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寧 姜 楠
劉輝小傳

劉輝,男高音歌唱家,音樂教育家,沈陽音樂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級教學名師;遼寧省領軍人才、優秀專家、教學名師、文藝之星;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兼音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研究會副會長;遼寧省文聯副主席;遼寧省音樂家協會主席;遼寧省民族音樂教育促進會會長;《樂府新聲》《音樂生活》雜志主編;遼寧省人民代表大會第八屆到第十二屆代表,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曾擔任中央電視臺第十屆到第十四屆青年歌手大賽,2007、2009、2011、2013年中國音協“金鐘獎”,2003、2005、2007、2009、2011、2014年全國高等藝術院校民族聲樂大賽組委會副主任、評委,2003、2005、2007年文化部全國聲樂(新人新作)比賽、1989年以來歷屆遼視青歌賽等國內重大專業比賽評委;擔任國際藝術家比賽、瑪利亞·卡拉斯國際聲樂大獎賽、威爾第國際聲樂比賽等國際重大比賽中國賽區及東北賽區評委會主席。
1980年考入沈陽音樂學院聲樂系,師從于王瑞江教授,1984年以優異成績留校任教。1988年任民族聲樂系聲樂教研室主任,晉升講師,1991年任系副主任主持工作,1992年晉升副教授,1994年任民族聲樂系主任,1998年任院長助理兼民族聲樂系主任,同年考入國家文化部主辦、中國音樂學院承辦的全國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班,師從于金鐵霖教授,2000年畢業回校,1999年晉升教授,2001年任沈陽音樂學院副院長兼民族聲樂系主任,2008年7月至今,任沈陽音樂學院院長。
作為我國民族聲樂藝術領軍人物之一,劉輝是集演唱、教學、科研、文化傳播、藝術教育管理于一身的卓有成就的知名專家、教授、男高音歌唱家、音樂教育家、高等藝術院校的管理者。他是教育部、財政部第五批國家級特色專業——音樂表演(民族聲樂演唱)專業負責人,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省級教學團隊帶頭人。
作為男高音歌唱家,他的演唱字正腔圓,聲音結實飽滿,音域寬闊,極富穿透力和震撼力,他以深厚的藝術修養、滿腔的歌唱激情和扎實的歌唱功力詮釋著他的歌唱追求。曾于1987年獲得遼寧電視臺主辦的遼寧省首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專業組民族唱法第一名。于1990年獲得由中國音協主辦的“金州杯”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金獎,于1992年獲得由遼寧省文化廳、遼寧省音樂家協會主辦的遼寧省首屆民族聲樂比賽一等獎,于1992年獲得由全國31家省級電視臺聯合主辦的“華鑫杯”全國名歌手大賽金獎,1995年獲陳香梅教育獎勵基金二等獎。2003年獲得首屆遼寧音樂“金鐘獎”音樂表演獎。

