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博(阜新高等專科學校 遼寧阜新 123000)
關于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①——以高校健美操專業為例
張樹博
(阜新高等專科學校遼寧阜新123000)
摘 要:隨著健美操運動的蓬勃發展,高校健美操專業對人才的培養發生了改變。通過專業發展、優化教學方案、建立高質量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以大眾健美操運動作為展示平臺,以就業為導向的綜合職業能力、技能應用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強化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體現辦學特色,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滿足市場經濟和群眾性健美操運動對高校健美操專業人才的發展需求。基于社會的發展對健美操專業畢業生的能力需要,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創新高校健美操人才培養模式,是高等教育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求。
關鍵詞:健美操專業就業導向培養模式保障措施人才質量
融合發展作為個體的高校健美操教學和作為整體的大眾健美操運動,是高校健美操教學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形勢而制定的新型發展目標。其目的在于推動高校健美操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提高高校健美操教學的社會實用價值。當前,大眾健美操是廣大民眾參與全民健身運動的重要內容,更是社會體育發展的主流,為了適應這一全新的發展形勢,要求高校健美操教學必須加強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這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體現辦學特色的需要,是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樹立起“以滿足大眾健美操運動發展需求”為核心目標的發展觀念,充分發揮高校健美操教學的育人功能,推動大眾健美操運動的健康發展。
要實現與社會體育發展的全面接軌,提高學生的體育技能和綜合素質水平,更好地適應社會和改變現狀,是高校健美操教學改革的終極目標。所培養的健美操專業的學生的能力能不能達到社會就業崗位的要求,能否適應社會的發展,這就需要高校在健美操教學中必須加強培養學生以就業為導向的綜合職業能力,彰顯出高校體育教學重要的社會職能,為社會培養與輸送優質的大眾體育人才。
1.1高校健美操教學和大眾健美操運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在全民健身運動的影響下,高校健美操教學既是大眾健美操運動所需人才的培養基地,也是推動大眾健美操運動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而大眾健美操運動又是高校健美操教學效果的檢驗場所,對推動高校健美操教學發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1.2適應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形勢,滿足群眾性健美操運動的發展需求
在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的社會大背景下,參與大眾健美操運動的人數迅猛增加,各社會階層不同的人員、健身企業、大小健身俱樂部都迫切需要健美操專業指導員。然而由于社會性健美操運動人才的欠缺,缺乏必要的組織與管理,嚴重影響大眾健美操運動的可持續發展,廣大民眾的體育健身需求難以得到滿足。而高校健美操因其完善的教學體系及雄厚的師資力量等,在資源的優勢是其他領域無法比擬的。通過科學有效的手段來整合現有的教學資源,針對群眾性健美操運動的現狀與發展特點,充分發揮其資源優勢與教育職能,讓學生的實用性健美操素質能力得到提高,培養并輸送具有高素質的健美操人才到社會中去,使群眾性健美操運動的發展需求能有效得到滿足,并更好地改善群眾性健美操運動的發展現狀。
1.3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符合廣大畢業生的愿望
接受高等教育,提高就業競爭力,在社會上找到好的工作崗位,是學生和家長更關心的問題,這是學生和家長最根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事關切身利益,事關社會的穩定。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培養大批高技能人才,是高校畢業生的共同愿望,也是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
2.1轉變觀念,構建全新的教學體系
近年來,隨著高校體育教學理念的更新,健美操專業人才結構的培養要求發生了改變,健美操專業人才的培養標準正向職業化教育靠近。陳舊的高校健美操教學體系,阻礙了新形勢下高校健美操教學的創新發展。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為高校健美操教學體系提供了創新與重組導向,并搭建起有效平臺,使之在發展取向、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諸多方面,實現全面變革,逐步構建全新的教學體系,有效地適應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需要,引領高校健美操教學體系全面創新,更好地促進了高校健美操教學與社會健美操運動的融合發展。
2.2高校健美操教學與訓練一體化,建立校內外良好的學習實踐環境
高校健美操在體育教學與訓練中,將競技型與群眾型的高水平運動員融入俱樂部訓練,從而實現同步發展,實現課堂教學與訓練相結合,以教學為切入點,將訓練作為提高支點,在提高學生基本專業技能的同時開展綜合、專業等實踐性拓展活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并使健美操運動員的整體水平得到整體提高,為高校健美操的發展儲備優秀的人才,以達到我國高校教學培養高水平、高素質的專業型人才的目的。
2.3搭建與社會健美操運動交流的平臺,提高高校健美操教學的社會實用價值
加強高校健美操和社會健美操運動之間的交流,促進我國群眾性健美操運動的發展。針對我國社會健美操運動所存在的資源匱乏、內容單一等弊端,高校健美操教學應提供必要的資源保障與支持,充分發揮高校健美操教學的資源優勢,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大膽創新,使社會健美操運動的現狀有所改善。所以,在全民健身運動的推動下,有效整合健美操教學資源,營造與社會健美操運動的交流平臺,有助于資源的優化,提高資源的應用價值,調整了高校健美操教學的發展取向,實現學校和社會的有機互融與相互借鑒,與社會健美操的發展需求同步,是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需求得到滿足,將有利于高校健美操社會職能的全面發展,提高了高校健美操教學的社會實用價值,為高校健美操教學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指向。
2.4采用學校與社會互動的手段,加強大眾健美操元素的引入
高校健美操教學針對群眾性健美操運動人力資源匱乏、教學
