時要解決的問題是一樣的。那為什么同樣的轉型,我們是穩定跟快速發展,而其他國家是經濟崩潰停滯、危機不斷呢?我想這里面有一個轉型的戰略問題。如果真的按照華盛頓共識的話,那些違反比較優勢的資本密集型的產業要崩潰,那就造成大量的失業,而那些失業人口可能占總勞動力的30%、40%甚至更多,而且集中在城市。如果你允許一個城市里面有30%到40%的人失業,那一定是社會不穩定,政府不作為。如果那樣做,馬上就有社會動蕩。這是第一個原因。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產業還是一個國家的國防安定的需要。比如說今天的俄羅斯,它從發展水平來講是一個中等發達國家,但它為什么是世界八強之一呢?為什么在烏克蘭的問題上那么強硬呢?最主要的就是它有一個重工業先進的國防產業。在這種情況下,由于這些產業還是被認為跟國防安全有關的,甚至跟國家現代化有關的。
90年代時,我說那些國有企業,實際上落后的原因是所在的行業違反了這個國家的比較優勢,這些企業在競爭的市場當中沒有自己生存的能力,所以要有保護補貼。在這種情況下,私有的時候,保護補貼會比國有時的多,效率跟國有的保護補貼比還要低。但是現在來說,在前蘇聯、東歐,還有一些拉丁美洲國家,實際上是在私有化以后,對那些違反比較優勢,沒有自生能力的保護補貼比在國有的時候還要多,效率很低。在這種情況下,這些轉型中國家,它在轉型的時候,剛開始轉變的時候會有一個紊亂的經濟波動。波動以后,雖然政府干預開始穩定,但實際上給它的保護補貼使得效率更低,因此它的發展就比原來差,而且危機發生的比例就多。
那么中國為什么能解決這些問題,還能穩定快速發展?最主要的是在1979年改革開放以后,我們按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路了解到,如果不給這些國有企業保護補貼,馬上破產,繼續給它必要的轉型的保護補貼,這樣子我們就維持了穩定。
我們推行的雙軌制,放開了那些擁有比較優勢,在市場上能夠形成競爭力的產業的引入。如果允許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去發展符合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它們就可以充分利用勞動資源豐富的優勢,生產成本就低。改革開放的時候,如果你的產品在市場上有競爭力,不僅要素的生產成本要低,還要有比較好的經營環境。
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我們的基礎設施很差,環境很差。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建立了一個個經濟特區,或者是工業園,或者是開發區。在特區、工業園、開發區里面,把基礎設施搞好,集中起來。而且在這些經濟特區、開發區、工業區里面實行一站式的服務,行政效率就高。因此,我們這樣做可以讓我們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有較低的生產要素的成本,我們的競爭力就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