主演清唱劇《遮不住的青山》劇照
在幾十年的演出實踐中,他成功舉辦多場獨唱音樂會、師生音樂會和講座音樂會,如2001年在沈陽八一劇場舉辦了《“心韻”男高音歌唱家劉輝獨唱音樂會》,2001年在中央電視臺“音畫時尚”欄目舉辦了《“獻給母親的歌”男高音歌唱家劉輝電視演唱會》,2005年在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音樂廳舉辦了《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劉輝獨唱音樂會》,2005年在意大利羅馬巴爾貝利尼宮天使音樂廳舉辦了《來自中國的聲音——男高音歌唱家劉輝獨唱音樂會》,分別于2007年在寧波、2009年在武漢、2013年在天津舉辦了《歌行天下——劉輝師生音樂會》等;作為文化使者,他多次應邀去歐洲、亞洲、美洲等十多所大學講學和演出,舉辦了多場講座式獨唱音樂會。2011年2月出訪美國演出,獲得巨大成功,獲贈由弗拉格斯塔夫市長頒發的榮譽市民證書及城市的金鑰匙;他參加國內外各種大型重要演出百余場,如由中宣部、文化部等五部委在人民大會堂主辦的慶祝建國五十周年大型歌舞晚會《祖國頌》,2007年文化部、廣電總局在北京音樂廳主辦的“紀念人民的兒子鄧小平”大型音樂朗誦會《在大海中永生》,文化部在中山音樂堂主辦的慶祝建國五十周年全國藝術院校展演周“民族音樂會”專場演出。參加了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廣西國際民歌節,大連國際音樂周,沈陽音樂周,遼寧省慶祝建黨70周年、80周年演出,慶祝建國50周年、55周年、60周年演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演出,紀念恢復高考30周年活動等重大演出;曾參加17年遼寧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演出;2005年擔任大型清唱劇《遮不住的青山》藝術總監并飾演男主角梁子;錄制了《喜喜喜》《萬事如意》《三次到你家》《一灣灣流水》《獻給母親的歌》《北國之戀》《我在你的世界里》《故鄉》《道情》等多張盒式帶、CD、DVD個人專輯。
作為音樂教育家、國家級教學名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在教學中他孜孜以求,教書育人,不惟書本,求真務實,與時俱進。他堅持因材施教,強調聲樂訓練中的辨證關系。在長期的民族聲樂演唱實踐、教育教學、理論研究中,為探索和建立科學完整的中國民族聲樂教學體系和中國民族聲樂學派起到重要作用。他科學地提出并闡釋了關于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文化定位問題、中國民族聲樂教學中教材建設問題,創建了“三段體”式教學模式,創立了啟發、感覺式教學方法;在總結前人演唱理論基礎上,結合教學和演唱實踐創造性地提出“先腔后字、以腔帶字、先聲后字、以聲帶字、聲字同出、腔圓字正”的新式教學法,從而解決了民族聲樂教學技術訓練中的一些技術難題,特別是在男聲教學方面更有了新的突破,對全國民族聲樂藝術的教育教學和藝術實踐起到了重要指導和促進作用。曾獲“遼寧省第五屆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稱號,獲遼寧省文化廳授予的“德藝雙馨”獎,獲沈陽市“優秀教師”稱號,被評為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省級教學團隊帶頭人。

第六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領獎現場
多年來,他始終堅持在教學實踐第一線,潛心研究不斷總結,先后在國家級、省級期刊發表了《民族聲樂教學心理效應十要素》《關于民族聲樂的文化定位問題》《再論中國民族聲樂的文化定位問題》《關于民族聲樂教學中的教材建設問題》《關于高等音樂院校學科建設的思考》《在“北京傳統音樂節”院校高端論壇上的講話》《21世紀藝術教育與人類和諧健康發展》《人才培養是21世紀高等音樂藝術教育的根本任務》《歌唱中聲字關系之思辨——中國民族聲樂演唱教學聲、字關系二十四字訣》《藝術學上升為學科門類后高等藝術院校發展建設的思考》《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在周小燕從事聲樂教學六十五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為中國聲樂學派的建立而不懈努力——在第一屆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美聲教學研討會上的講話》《金鐵霖聲樂教育教學思想簡述》《對完善中國聲樂學派的思考》等在學界引起廣泛關注的學術論文,多次在國內外舉辦專題學術報告,組織召開學術性音樂會,多次受邀在全國聲樂論壇中作主旨發言,在民族聲樂教材建設方面也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主編《中國民族聲樂教程》(上下冊),并2010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發行;主編國家教育部體衛藝司審定的“21世紀全國高師藝術師范院校專業課程教材”《高師聲樂作品選》(10冊),于2010年由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為推動和促進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普及和健康發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編了《琢玉成器樂育英才》《舞人舞畫》《實踐與思考——2004-2007年沈陽音樂學院優秀論文集》《紅色經典音樂概論》等文集。