內容單一、跟不上時代步伐的現狀,要想健美操朝著更新、更好的方向發展,應堅持在人力資源上給予大力支持與保障,積極地加強與大眾健美操運動的接觸與交流,引入新鮮的、時尚的健身元素,如街舞、拉丁、爵士等,既使傳統健美操的教學內容得到了豐富,也很好地結合了其他舞蹈藝術與大眾健美操,并且通過對大眾健美操元素的引入,形成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雙重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展示教學成果的載體和平臺,使高校學生在參與大眾健美操時,可以充分適應并融入到大眾健美操運動當中,切實發揮自身的素質能力,體現了學生自身社會價值,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
3.1加強高校健美操教師隊伍建設
隨著高校廣泛地開展健美操項目,健美操教學對教師的職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健美操教師既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過硬的實踐技能,又要具有新型的體育觀,對健美操最新知識和方法進行吸納,對符合時代發展的新興項目進行開發和利用,充分完善自身的知識能力結構,更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為大眾健美操運動的發展培養高品質的人才作出努力。
3.2構建全新的教學內容體系,適應社會需求
高校健美操教學內容是高校健美操教學與大眾健美操運動接觸與交流的重要媒介,學生只有在校學習期間能夠充分接觸健美操運動,了解其特征,把握其實質,才能構建起與大眾健美操運動相適合的素質與能力體系。所以高校健美操教學內容、方法要創新,這就要求在健美操教學內容的選用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對大眾健美操元素的引入,構建起全新的教學內容體系,并把高校健美操教學的特征與社會對健美操人才的需求有效地結合起來,為促進高校健美操教學與大眾健美操運動的有機融合,提供必要的保障。并且要擺脫傳統學科體系框架下的教學束縛,大膽采用科學、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通過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理念設計教學模式,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和人才的培養這一重大使命。
3.3推動健美操教學的創新,實現高校健美操的多元化發展
傳統高校健美操教學,忽視了對學生健美操綜合能力的培養,過于強調對學生健美操技能的傳授,是一種近乎全封閉狀態下的發展模式,而學生也僅僅只是學到了幾套健美操動作,對于相關理論的傳播能力和自身影響能力等方面卻比較缺乏,因此造成高校健美操教學固步自封的發展特征。新形勢下對高校健美操教學資源的社會化整合,使其不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在確保對學生健美操綜合能力培養的基礎上,使高校健美操教學的價值取向更加趨于滿足社會健美操運動發展需求,在發展理念、教學思想、教學體系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全方位創新高校健美操教學,開拓出高校健美操教學全新的發展道路,多元化發展高校健美操教學的價值取向,使健美操教學的社會使用價值得到提高。
4.1儲備豐富的健美操理論知識,組建業余訓練隊提高專業人群的專項技能
教師通過觀察選拔更有潛力的學生參與到業余訓練隊中,從而在教練的指導下開展專項能力的培養。業余訓練隊的提升階段,學生不但要積極參加教學工作和各項訓練,還要踴躍參與各級單位組織的表演或者比賽,這能極大地鞏固和提高學生的專項技能。此外,教練員要定期測試和評價技術和教學,俱樂部中的教學工作只有在既定的計劃目標和達標規定完成后才能擔任。采用這種訓練模式,學生的專項技能不但可以提升,還有助于學生全面掌握健美操知識,只有在健美操理論知識儲備豐富了,才能更好地進行實踐鍛煉,為我國健美操運動隊儲備堅實的后備力量。
4.2組建代表隊進行訓練和參加社會實踐,來提高學生的崗位綜合職業能力
教師組建代表隊要根據學生在訓練隊中的表現和技能水平來進行。在代表隊中,要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奮斗目標,形成有效的價值取向、學習理念、知識結構與能力訓練培養的系統,積極主動地提高自身的專項能力和技術水平,搭建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與實踐學習平臺,促使學生突破自我,敢于嘗試多種訓練方法,培養大膽、自信、踏實的個性品格,活學活用,使學生結合專業和興趣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得到系統的培養,很大程度上提高訓練效率,使健美操專業的教學質量及實用人才培養水平得到提升,確保健美操專業人才具備應有的崗位綜合職業能力。
4.3健美操教師重視學生身心發展、人格的培養觀
為實施適應社會發展的現代健美操教學理念,教師要在教學內容上把教授的健美操理論與技能,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自主性相提并論;教師要在教學方式上,改變傳統的健美操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向個性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融入健美操教學的人文音樂元素,并將體育文化精神灌輸在健美操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健美操學習及比賽中互相配合、協作和鼓勵,培養個人品格,讓學生將所學所悟的健美操運動知識有效地發揮出來。
以社會需求為出發點,以學生就業為切入點,加強高校健美操課程體系建設與改革,構建出學校課程與社會實踐相聯系的教學交流平臺,使體育教育專業健美操專項人才的培養質量不斷得到提高,這樣有利于保障高校健美操適應社會需求的教學改革的實施,為全民健身活動的蓬勃發展培養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于長菊.我國高校健美操運動的現狀及發展態勢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4):98-99.
[2]馬衛平.21世紀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途徑的探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1):93-94,140.
[3]李遵華.福建省高校健美操運動隊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6(2):117-118,123.
[4]陳世高.湖北省高校健美操運動的現狀及發展態勢[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5-87.
[5]陳豐才,李豐祥.山東省普通高校競技健美操發展及技術水平的影響因素[J].山東體育科技,2005(1):10-11.
[6]金曼.江蘇省普通高校健美操運動隊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6(2):115-116.
[7]陳麗霞.從近期比賽看陜西省高校健美操運動開展現狀及發展對策[J].安徽體育科技,2005(1):99-101.
作者簡介:①張樹博(1968—),女,遼寧阜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2(c)-01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