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周紅 李新發 謝迎春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河南鄭州 450001)
實施連隊化管理模式為有效提高學員軍事體育組訓能力提供了實踐平臺,對軍事體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構建符合連隊化管理模式需要的軍事體育教學體系勢在必行。
軍事體育教學目標是發展學員身心素質,獲得軍事體育能力是發展學員身心素質的前提。軍事體育能力是指學員為發展自身或他們身心素質科學操控軍事體育訓練過程的能力,它由軍事體育認知能力、軍事體育動作技能能力、軍事體育訓練組織管理能力三要素組成。軍事體育教學是以學員為主體,以提高學員軍事體育能力為目標,在教員引導下學習軍事體育理論知識、動作技術與組訓方法的教學過程。其具有兩項本質功能:一是軍事體育教學通過向學員傳授軍事體育知識技能,喚醒學員身體自覺意識,提高學員強身健心的自組織能力。二是通過傳授軍事體育基礎知識技能的應用方法,開發學員組織實施軍事體育訓練的能力。連隊化管理模式要求軍事體育教學的兩種功能應緊密協作,實現二者之和的最大化。
連隊化管理模式使學員由被管理者轉變為管理者的特征,決定了該管理模式對學員指揮管理能力以及自主訓練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這一要求在學員實施自主常態化軍事體育訓練方面表現的尤為突出。
軍事體育訓練是學員日常訓練任務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連隊化管理模式下,學員需自主履行軍事體育組訓職責,完成軍事體育訓練計劃的制定與實施等各項管理工作,這就要求他們必須系統學習并掌握軍事體育訓練理論與技能,掌握組織實施軍事體育訓練的方法,具備基本的軍事體育動作能力、教法與訓法的應用能力、訓練質量評價能力、軍事體育訓練組織管理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每名學員都能接受科學的身體訓練,在提高訓練效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訓練傷病率。這些反映了連隊化管理模式對學員軍事體育能力的客觀需求。
連隊化管理模式下的學員自主軍事體育訓練要求學員應具備一定的軍事體育能力,進而對軍事體育教學目標、內容、方法與評價等方面提出特殊要求。
2.2.1 教學目標著眼于學員軍事體育能力培養
基于連隊化管理的軍事體育教學目標是提升學員軍事體育能力,強調對學員軍事體育組訓能力的培養。這一目標規定了軍事體育教學的任務,一是基礎任務,傳授軍事體育基礎知識技能;二是核心任務,教授軍事體育教學訓練控制技能。不同任務之間即層次分明,彼此獨立,又相互聯系,依次遞進,互為依存。準確把握任務之間的依存關系,是合理選擇教學內容,恰當應用教學方法的基本條件,是實現基于連隊化管理的軍事體育教學目標的根本途徑。
2.2.2 教學內容注重軍事體育基礎知識技能應用方法的選擇
學員軍事體育能力形成與發展理論認為,軍事體育知識技能應用方法的教學內容,與學員對軍事體育動作的認知、識別糾錯以及訓練控制能力高度相關,是滿足連隊化管理模式需求的重要手段,應成為軍事體育教學的主干內容。其內容主要來源于軍事體育教法、訓法與組織管理方法體系。在選擇過程中,應緊密結合已選擇的軍事體育基礎知識技能,在厘清教學法、訓練法基本概念及其應用原理的前提下,注重對這些方法實際操控內容的選擇。
2.2.3 教學方法強調能力教學法的應用
連隊化管理模式要求在軍事體育教學過程中應廣泛應用能力教學法。能力教學法是基于構建主義的教學理論,是引導學習者在應用已有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新知識技能,發展其操控知識技能能力的教學方式,如:引導、探究與合作等教學法。對應于連隊化管理模式下軍事體育教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使學員具備應用軍事體育知識技能控制軍事體育訓練過程的能力,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方法是能力教學法的應用。能力教學法可使學員在掌握軍事體育基礎知識技能的同時收獲實戰經驗,提高辨別和控制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員引導與學員實踐操控經驗的協調性決定著實施能力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2.2.4 教學評價重點考評學員訓練組織與管理技能
培養學員軍事體育能力是連隊化管理模式下軍事體育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對學員軍事體育能力的評價就成為軍事體育教學評價的核心內容。大量有關軍事體育能力的研究成果認為,軍事體育訓練組織與管理技能是構成學員軍事體育能力的核心要素,因此,被列為連隊化管理模式下評價學員軍事體育能力的核心指標,并以此為基點確立評價體系。
適應連隊化管理模式需求,應以提升學員軍事體育能力為目標,構建符合連隊化管理模式需要的軍事體育教學體系,使其價值功能得以充分發揮。
