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坤渹
湖北民族學院附屬民大醫院麻醉科,湖北恩施 445000
全麻下行腹部手術后6h內改良低半臥位對患者舒適度的影響
楊坤渹
湖北民族學院附屬民大醫院麻醉科,湖北恩施 445000
目的 探討全麻下行腹部手術后6h內改良低半臥位對患者舒適度的影響。 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選擇全麻下行腹部手術治療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患者術后清醒并且生命體征平穩,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0例。研究組術后6h采用改良半臥位,對照組采用去枕平臥位。比較兩組患者嘔吐、頭暈、腰肌酸痛、腹部疼痛、呼吸、心率、Ⅰ期壓瘡發生率情況。 結果 研究組呼吸>20次/min、腰部酸痛、Ⅰ期壓瘡的發生率現在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疼痛程度為1~3分的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疼痛程度為7~10分的比例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結論 全麻下行腹部手術后6h內改良低半臥位能夠增加患者的舒適度,值得臨床推廣。
全麻;腹部手術;體位;舒適度
全麻手術患者術后常規采用平臥位,預防患者未清醒的情況下發生嘔吐而導致窒息或者吸入性肺炎。但臨床工作中,患者術后從復蘇室回病房后往往意識已經清醒,而去枕平臥會增加患者的不適。隨著護理理念的不斷發展,目前的護理更注重“以人為主”,在完成治療的同時還要盡可能減輕患者的痛苦[1-2]。本研究對60例全麻下腹部手術患者術后清醒患者術后6h內采用不同的體位,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的舒適度。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2014年1~6月選擇在我院行腹部手術的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所有入選患者均在全麻下手術,術后會病室后神智已清醒。患者術前無腰部疾病、頸肩疾病史,無心肺功能異常,術后生命體征平穩,未用氣墊床。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28~55歲,平均(42.7±10.3)歲,平均體重(64.9±11.4)kg。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0例。研究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43.4±6.9)歲,平均體重(66.1±11.6)kg;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40.9±9.5)歲;平均體重(63.2±10.9)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術后體位
術后清醒后返回病室,6h內,研究組在頭頸下墊枕頭,頭部抬高10~15度,采用改良的低半臥位。對照組采用傳統去枕平臥位。其他按照腹部手術術后常規治療護理。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6h內的嘔吐、腰部酸痛、頭暈發生率,并每小時記錄1次呼吸和心率,記錄質呼吸>20次/min和心率>100次/min的發生率。觀察患者Ⅰ期壓瘡的發生率。患者術后腹部疼痛評價采用數字分級法評估[3],無痛為0分,劇痛為10分。

表1 兩組術后頭暈、嘔吐、腰部酸痛、呼吸、心律、Ⅰ期壓瘡發生率比較[n(%)]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術后頭暈、嘔吐、腰部疼痛、呼吸急促、Ⅰ期壓瘡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呼吸>20次/min、腰部酸痛、Ⅰ期壓瘡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腹部疼痛程度比較
研究組疼痛程度為1~3分的比例33.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7%,疼痛程度為7~10分的比例13.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3.3%(P<0.05)。見表2。
全身麻醉是指從呼吸道吸入或靜脈注射麻醉藥物,出現可逆性意識喪失、痛覺消失的狀態。全麻手術后常規去枕平臥,主要是預防未完全清醒的患者發生嘔吐后胃內容物誤吸導致窒息或者引發吸入性肺炎[4-5]。在全身麻醉后,患者由于麻醉藥物殘留作用,雖然有一定意識,但并未完全恢復到清醒狀態。不少患者由于氣管內導管剛剛拔除,喉部經長時間的導管壓迫,造成氣管上皮纖毛運動功能紊亂,患者的咳嗽反射雖有一定恢復,但較微弱;再則患者在手術中常常丟失大量體液,或因失血造成血容量不足,而出現低血壓;術中抗膽堿藥物的應用,使賁門肌肉松弛,這些均易使患者發生嘔吐[6]。平臥位時,如果發生嘔吐,嘔吐物不易排出,易造成誤吸。另外,患者由于麻醉藥的殘留作用,舌部肌肉松弛,舌后綴;軟腭也處于松弛狀態,向后部擠壓,使呼吸受到阻塞,尤其對于既往有嚴重打鼾者來說,更會加重上呼吸道梗阻,引起嚴重缺氧。如果采取平臥,頭偏向一側,不僅有利于保持呼吸道的通暢,而且一旦發生嘔吐時,便于嘔吐物排出,減少誤吸的危險。但是去枕平臥增加了患者的不適,尤其是中老年患者,脊柱本身存在一定的退行性變,去枕平臥可導致頭過伸,呈后仰位,可導致患者頸肩痛及頸背痛。手術全麻患者本身長時間同一個體位下手術,術后因疼痛還會出現肌肉緊張,平臥位使腰背部肌肉保持一個狀態,長時間可導致肌肉酸痛[7-8]。壓瘡又稱壓力性潰瘍、褥瘡,是由于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發生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組織潰爛壞死。皮膚壓瘡在康復治療、護理中是一個普通性的問題。全麻下行腹部手術,患者肌肉松弛,因此長時間保持一個體位,也可導致患者身體受壓部位、部分伸展技術發生疲勞和供血障礙,誘發疼痛以及褥瘡發生[9-10]。
改良的低半臥位改善了平臥位的不良反應,同時具有平臥位的優點,其不增加患者嘔吐等不良反應。本次研究中,研究組術后6h采用改良的低半臥位,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呼吸>20次/min、腰部酸痛、Ⅰ期壓瘡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疼痛程度為1~3分的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疼痛程度為7~10分的比例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在全麻下行腹部手術治療的患者術后6h內采取改良低半臥位能夠減輕患者的不適,增加患者的舒適度。腹部手術患者術后多留置有腹腔引流管,改良的低半臥位有利于手術創面滲出充分引流,而術后6h內手術創面滲出是最顯著時期,充分引流滲出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手術部位的疼痛感[11-12]。改良的低半臥位減輕了腹壁的張力,從而降低切口因牽扯而導致的疼痛感,并具有促進切口愈合的作用。半臥位有利于雙下肺的擴張、氣管分泌物的排出、膈肌活動以及肺擴張,這可能是研究組患者呼吸急促發生率相對較低的原因[13-14]。本研究采用的是低半臥位,僅僅在患者頸頭部墊一枕頭,而不是搖高床頭。在術后早期,患者的生命體征還不穩定,一次性將床頭搖得太高容易導致患者出現血流動力學變化,導致生命體征發生波動。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采用改良的低半臥位能夠增加患者的舒適度,并且該方法安全,可以防止口腔分泌物的誤吸以及嘔吐物誤吸導致窒息或者吸入性肺炎。
