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萍
(蘇州大學 江蘇蘇州 215000)
習總書記指出:“體育在提高人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弘揚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索契看望參加第二十二屆冬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和今年2月主持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時,習總書記強調指出:“我們每個人的夢想、體育強國夢都與中國夢緊密相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中國體育強國夢息息相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出席重要體育活動和對體育工作的講話、指示、批示更是有近30次之多。從對體育價值的闡述,到體育強國夢與中國夢相互關系的明確,習總書記把體育的發展放在中國發展的大局之中。我們要從中體會到總書記的體育情懷,領會到經濟社會和國民心態轉型中體育的強大功能和重要地位,認識到體育強國夢的實現,有助于人的身體素質提升和精神面貌改變,有助于社會經濟發展和中國夢的實現。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說:“習近平總書記對體育工作進行了一系列精辟的論述,形成一個科學、系統、完整的思想體系,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高屋建瓴,為體育事業的改革發展確定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是我們做好各項體育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是全國體育界的巨大榮耀。我們要聯系實際,不斷深入思考,反復領會,準確把握其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用以武裝我們的頭腦,統一我們的思想,統領我們的工作[1]”。
全面深入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講話精神,立足體育事業長遠發展,采取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措施,努力實現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體育思想的基本內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習近平同志強調:“體育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體育在提高人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弘揚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作為一個社會歷史范疇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在不同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對人民群眾的這一認識,表明了群眾路線也必須跟上時代與時俱進,必須不斷地把握新時代和新階段群眾的利益訴求,并最終推動群眾達到全面發展[3]。自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以人為本”以來,我黨堅持促進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全面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廣大群眾參加體育活動向社會化、陣地化、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向發展。這些主要體現在多種層次的組織形式,多種形式的活動方式,多種渠道的經費來源,使不同愛好、不同體質、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都能參加一些體育活動,全使人民群眾充分享受體育運動的權利,體驗體育帶來的快樂。
大力弘揚愛國主義,振奮民族精神,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增添精神動力。作為體育文化的核心內容以及體育運動的最高體現,通過體育運動,體育精神展現了人類的自身力量、智慧與進取心理,是文化的一種升華。體育精神通過它較強的鼓舞力、感染力和征服力,指導和影響著人類生活方式,它是積極的,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中國體育工作者大力弘揚“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為主要內容的中華體育精神和“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努力成為社會這里先進文明的創造者與傳播者,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出應有的貢獻。習近平強調,廣大體育工作者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的以“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為主要內容的中華體育精神來之不易,彌足珍貴,要繼承創新、發揚光大。希望全國體育工作者保持優良傳統,在新的起點上實現體育事業新發展新進步,在推動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征程中再創佳績、再立新功[4]。
進一步為轉方式、調結構、促發展增添活力。體育不但為國爭光、為民謀福,還可以為國增利。體育產業是新興產業,具有強大生命力,未來前景廣闊。現今,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體育用品制造國,體育健身休閑業、體育競技表演業等的發展也有了一些成果。應進一步將體育產業做大做強,為轉方式、調結構、促發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同時,在2015年全國“兩會”中,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體育產業;促進傳統與新媒體的融合,鼓勵全民健身。
我們要堅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體育工作的總體取向。體育工作與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密切相關,體育工作只有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來開展,才能保持正確的方向,取得預期的成效。各級體育部門一定要堅持跳出體育看體育、立足全局抓體育、圍繞中心干體育,使體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高度融合,在服務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大局中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當前,體育部門要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到率先實現基本現代化大局,超前思考謀劃,找準工作著力點,充分發揮體育在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中的綜合功能和獨特作用。
習近平強調,“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中國體育工作的根本方針和任務。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5]”。群眾體育是體育事業發展的基礎,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有絲毫動搖。各地各有關部門要以貫徹落實《全民健身條例》為契機,突出重點環節,落實關鍵措施,加大城鄉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力度,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興起全民健身的新熱潮。
“體育強的根本在于開展廣泛的群眾性體育活動,讓人民群眾都參與進來,讓人民群眾都享有體育運動的權益,讓人民群眾在群眾性體育活動中達到對幸福生活的追求[6]”。
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運行機制,要不斷整合各級體育總會、單項運動協會、體育社團組織、體育骨干各方面體育資源,建立完善街道、社區、鄉鎮、村居這一級各種體育組織,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鼓勵、支持、發展各種形式、各種類型的群眾體育俱樂部等組織,充分調動全社會開展群眾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同時,要精心組織、周密部署,深入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等活動,提高群眾的參與率。
競技體育發展是體育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當前的中國已無可爭議地成為金牌大國和體育大國。在世界頂級的職業比賽中,越來越多的中國體育職業運動員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好成績。到倫敦奧運會為止,中國體育代表團共參加了8屆夏季奧運會、9屆冬季奧運會,體育成績提升驚人,呈井噴式發展。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說,在奧運會大項上(如田徑、游泳、自行車等)中國與世界強隊相比依然有著極大的差距。不過,在“小、巧、靈”的奧運項目上,我國選手多年來一直保持著較大的競爭優勢,在世界各項大賽中取得了數量可觀的金牌和世界冠軍。而且,近年來,中國運動員在一些過去的劣勢項目上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我們要堅持黨的領導政策和方針,優化項目結構布局,將奧運爭光項目做強做大,集中力量突破集體球類項目,并進一步完善經濟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機制。