連隊化管理背景下學員必須具備自主實施軍事體育訓練的能力,這就促使軍事體育教學目標能力化,同時,建立以培養學員軍事體育能力為核心的教學目標體系。現行軍事體育教學目標“掌握軍事體育基礎知識技能,發展學員身心素質”,沒有涉及培養學員軍事體育組訓能力的目標要求,造成當前軍事體育教學過程忽略對學員組訓能力的培養,難以保證學員軍事體育能力的發展,無法滿足學員連隊化管理模式需求。完善軍事體育教學目標,發展學員軍事體育組訓能力,即是適應連隊化管理的需要,也是軍事體育教學本質任務所在。依據學員軍事體育組訓能力形成與發展規律,軍事體育教學目標可分為依次遞進的三個層次:基礎目標——軍事體育認知水平;操控目標——知識技能應用水平;管理目標——訓練控制水平。在規定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有針對性的完成專門的教學任務而逐一實現這些教學目標,使軍事體育教學培養學員組訓能力的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
為實現培養學員軍事體育能力的教學目標,應依據軍事體育組訓者所必備的能力結構體系,遵循學員軍事體育能力生成規律,充分利用有限的軍事體育教學時數,突出以發展學員組訓能力為核心,以打牢基礎知識技能為重點,以軍事體育知識技能應用為主線,以訓練控制技能為關鍵的能力培養特點,將軍事體育教學內容分為基礎運動理論與應用方法、動作技術與應用方法、軍事體育教學訓練方法、軍事體育訓練組織管理方法四個模塊。依據不同階段的教學目標針對性選擇教學內容,促使關于軍事體育教學模塊設計層次分明,邏輯結構清晰,實用性與可操作性強,且環環相扣,直擊靶目標。改革傳統的以發展學員體能素質,達到“軍人體能鍛煉標準”為單一目標的軍事體育教學內容體系,在實際應用與操作層面上拓展軍事體育教學內容的價值功能。
強化能力培養,實施軍事體育實踐化教學法,培養學員軍事體育組訓能力,改革當前局限于發展學員體能素質,淡化組訓能力培養的軍事體育教學方法。以下為實踐化教學法的必備條件。
3.3.1 學員組訓者地位的建立
在軍事體育教學過程中以組訓者的身份確立學員的主體地位,即學員從被動的受教育者轉變為主動進行自我教育的施教者或組訓者。學員必須通過親身參與軍事體育實踐活動,才能獲得他們應該掌握的軍事體育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訓練管理技能。在此過程中教員僅僅發揮著指導作用。具體的應用程序是“學員實踐—教員指導—學員再實踐—教員再指導”的螺旋式循環上升的過程。這種教學范式給予學員廣闊的參與教學活動的空間,使他們在探索軍事體育知識技能本質與規律的過程中,提高對軍事體育知識技能的認知能力、應用能力以及組織管理能力。
3.3.2 教員指導者地位的建立
在教學過程中教員從施教者變為指導者,從軍事體育知識技能的控制者轉變為領路人兼同路人。充分利用學員已有的軍事體育方面的知識技能經驗以及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消除對陌生領域的恐懼與排斥心理,激發他們嘗試探索的欲望與希望展示自身能力的潛質。
3.3.3 實踐化教學平臺的建立
連隊化管理模式獨特的實戰性優勢,可為學員軍事體育訓練實踐活動提供廣泛的空間與時間平臺,從而能有效推進實踐化教學法的應用,是學員軍事體育能力生成的催化劑。
現階段軍事體育教學評價是以“軍人體能鍛煉標準”為唯一評價標準的結果性評價,這種評價缺乏反饋機制,缺失對學員軍事體育知識技能應用能力與組織實施軍事體育訓練能力的綜合評價,不具備評價學員軍事體育組訓能力的作用,不能發揮教學評價的培養功能。如何對學員軍事體育組訓能力做出客觀準確的評價是連隊化管理對軍事體育教學評價提出的方向性要求,也是連隊化管理模式下軍事體育教學評價的核心內容,其評價機制具有兩大特點。
3.4.1 綜合化的評價指標體系
學員軍事體育組訓能力評價指標由軍事體育認知能力、運動能力、教學訓練方法應用能力、訓練組織管理能力要素構成。因此,必須采用綜合化的教學評價體系才能客觀表達受測人員的軍事體育組訓能力。
3.4.2 實現教學評價的培養功能
學員軍事體育組訓能力生成于長期系統的軍事體育教學訓練活動,教學評價應以軍事體育組訓能力為標準,對學員軍事體育組訓能力形成與發展過程進行動態診斷性評價,使人們及時了解現階段能力狀況與目標需求之間的偏差,從而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學訓練的有效性。
軍事體育教學的使命是使學員具備勝任組織實施軍事體育訓練的基本能力。而當前軍事體育教學體系設置弱化了這一使命,造成連隊化管理模式下學員自主軍事體育訓練普遍存在傷病率高、訓練效率低的現象。為此雖然采用了教員指導責任制、培養學員骨干等形式加以彌補,但效果甚微,事倍功半,學員骨干的施訓能力得不到廣大學員的普遍認可,嚴重影響著學員連隊化管理模式的推行進程。構建以培養學員軍事體育能力為目的的軍事體育教學體系是促使學員連隊化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成熟的有力助手,而使這一教學體系有效運行的關鍵環節在于進一步提高教學管理者對軍事體育教學使命的再認識,提高軍事體育教員對學員軍事體育能力發展規律的認識,提高教員傳授軍事體育教法、訓法以及組織管理知識技能的能力。
[1]蘇寸草,劉廣斌.形成性評價與大學體育教學[J].中國校外體育教育下旬刊,2014(2):136.
[2]劉志紅.學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構建與可操作性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
[3]賀南,盧紅軍,雷育黎,等.軍事體育教學中貫徹“教為不教”理念之實踐[J].空軍預警學院學報,2013(4):298-300.
[4]陳艷.淺談軍事體育教學規律[J].文學教育(下),2015(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