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洋 陳斌
(萊鋼集團設備檢修中心,山東萊蕪 271104)
棒材線第二軋鋼車間350軋機鎖緊缸優化設計
趙海洋 陳斌
(萊鋼集團設備檢修中心,山東萊蕪 271104)
在冶金生產軋鋼工藝中,軋機鎖緊裝置對于穩定軋制、工藝順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據第二軋鋼車間350軋機液壓鎖緊出現的故障,分析鎖緊裝置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以節約成本和不造成大的停機時間為原則,提出350軋機鎖緊裝置優化設計方案,通過改善鎖緊裝置的作用效果解決軋機移位問題,將350軋機鎖緊缸改型實施后,降低了工人勞動強度,縮短換輥時間,效果顯著。
鎖緊裝置 行程 安裝方式
軋機鎖緊裝置對于穩定軋制、工藝順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二軋鋼車間精軋機在生產中,鎖緊效果不好,經常出現機架整體移動、偏離軋制線從而造成跑鋼、廢鋼的情況,每次換輥換槽后都將機架與底座用螺紋鋼焊接在一起,造成5min額外的停機時間,使原本非常簡便的換輥換槽操作變得耗時耗力,極大影響了車間生產效率的提高。
第二軋鋼車間精軋機組由6架350短應力線軋機組成,每架軋機依靠4臺鎖緊油缸固定在底座上,軋制過程中依靠鎖緊缸內的碟簧將活塞桿伸出壓住機架底座,換輥時依靠液壓力將活塞桿縮回,推出機架。其工作狀態如圖1。
軋制生產過程中,軋機受到來自軋件的沖擊力非常大,如果鎖緊缸與軋機間有間隙存在或者鎖緊缸本體的作用力弱,必然會造成軋機移位,最終跑鋼。因此,改善鎖緊裝置的作用效果才是解決軋機移位問題的關鍵。
2.1 鎖緊裝置與機座間配合不緊密
鎖緊裝置由碟簧缸組成,缸體內裝配8片φ125×φ64×8的碟簧,在10MP液壓壓力作用下,工作行程為10mm。在碟簧的作用下,活塞桿端部斜面壓緊在軋機底座的斜面上。由于缸體固定位置是不變的,軋機機座頻繁更換,每臺軋機因其在線時間長短不一,機座的磨損量差別較大,當鎖緊缸固定好后,與每臺軋機的配合程度就會出現差別:有的間隙較大,鎖不住軋機;有的間隙偏小,阻力較大,影響軋機機架橫移。因此,在目前的狀況下,只能在鎖緊裝置安裝時,在活塞桿斜面增加相應的墊片,使活塞桿中心高度適當調低,達到與軋機的合適的配合間隙,針對不同軋機更換不同的墊片使用,不僅增加了換輥換槽操作的時間,而且墊片容易受到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振動而脫落,使鎖緊失效,軋機機架移位,造成堆鋼。
圖1 鎖緊缸工作狀態圖
圖2
2.2 鎖緊裝置的固定不可靠
每臺鎖緊裝置通過兩個鍵塊和兩個螺栓固定在軋機底座上。由于鍵塊位置是浮動的,而且底座的長銹蝕,使鍵塊已經失去了固定作用;兩個固定螺栓偏置于裝置前端,與底座的固定方式不可靠。操作工在進行換輥作業時,要將軋機的缺口處與活塞桿對正才能吊出軋機,由于吊裝不正,經常對鎖緊活塞桿進行碰撞,導致鎖緊螺栓松動,鎖緊功能失效。
針對以上問題,通過理論計算并結合現場實際對350鎖緊進行改型設計:
3.1 增大鎖緊缸行程,解決鎖緊缸與機座間的配合問題
如圖2所示,當活塞桿與機座間出現間隙時,有兩個途徑可以消除:一是利用塞墊片的辦法,二是增加活塞桿的行程。但是前者會帶來新的問題,由于不同的軋機底座磨損程度不一,所以墊片厚度很難確定出固定數值,墊片太厚會影響底座橫移,太薄不能起到鎖緊作用;再有墊片不好維護,容易脫落。因此,為方便使用和操作,最好的辦法就是對鎖緊缸進行改型設計,增大活塞桿行程,使鎖緊缸的行程量消除軋機底座磨損造成的間隙。
要想鎖緊缸有足夠的補給量來消除軋機底座磨損造成的間隙,就要對缸筒進行延長,增加碟簧的數量,使碟簧在10MP額定壓力作用下的變形量達到20mm,這樣就增加了鎖緊缸活塞桿的行程和鎖緊力。
同時,由于碟簧數量的增多,所需的鎖緊打開壓力也就增大,所以也要對鎖緊缸的活塞缸進行加粗。根據以下的公式可得:
F0=KX
F1=π(D2-d2)*P0/4
式中:F0-碟簧彈力F1-液壓作用力
K-碟簧彈性系數X-碟簧變形量
D-碟簧缸缸徑d-碟簧缸桿徑P0-系統壓力如果碟簧缸的桿徑不變,其缸徑應為的D1=150mm
3.2 改變固定方式,解決鎖緊本體的穩固問題
鎖緊本體的穩固是軋機的穩定的基礎。因此,在優化設計時,將鎖緊裝置的安裝方式改進,取消鍵塊定位,而采用4個φ30mm螺栓進行固定,并且將連接底板進行鉆孔攻絲,使螺栓直接與底板絲接;同時考慮安裝空間和緊固方式,將外六角螺栓改為內六角螺栓。
將350軋機鎖緊缸改型實施后,效果相當明顯。不僅消除了鎖緊間隙,增加了鎖緊力,而且鎖緊本體更加穩固。避免了生產工換輥后焊接加固的工作,降低了工人勞動強度,更縮短了換輥時間。
(1)本次優化設計,通過對鎖緊缸和連接底座的改造,徹底解決了鎖緊不可靠的問題,也降低了軋鋼工藝故障的發生率。(2)通過優化,提高了設備的生產效率和鋼材的成材率,增加了生產效益,每年可增加收益60余萬元。(3)經過優化后,鎖緊裝置的故障率大大降低,減少了備件使用和液壓油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