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學榮
(貴陽中醫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2)
貴州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回歸自然的意義
閆學榮
(貴陽中醫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2)
該文以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為主要研究對象,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現狀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其未來發展趨勢,本著引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回歸自然的目的,運用專家訪談、實地調查法、案例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就貴州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賽事的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分析、總結,探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賽事回歸自然,走進村寨的可行性分析與積極意義,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路徑提供有益參考。
貴州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 回歸自然 意義 發展建議
當今社會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瑰寶,其文化內涵豐富,組織形式多樣化,在我國民族文化中占據重要位置。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于2015年8月中旬順利閉幕,代表著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穩定而長遠。貴州的10多個世居少數民族中,以苗族、土家族、侗族、布依族等居多,各民族的傳統體育也是獨具特色,具有高的傳統體育文化價值,目前我國研究大多在少數民族傳統項目的挖掘等方面,而提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回歸自然的研究尚少,具有較高的創新意義和實踐指導意義。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各個少數民族帶有其民族專屬個性的特色體育項目,其淵源、發展都與其民族有著緊密的聯系,其傳承也是代代相傳。貴州民族結構是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為主體、含有17個世居少數民族,地形復雜、偏僻,經濟落后的山區,交通相對堵塞,信息傳播相對封閉、滯后,造成各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傳播與發展困難,這也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地域性特色突出的一大主要因素。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把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特別是近幾年來國內對于西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的持續升溫,廣大體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員的深入挖掘與研究,大大加快了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步伐,國家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使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有了較穩定的競賽和傳承模式,例如,四年一屆的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及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站在國家級和省級比賽平臺上的兩大盛宴,共設置珍珠球、龍舟、秋千、陀螺、押加、高腳競速、武術、馬術等10多個競賽項目和100多項表演項目,2015年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鄂爾多斯順利閉幕,表明了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更高的平臺健康、穩步發展。然而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無論在資源開發、項目保護、信息傳播、賽事組織上均存在地域失調,偏遠民族地區民族體育資源開發欠缺,發展與傳播滯后,城區和民族區場地設施相差懸殊,出現民族區本土傳統項目欠發展而城區不規范發展的現象。將民族體育帶回民族區發展勢在必行。
(1)民族地區污染小,空氣好,民族體育回歸村寨有利于帶動旅游業。
劍河縣政府辦大力宣傳劍河有效資源,以“休閑劍河作為第一名片”的旅游形象定位,讓游客感受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力求打造中國一流、貴州唯一的5A級旅游景區的發展目標和“山水劍河·美麗鄉村”的鄉村旅游發展思路。運用“走出去、請進來”的發展戰略,以“辦節”來“活縣”,形成了“苗族水鼓舞”“革東飛歌”“苗族剪紙”等旅游文化名片,近兩年雷公山山地自行車賽和斗牛賽舉辦頻繁,打造環境優美、生態秀美、民族文化豐富的農村旅游品牌。貴州清鎮以武術產業促旅游文化轉型升級,每天清晨,無論是在公共廣場、小區院落,還是學校、部隊,總會看到居民、學生、部隊官兵集中習練武術的場景,這是打造武術之鄉武術“六進”活動。這是清鎮市近年來把武術納入社會文明建設、推動全民健身之后,呈現出的一道獨特風景線。2009年以來,依托武術運動打造“運動養身、休閑避暑”的旅游文化品牌,開展了系列武術活動,在推廣全民健身上取得了可喜成績,全市武術愛好者已達8萬余人。據史料記載,清鎮的武術項目也是不斷發展的,以拳術、棒術、弓箭、賽馬、摔跤等在民間較為常見,典型代表有流長的蘆棍拳舞和清鎮小拳,還有動作驚險、技藝超群,被稱為絕技的上刀梯、過火海等。該市以一系列的武術節會及賽事活動為龍頭,弘揚了傳統武術文化,推動了全民健身,吸引了全國廣大武術愛好者前來參會、參賽、觀摩。自2012年起,清鎮市圍繞“運動養身、休閑避暑”的發展思路,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深入挖掘中華武術文化,從表演、技擊上、個人修養、養生文化方面,使武術產業與旅游文化產業實現共贏。
(2)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賽事走進民族區將對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賽事及項目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體育賽事是一個體育項目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體育項目推廣、宣傳的最好時機,體育賽事舉行的規模直接影響了該項目的后期開展。貴州思南是貴州省主要少數民族聚集地,烏江的天然環境決定了其發展龍舟項目的天然優勢,每年的全國龍舟賽在這里舉行。2015年第四屆烏江龍舟節“思豐杯”龍舟賽取得圓滿成功,為思南的龍舟品牌形象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2015年9月23日,在思南舉辦了第二屆中國·思南(全國)舞龍大賽傳統龍展演,來自黔西南州、松桃、萬山等地的8支表演隊及縣內各鄉鎮組織的34支隊伍同臺展演,為思南民族文化增添了濃厚的色彩。
(1)民族區的人們體育意識薄弱,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認識不足,大多認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特別是大型賽事應在城市進行開展、推廣,而偏遠的農村,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業屬于后發產業,基礎比較薄弱,設施不完善。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經濟發展策略。首先,雖然少數民族地區自然環境惡劣,但是卻蘊含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由于生活方式等的落后,這里的樹林茂密,原始生態保護得很好,同樣自然資源的原生態也形成了奇特的景觀,形成了豐富的旅游資源。
(2)民族區信息傳播滯后,繼續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完善以公路為主,鐵路,水路,空路為輔的交通網絡,大量運用新興技術,克服自然環境的困難,繼續擴大通信網絡的覆蓋面,讓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加強與外界的交流,讓外界更好地了解該地區,讓信息更加暢通,讓該地區的閉塞徹底地得到轉變。
(3)人才欠缺是民族區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關鍵瓶頸,需要引進高素質的人才,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完善的人才管理相關制度,吸引不同層次的優秀人才,優化少數民族干部結構,建立一支德才兼備能夠處理少數民族地區復雜情況的干部隊伍。
(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貴州經濟實力薄弱,而政府是市場主導,發揮少數民族各地政府的宏觀調控功能,給予民族區組織、承辦各式各類的傳統體育活動的機會,借少數民族民俗、重要節日及大型賽事打造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品牌賽事,為民族區的傳統體育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給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回歸制造政策保證。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要保持原有個性,保證“原汁原味”,必須立足群眾,扎根自然生活,走回歸自然的道路勢在必行。
[1]劉少英,田祖國,吳永海,等.湘、鄂、渝、黔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分析及其發展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2):152-154.
[2]謝山,段永華.布依族、苗族傳統體育[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8.
[3]戴文忠.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及發展趨向[J].體育科學,1997(1):33-35.
[4]鐘海平,田祖國.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開發與保護[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70-73.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Guizhou Province
Yan Xuerong
(Guiya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iyang Guizhou 550002,China)
The Guizhou national minority tradition sports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on the status of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Based on further research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with the purpose of guide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return to nature, the use of expert interviews,field survey method,case analysis method,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the status of Guizhou Province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ev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events to return to nature, into the village of feasibility analysis and positive significance,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market econom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development path
Guizhou;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Return to nature;Significance;Development suggestion
G80
:A
:2095-2813(2015)09(b)-0000-00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5.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