本研究是在患者術后神智清醒后改為改良的低半臥位,而既往術后6h常規平臥位主要是預防患者神智不清的情況下嘔吐導致誤吸,因此待患者神智清醒后改為改良低半臥位體位,不增加患者嘔吐、生命體征改變、頭暈等不適發生率。因對腹部的牽拉程度下降,因此減輕了換了的腹部疼痛,呼吸急促等情況,術后盡早改變了體位,也減輕了腰肌酸痛、Ⅰ期壓瘡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術的患者,神智清醒后回病室6h內采用改良的低半臥位,能夠增加患者的舒適度,并且不增加術后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但是在臨床操作中應注意患者神智清醒后才采取改良的低半臥位。
[1] 龔春蘭,文國英,龍翠燕,等.頸椎術后患者個性化側臥位枕的研制與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5):637-638.
[2] 張惠莉.自由體位對全麻口腔科術后患者舒適度的影響[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15(4):515-516.
[3] 洪瑞喬,王逸茹,林賽娥,等.數字疼痛分級法在癌癥疼痛治療中的應用[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7):48-49.
[4] 陳慕瑤,羅永麗,陳旭素.全身麻醉腹部手術后患者麻醉后監測治療室體位護理的比較[J].實用醫技雜志,2014,21(2):218-219.
[5] 蘇桂芳.全身麻醉患者手術后兩種不同體位的臨床比較[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156-157.
[6] 李沂紅.全身麻醉術后患者早期改良體位的研究[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12):19-21.
[7] 唐文平.全麻術后早期半臥位對腰肌酸痛的預防應用[J].工企醫刊,2009,22(6):37-38.
[8] 邵宣,許競斌.實用頸腰背痛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2:318.
[9] 張靜,趙琦,陸蓓娜,等.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術后患者兩種體位的比較[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83-84.
[10] Nielsen KG,Holtek,Kehlet H.Effects of posture on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function[J].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3,47(10):1270-1275.
[11] 王學花,付明媚.體位干預對婦科腹腔鏡術后腹腔引流效果影響的薈萃分析[J].現代醫學,2014,51(6):674-677.
[12] 古艷芳,劉仲寅.體位干預對廣泛性全宮切除術后腹腔引流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1,8(16):127-128.
[13] 馮彩娟.麻醉復蘇期患者呼吸道并發癥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上旬版,2011,27(29):27-28.
[14] 朱慧.腹部術后早期體位和康復關系[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9,15(1):74-75.
Effect of improved low semi-recumbent within 6h after anesthesia downward abdominal surgery on patients comfort
YANG Kunhong
Department of Anesthesia,the University Hospital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Enshi 445000,China
Objective To discuss effect of improved low semi-recumbent within 6h after anesthesia downward abdominal surgery on patients comfort. Methods In this study,a prospective study,60 cases with anesthesia downward abdominal surgery,being awake and stable vital signs,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each of 30 cases.Study group was nursed by improved low semi-recumbent within 6h after surgery,and control group was nursed by pillow supine.Incidence of vomiting,dizziness,lumbar pain,abdominal pain,breathing,heart rate,Ⅰpressure sores of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R>20bp/min,lumbar pain,Ⅰpressure sores incidence of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P<0.05).The degree of pain for 1-3 proportion of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and 7-10 proportion was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Comfort is improved with improved low semi-recumbent within 6h after anesthesia downward abdominal surgery,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esthesia;Abdominal surgery;Recumbent;Comfort
R473.6
B
2095-0616(2015)09-142-03
(201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