體育產業是名副其實的朝陽產業、健康產業和環保產業,是新的經濟增長點和體育的生命線。各地體育部門要用大體育、大市場、大產業的發展戰略和品牌眼光,主動融入市場,整合產業資源,引導多元投入,大力發展現代體育服務業,努力使體育產業成為我國第三產業新的增長點。
習近平指出,“多年來,中國群眾體育蓬勃發展,競技體育成績輝煌,體育產業亮點紛呈,體育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希望全國體育工作者保持優良傳統,在新的起點上實現體育事業新發展新進步,在推動中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征程中再創佳績、再立新功[7]”。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政協舉行新年茶話會時指出:“我們的事業是一點一滴干出來的,我們的道路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我們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凝聚廣大人民群眾和力量,善做善成,努力把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變為現實[8]”。并且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體育工作放在一個新的高度加以重視,一定要抓緊抓好[9]”。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使改革的全面深化站在了新的起點。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發展中的難題才得以解決、各方面的風險挑戰也才能夠化解、體育事業才能持續健康發展。我們要本著對黨負責、對人民負責、對事業負責,始終牢記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勇于擔當,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促進體育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為建設體育強國而努力。
深入推進體育管理體制機制改革。隨著當代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全面提速,特別是社會轉型、我國的經濟體制朝著市場經濟方向轉軌、體育管理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調整,以及我國競技體育規模不斷擴大和運動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中國體育管理舉國體制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臨著一系列不容回避的矛盾和問題,暴露出一些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不相適應的地方。轉變政府職能,優化局機關處室和直屬單位職能,各級體育部門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發揚求真務實的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創新,體育工作中要把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同社會體育資源相對不足的矛盾作為自己的新動力,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貫穿到體育工作的各個方面。
加快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是體育事業發展的物質基礎。近年來,我國從總體上看體育場館建設與市民群眾需求相比、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差距。我國體育場地設施總體數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城鄉發展不平衡。黨中央政府高度重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上已把體育場館建設作為規劃的重要部分。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將公共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鄉總體規劃,并將總體規劃中確定的公共體育基礎設施落實到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同時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年度計劃。做到同時規劃、同時建設、同時投入使用;新建城鎮居民小區要按規定規劃和建設體育設施;已建成的城鎮居民小區公共體育設施未達到建設規范的,要根據情況逐步完善。加強各級各類公共體育設施的管理和維護。同時,要采取有效措施,整合資源,盤活存量,優化配置,使現有體育設施的利用率和貢獻率得以提高。
要使競技體育發展方式得以進一步轉變,對后備人才培養機制加以改進,首先,要樹立科學理念,以全人教育、全程教育為指導思想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在不斷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的同時,素質教育、文化學習和職業規劃也不得放松,牢固樹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其次,要構建完善系統,建議由國家體育總局組織相關部門和有關專家,遵循教育規律和體育規律,按照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發展的階段特點和長遠需求,對以競技體育為手段、以全面培養為核心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系統共同進行研究探索。最后,要打造專業團隊,進一步完善競爭激勵機制和服務補償機制,以此為基礎,評聘結合,對人才實行動態管理,按目標管理和標準化要求教職員工,使團隊結構得到優化。
大力優化體育產業發展環境。中國體育長期的改革與創新目標,已經初步有了個雛形的形成。中國體育已經走過曲折的道路,需要的只是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認識體育的文化本位和普世性原則,呼喚已經模糊的理想和信念。改革創新、轉型發展,以政府和市場雙輪驅動,調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為重點,推動體育發展社會化。乘著中國體育走向2008史無前例的巔峰之際,我們絕不錯失良機,重新樹立起具有靈魂性質的中華體育精神,形成新的完整制度框架和運行機制,在理想的指引下,走向絢麗的終極目標。
堅持統籌兼顧,促進體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全面推進,補長短板”。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的根本方法,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我們要系統規劃、全面發展,不斷加強事業發展的薄弱環節、補長短板,統籌兼顧體育工作各領域、各部分的發展,城鄉間及地區間的發展,努力實現體育事業的科學發展。
[1]體育總局召開座談會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N].新華社:2014-03-18.
[2]劉鵬.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于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N].人民日報,2014-03-31.
[3]陶德麟.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人民出版社,2010:78-79.
[4]習近平.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N].中國青年報,2013-08-31.
[5]潘志嘉.在2013年全市體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2013-05-22.
[6]楊佳鵬.團結拼搏 銳意進取 努力開創全市體育事業發展新局面[EB/OL].達州體育網,2010-06-23.
[7]國際在線專稿.習近平: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EB/OL].http://gb.cri.cn/42071/2013/08/31/6931s4237535.htm,2013-08-31.
[8]吳俊寬.陳立人委員建言: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轉型發展[EB/OL].http://w w 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sports/2015-03-11/content_13354145.html,2015-03-11.
[9]劉鵬.劉鵬局長在全國體育局長會議上的講話[EB/OL].http://w w w.sport.gov.cn/n16/n1077/n1392/n2590312/n2590332/2635182.html,201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