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志光 戴道華
廣州市越秀區兒童醫院,廣東廣州 510115
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司匹林治療小兒川崎病的臨床療效觀察
賴志光 戴道華
廣州市越秀區兒童醫院,廣東廣州 510115
目的 研究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司匹林對小兒川崎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安全性,為臨床治療川崎病提供參考和借鑒。 方法 選擇2012年1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46例小兒川崎病患兒作為臨床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23例,單純使用阿司匹林治療;實驗組患者23例給予阿司匹林聯合丙種球蛋白治療,對比觀察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和癥狀改善時間。 結果 實驗組患兒發熱時間短、黏膜充血時間更短、頸淋巴結消散快,患兒手足腫脹時間短,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兒發生冠狀動脈擴張比例較高,與實驗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使用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司匹林對小兒川崎病治療的效果較好,有助于患兒早期康復,降低冠狀動脈擴張率,值得應用。
川崎病;阿司匹林;丙種球蛋白;兒童
川崎病是兒童的常見疾病,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多發生在年齡在5歲以下的患兒,患兒臨床表現為急性發熱性出疹性疾病[1]。患兒的病理改變為全身的中小血管非特異性炎癥,并尤其容易損傷冠狀動脈,形成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瘤等,嚴重的還會出現死亡[2-3]。臨床對川崎病的研究尚不清楚,早期診斷有較大的困難,且治療也有較多爭議。為了更好地對小兒川崎病進行治療,我們采用了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46例小兒川崎病患兒作為臨床研究對象,所有患兒的診斷均符合日本MCLS研究委員會提出的臨床診斷標準[4],且出現發熱,持續發熱時間5d以上,且熱型不規則,有弛張熱出現,有皮疹、口唇干紅、淋巴結腫大、手掌足底出血、黏膜充血等。
隨機將患兒分為兩組。對照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齡1~7歲,平均(3.3±0.6)歲;發熱時間4~11d,平均(8.1±0.8)d;發生輕度貧血9例,發生血沉增快7例,有心電圖異常6例,有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輕度升高6例。實驗組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齡1~7歲,平均(3.7±0.6)歲;發熱時間4~10d,平均(8.2±0.7)d;發生輕度貧血8例,發生血沉增快6例,有心電圖異常7例,有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輕度升高8例。兩組患兒的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發熱時間及伴隨癥狀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兒在臨床就診后均給予積極的抗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維持酸堿平衡,給予營養支持等,對照組同時給予阿司匹林(山西蘭花七佛山制藥有限公司,H14023980)治療,藥物劑量為50~80mg/kg,3次/d,飯后服用;患兒在退熱后將劑量減少為3~5mg/kg, 1次/d,飯后服用;實驗組患兒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使用丙種球蛋白(廣東雙林生物制藥有限公司,S20003024)治療,劑量為2g/(kg·d)。兩組患兒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均進行三大常規檢查,并給予血沉、心肌酶譜、C反應蛋白、支原體抗體等檢查,進行心臟彩色多普勒檢查、心電圖檢查和胸片檢查[5]。
1.3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統計指標包括發熱時間、黏膜充血時間、頸淋巴結消散時間,手足腫脹時間。同時統計兩組患兒的冠狀動脈擴張比率。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當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兒發熱時間短、黏膜充血時間更短、頸淋巴結消散快,患兒手足腫脹時間短,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兒發生冠狀動脈擴張比例較高,與實驗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等發生、消停時間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等發生、消停時間
組別 n 發熱時間 黏膜充血時間頸淋巴結消散手足腫脹時間實驗組 23 1.33±0.78 2.66±0.81 3.11±0.78 3.78±1.62對照組 23 3.98±0.68 5.31±1.21 5.54±1.56 6.87±1.08 t 4.342 3.874 5.862 6.346 P <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兒冠狀動脈擴張率比較[n(%)]
川崎病為小兒發熱性出疹性疾病,為一種全身的中小血管炎,其發病機制不明確。患兒主要的臨床癥狀為發熱、皮疹、結膜充血、肛周脫皮、四肢末端腫脹等,且伴有中性粒細胞、白細胞等升高,血沉增快,患者C反應蛋白增高,血小板增高等。而疾病的臨床特點為出現有冠狀動脈的病變[6-7]。
在臨床對小兒川崎病的治療中,我們采用了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奇霉素治療的方法。阿司匹林為臨床使用最常見的一種解熱鎮痛藥物,其能夠起到解熱、鎮痛、抗血小板凝集、抗感染等效果,且藥物作用迅速,藥效穩定,不良反應少[8-9]。丙種球蛋白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冠狀動脈的病變機率,其主要作用機制為:首先,藥物能夠與抗原抗體中和,進而抑制單核細胞對PDGF-13的表達,對T細胞的活化作用也有所抑制,且可以減少內皮細胞的凋亡等情況,有效地發揮免疫調節劑中和微生物毒素的作用[10];其次丙種球蛋白可以對單核細胞、血管內皮表面IgG的Fc受體產生封閉作用,可以阻斷患者的血管表面免疫反應,并通過抑制細胞毒素分泌、阻止血小板黏附凝集,并對血栓形成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因此,丙種球蛋白的使用可以預防冠狀動脈病變[11]。使用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方法是1983年被應用到臨床工作中,隨后稱為對川崎病治療的主要方法,由于其具有高純度天然IgG抗體,因此效果強[12]。
