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爽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蘇州 215104)
城鎮化建設時期農民工體育發展綜述①
祝爽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蘇州 215104)
長期以來,因社會制度的阻礙和微觀上勞動關系狀況的影響,許多農民工只能成為城市的過客游離于城市和農村的邊緣無法真正的融入到城市當中,在城鎮化建設時期,關于農民工體育發展的問題已經邁向一個新的臺階。該文主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對農民工體育的概念提出和城鎮化建設時期的農民工體育發展的意義、變化和干預因素等現狀進行分析,指出我國在城鎮化建設的特殊時期農民工體育的問題,找出農民工體育發展的不足之處。從而促進農村體育的更好發展,為城鎮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環境。
城鎮化 建設時期 農民工 體育
揚子江、田雨普在《農民工體育研究關于“農民工”概念的探討》中就深刻的分析說明了“農民工體育”的概念,是“農民工體育是具有農村戶口身份卻在城鎮或非農業領域務工的勞動者,在余暇時間參加的以健身、娛樂為主要目的身體運動。”這篇文章就把清晰定義了農民工和農民工體育的概念。
中共中央、國務院提首次在《關于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中提出了“城鎮化”概念。城鎮化是指:農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轉化的過程;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和集中的過程。在城鎮化洪流下農民工進城有增無減。而我國發展現代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大題,城鎮化建設將會是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城鎮化建設中農名工的存在是一個棘手的社會問題。作為城鎮化建設當中的大隊伍,農民工成為不可忽視的一份子。
長期以來,因社會制度的阻礙和微觀上勞動關系狀況的影響,許多農民工只能成為城市的過客游離于城市和農村的邊緣無法真正的融入到城市當中,他們是實現城市GDP增長的不可忽視的力量,而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又需要農民工這樣的勞力來增加經濟收入和實現生產力最大化。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匱乏,“閑暇活動主要以睡覺、打牌、聊天、閑逛等為主,而類似于參加體育等休閑方式則少之又少。”進入城市中農民工的身心健康和娛樂生活成必然成為一個不可繞過的話題。
目前對農民工體育發展的研究主要是在農民工體育健身社會保障和社會支持等方面,呼吁政府和社會關注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和保障農民工的體育健身權利。農民工體育在社會體育中的發展狀況是怎么樣需解答。而處在城鎮化建設這一時期的農民工體育發展又是怎樣的。
孫鵑、蔣偉浩在《對我國農民工體育問題的思考》中率先提出了農民工體育的概念“民工體育是社會體育的組成部分,是指農民工,包括男、女、老、幼及傷病殘者自愿參加的以健身、養生、醫療、游戲為手段,達到健美、健康、康復、娛樂和休閑為目的的體育活動。”對農民工體育與其他類型的體育分界還不是太明顯清晰。
體育是社會生活的一種方式,在現代化建設飛速和快節奏生活的今天它已然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可置疑的成為城市人追求高質量生活的方式之一。每一個合法的公民都享有體育健身權利,而農民工作為公民中的一份子理所應當享有健身權利。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更是要求體育活動在城市和農村的大眾之間普及,提倡全民健身。而農民工是從農村進入城市,“城市農民工是指具有農村戶口卻在城鎮務工的勞動者”,是中國城鄉二元體制下的產物。他們轉移到城市全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城市中渡過,卻不能享受城市中的改革紅利,在城市中遇到困難又訴諸于農村。
最主要的障礙就是消除對農民工的看法,給予他們平等的認可身份和地位,真正地詮釋“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地發展”。王程、孫慶祝在《農村體育不能承受之輕-基于和諧社會需求的我國農村體育的研究》中就指出我國農村體育的特點:低水平、不平衡、基礎差、投入少的,還不能滿足廣大農村居民的需求,跟和諧社會還不配套。
農民工的現狀是:農民工進入到城市打工在大量的體力勞動之余是沒有時間從事身體鍛煉活動的,閑暇之余還不如多睡會覺、休息之后保持體力繼續勞動。這在無形之中就使農民工的體育健身權利被剝奪了,對農民工來說體育健身權利也僅僅成了文件中的概念和空置的擺設。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農民工進城打工是為了解決最基本的生存問題并以此脫貧致富,政府和社會關注他們的經濟狀況是及時而必要的而體育健身是暫時不考慮的且是沒必要的,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的體育是完全不成熟的。這對農民工體育發展是極為不利的,人們在潛意識中就對農民工體育發展持質疑的態度。
