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景 吳夢潔
(寧夏中衛市中醫醫院,755000)
疼痛是肛門病術后常見癥狀,以往對術后疼痛給予心理疏導,肌注鹽酸哌替啶注射液。自2012年以來,我院手術結束時外用吲哚美辛栓基礎上運用耳穴壓豆法對218例因痔、肛瘺、肛裂等手術后引起的疼痛進行治療,并將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科手術治療肛門病患者共218例,其中混合痔135例,肛瘺24例,肛裂28例,肛周膿腫32例。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患者109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54例;年齡21~65歲。對照組患者109例,男性60例,女性49例;年齡19~6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有可比性(P>0.05)。
治療組:手術結束時納肛吲哚美辛栓1枚。術后第1天按照中醫辨證選擇交感、神門、肛門等耳部穴位[1],藥物選用王不留行籽,然后進行耳郭望診,醫者左手持患者耳背,右手持探棒,用均勻柔和的力量,尋找耳部穴位的壓痛點,選中神門穴、交感穴、肛門穴等,局部消毒待干后,將王不留行籽對準敏感點貼壓好,揉按片刻以加強刺激,以患者耐受為度,每次每穴按壓20次以上,使出現酸、脹、痛、熱感為度,每天換藥前后或便后各壓1次,每次10min,間隔2~3d換1次壓豆貼,兩耳同時或交替貼用。
對照組:不采用任何方法。
療效評定標準。顯效:患者術后完全無疼痛;有效: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但能忍受,仍需加強止痛,睡眠受干擾;無效:疼痛劇烈,難以忍受,無法入睡[2]。
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結果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94.49%,對照組總有效率36.7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結果比較[例(%)]
肛腸術后疼痛是患者比較痛苦的常見并發癥之一,是肛腸科待攻克的一大難題。肛門部神經分布豐富,由于手術刺激和組織損傷,導致部分血管和淋巴管回流障礙。另外,損傷刺激引起外周神經細胞軸突中胞漿逆向流動,導致神經末梢釋放P物質,引起局部血管通透性增高,組織水腫,同時受損組織釋放的炎性致痛物質,如緩激肽、組織胺、前列腺素等代謝產物,引起炎性反應[3]。此外,創面輔料填塞過多,術后肛門回縮導致內括約肌痙攣,壓迫血管,引起“痙攣-缺血-疼痛”的惡性循環。
疼痛不但使患者生理、心理上不適,還影響手術的質量效果。如何減輕疼痛,縮短疼痛時間,提高患者對疼痛的耐受性,成為臨床醫師研究的重點。
吲哚美辛栓為非甾體類抗炎藥,具有鎮痛、解熱作用,其有效成分可穿透直腸黏膜到達炎性反應區域,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作用,減少體內前列腺素的合成與釋放,降低痛覺神經末梢對緩激肽等致痛物質的敏感性,從而使疼痛得以緩解。肛門術后12h之內疼痛最為明顯。因此手術結束時外用1枚吲哚美辛栓可明顯緩解疼痛。以后逐漸減輕或消失,排便或換藥時又出現。但大多數疼痛比較輕,因此術后次日以耳穴壓豆有緩解肛門括約肌痙攣、達到止痛作用。
根據耳穴全息理論[4],“耳為宗脈之所聚,十二經通于耳”。耳郭上“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注于面而走諸竅,其別氣走于耳為聽”。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均有相應的耳穴點。神門穴是止痛要穴,具有鎮痛作用,且具有鎮靜消炎作用。交感穴是內臟止痛要穴,可緩解內臟平滑肌痙攣,對內臟起鎮靜解痙作用。因此肛腸病術后取交感、神門等穴予以鎮靜止痛、消炎,再配合相應部位小腸、大腸及肝腎等穴,能夠在止痛的基礎上,更好地調理人體的各種功能,既能減輕肛門病的術后疼痛,又可治療其他并發癥,但治療中要取穴準確,囑患者采取正確的操作方法。
耳穴壓豆治療肛腸病術后疼痛,取材方便,操作簡單,無創傷,患者易接受和配合。根據臨床觀察,治療中無不良反應,止痛效果滿意,便于推廣。
[1]黃立春 .耳穴診斷治療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139-168.
[2]孫艷,顧慰萍 .癌癥三階梯止痛指導原則[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20.
[3]牛威力 .肛門病術后疼痛治療[J].中國肛腸病雜志,2014,34(5):72.
[4]梁繁榮 .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