從本次實驗的臨床研究結果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實驗組患者采用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司匹林,患者的發熱時間短、黏膜充血時間更短、頸淋巴結消散快,患兒手足腫脹時間短,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從冠狀動脈擴張方面,實驗組患者發生冠狀動脈擴張率更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實驗說明了使用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司匹林對小兒川崎病具有十分好的治療效果,能夠快速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合并癥的發生。王景萍[13]研究分析了口服阿司匹林聯合丙種球蛋白對川崎病治療的效果,其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通過臨床結果顯示,聯合使用阿司匹林與丙種球蛋白的患兒,總有效率達到了1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常規治療方法,這與我們本次實驗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使用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司匹林對小兒川崎病治療的效果較好,有助于患兒早期康復,降低冠狀動脈擴張率,值得應用。
[1] 羅雪梅,王洪.28例小兒川崎病臨床診治分析[J].西南國防醫藥,2014,24(4):429-431.
[2] 狄亞珍,吳菱,鐘世玲,等.血N末端腦利鈉肽原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川崎病心血管損害預測價值的研究[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4,18(3):170-175,后插1.
[3] 孫軍,王娟,余章斌,等.1歲以下小兒不典型川崎病的診斷與治療[J].西部醫學,2014,26(9):1128-1130.
[4] 韓疆.小兒川崎病合并多系統損害24例臨床分析[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13,20(2):193-194.
[5] 張昭.丙種球蛋白沖擊治療對小兒川崎病冠膜損傷的療效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14(12):88-89.
[6] 鄭遠征,杜忠東.華法林聯合阿司匹林治療對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狀動脈瘤預后的影響[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3,28(9):649-652.
[7] 汪燕,李曉靜,于潔,等.丹參酮ⅡA和阿司匹林對急性期川崎病患兒外周血單個核細胞NF-κB活化及炎性細胞因子表達影響的研究[J].血栓與止血學,2012, 18(6):251-256.
[8] 王莉萍,相彩霞.川崎病超早期靜注丙種球蛋白的療效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4(2):88-89.
[9] 黎世坤.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方案治療小兒川崎病的臨床效果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10):2314.
[10] MA Rui-yan,YANG Zong-ying,JIAN Zhao,等.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in an adult patient with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 due to Kawasaki disease[J].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2012,125(23):4317-4318.
[11] Sengupta D.,Kahn AM.,Burns J.C. et al.Image-based modeling of hemodynamics in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s caused by Kawasaki disease[J].Biomechanics and modeling in mechanobiology,2012,11(6):915-932.
[12] 王景萍.口服阿司匹林加靜脈輸注丙種球蛋白治療川崎病的臨床效果對比[J].中外健康文摘,2014(25):121.
[13] 徐明國,門麗娜,祖瑩,等.人血丙種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療對川崎病患兒循環內皮祖細胞功能的影響[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1,13(12):966-969.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gamma globulin and aspirin therapy in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
LAI Zhiguang DAI Daohua
The Children's Hospital of Yuexiu District,Guangzhou 510115,China
Objective To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gamma globulin combined aspirin on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Methods 46 cases of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July 2014 were selected as a clinical study,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23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only
aspirin therapy;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23 patients further
gamma globulin therapy,treatment effects and symptoms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Children with a short fever tim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mucosal congestion was shorter,neck lymph nodes dissipate was quicker,the time of children with hand,foot swelling was shorter,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children in the control group occurred a higher proportion of coronary dilatation,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0.05),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use of gamma globulin and aspirin therapy in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 is better,help children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reduce the rate of coronary artery,and it is worthy of applications.
Kawasaki disease;Aspirin;Globulin;Children
R725.4
B
2095-0616(2015)09-88-03
(201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