魯長芬、王健在《城市農民工參與健身的現狀調查與分析》中指出:城市農民工參與體育健身的人數較少,符合體育人口標準的人數僅為11%,遠低于全國體育人口的比例33.9%。顯示的數據說明了農民工進行體育健身活動的狀況不容樂觀,在城鎮化的今天農民工作為建設城市的主力軍,他們從事的大體力勞動而健身狀況卻令人擔憂。
《一個不可忽視的農民工問題》《城市農民工體育健身的社會支持研究》《影響我國農民工體育發展的社會環境因素及體育干預對策研究》等文章都指出農民工體育健身權受到侵害、缺乏社會保障制度等熱點問題。蘇睿在《我國城市農民工體育健身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及補救》主張維護農民工的體育健身社會保障制度,認為農民工的體育健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嚴重、健身組織故障能力制度不完善、農民工的體育健身時間和體育設施不足、農村的體育健身事業落后、農村和城市體育健身發展不協調,應該建立一套完整的體育健身社會保障制度缺失的補救措施。
張曙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中指出農民工的基本特征有:一是具有工人的職業屬性;二是具有農民的身份屬性;三是具有不穩定性過過渡性這三種特征。中國處在經濟社會轉型期,在這調整時期城鎮化不是一個短促的過程相反它是一個漫長而又充滿險阻的時期。李克強強調,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那么這句話無疑直擊問題的命脈,城鎮化建設不僅要求GDP的巨大增長,而且還需實現人的城鎮化需要實現百億農民人的社會生活方式、習慣、價值觀人生觀等的變遷,而觀念的變化確實是極度漫長的發展時期。
在中國的欠發達地區,農民工進城務工改變了農村的人口數量和結構,使農村家庭的主要勞動力核心減少,一度出現青壯年勞力銳減的現象,而滯留在農村的只有年老的老人和幼年的孩子。而青壯年恰恰是農村家庭里的中堅力量,這就大大減少了體育人口的數量。他們“離鄉不離土”的狀況既使農村勞力的喪失又使城市問題的尖銳矛盾。而在緊追政府“城鎮化”的改革進程下農村人民是主要以經濟狀況上脫貧而迅速的進入城鎮使自己成為城市人,而農村中的進城打工人員是長時間的停留在城市中,只是在重要的節假日較長時間回家,如春節、國慶期間等。因回家(回農村)的時間較短且分散,在這較短的時間內是他們主要以家庭團聚為主很少進行體育健身活動的,這就給農村體育的發展帶來難題。久而久之,隨著這樣的趨勢的延伸農村體育的發展會逐漸滯緩。
但并不能說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進入到城市就一定是給農村體育發展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還刺激了農村和農村體育的發展。2000年以前農村人從城市中回到農村里,帶來了城市中積極前衛的思想觀念會改變傳統農村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而因通訊工具的革新、現代網絡的無孔不入和方便的交通條件,已經不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直接傳達交流了,借用網絡等眾多媒介使得信息更碎片化零散化,體育健身知識傳播也可以更便捷迅速。人們生活方式也大大革新,拋棄了傳統的農耕生活接受了城市中緊張工作后休閑娛樂的生活方式,不再拘泥于單一枯燥的休閑娛樂生活方式,如打牌、看電視、閑聊、逛集市、上網等,他們也走出室外去廣場跳舞、從事娛樂健身活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逐漸有了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行為。
從體育的功能及價值上來看,在促進身心健康方面,農民工進入城市中從事體育鍛煉活動可以強健他們的身體和提升心理效能,每天的體力更加充沛減少生病的可能消除內心的自卑心理、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和精神面貌,更好地融入城市當中;在人際交往方面,與人積極愉快的交流,可以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匯集各方面的信息擴大農民工的交際圈。王永、熊曉正、金廣江、鄭國華在《論城鎮化對農村體育的影響——上海市張江鎮農村體育發展的啟示》中就大膽提出了“農村體育的發展可以促進農村城鎮化”的觀點。農村體育的發展帶來了更多地標準的體育健身設施、器材等,農村體育的更好發展為城鎮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環境。
[1]裴立新,肖劍.從社會學視角看我國農民工體育問題[J].體育文化導刊,2007(2):6-9.
[2]鄭功成.農民工的權益與社會保障[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2 (8):22-24.
[3]孫娟,蔣偉浩.對我國農民工體育問題的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6(8):7-9.
G812.4
:A
:2095-2813(2015)09(a)-014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5.149
祝爽(1983,9—),男,漢,江蘇人,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