在致力于教學工作、舞臺實踐的同時,他還一直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參加并主持國家級、省級科研課題5項,他是教育部民族聲樂特色建設專業項目主持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委托項目《紅色經典音樂研究》主持人、國家社科類基金項目《民族聲樂百年發展史》課題主持人。還主持了省級科研項目《關于民族聲樂教學中的教材建設問題》《中國民族聲樂問題系列研究》《關于中國民族聲樂文化定位的問題研究》等研究。
作為一所具有近80年歷史的高等藝術院校的管理者,他的肩上承擔著學院發展建設沉甸甸的擔子。憑借著對母校的感恩,憑借著對母校的責任,他帶領沈音人在學科建設與專業發展、教育改革與教學管理、科學研究與藝術實踐、人才培養與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銳意進取,為構建和諧社會,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引領先進文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幾十年來,作為推動全國民族聲樂事業發展建設的重要參與者、領導者之一,他積極發起、組織、策劃、參與了一系列全國性、具有歷史意義的民族聲樂學術活動和比賽,為全國民族聲樂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理論研究、創作水平的提高,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為調動和團結全國民族聲樂教學隊伍,起到巨大的凝聚作用;為中國民族聲樂事業繼續健康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引領作用。
他桃李滿天下,從教至今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高、精、尖歌唱人才,如今他的學生都是活躍在舞臺上、頌揚社會主旋律的生力軍,他們在各自的人生舞臺上取得了不同的驕人成績。他指導的學生多人次在文化部聲樂比賽、央視青歌賽、中國音協“金鐘獎”聲樂比賽等國家級、省級比賽中屢屢獲獎。如:伊泓遠獲2004年第十一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遼寧省賽區選拔賽銀獎、文化部主辦的第九屆全國聲樂大賽民族組二等獎、第十屆全國聲樂比賽民族聲樂組一等獎,2010年獲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聲樂比賽民族唱法二等獎,獲第十五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最具實力歌手獎,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舉辦的中國民歌榜受媒體關注獎,第五代“江姐”的飾演者;司紅軍2002年獲第十屆“哈藥六杯”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賽美聲組銀獎、2003年獲“金號獎”全國聽眾最喜愛的歌手比賽美聲組金獎、2003年獲第二屆“金色彼岸之聲”全國新人新作大賽專業美聲組金獎;史玉學2003年獲全軍聲樂比賽三等獎,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第九屆、第十屆優秀歌手獎;張靜2003年獲全軍聲樂比賽二等獎、全國MTV十佳新人獎;沈德鵬在2003年獲文化部舉辦的全國高等藝術院校民族聲樂比賽二等獎,同年又獲文化部主辦的全國新人新作比賽三等獎,獲首屆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中外歌劇選段”比賽民聲組二等獎、“中國聲樂孔雀獎”全國藝術院校聲樂大賽教師組金獎,2004年獲第十一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遼寧省賽區選拔賽金獎;王志昕2005年獲文化部全國聲樂比賽三等獎,2008年獲第十三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優秀歌手”獎,“中國聲樂孔雀杯”全國藝術院校聲樂大賽教師組銀獎,第七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聲樂比賽民族唱法優秀獎,2011年全國民族聲樂比賽第一名;匡祎2009年獲“中國聲樂孔雀獎”全國藝術院校聲樂大賽教師組銅獎;張全獲第十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二等獎;李優在2010年第十四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獲得遼寧賽區二等獎,2011年獲全國“臥龍杯”高校民族聲樂比賽二等獎,2012年在第二屆“金嗓子”全國高校聲樂比賽中榮獲金獎,在2013年第十五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榮獲福建賽區金獎,獲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優秀獎;譚世超獲首屆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中外歌劇選段”比賽民聲組二等獎,第六、第七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民族唱法優秀獎,“中國聲樂孔雀獎”全國藝術院校聲樂大賽本科學生組銀獎;董禮2004年獲第二屆中國大學生校園歌手大賽專業組銀獎,首屆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中外歌劇選段”比賽民聲組一等獎,“中國聲樂孔雀獎”全國藝術院校聲樂大賽研究生組銀獎;安潔茹2007年獲首屆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中外歌劇選段”比賽民聲組一等獎,2009年“中國聲樂孔雀獎”全國藝術院校聲樂大賽研究生組銅獎等。

在西安音樂學院大師班授課時聽學生演唱

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辦學術講座
劉輝是歌者,他用心在唱;是師者,他用心在教;是學者,他用心在研究;是藝術教育管理者,他用心在領導。幾十年來,劉輝在藝術上的不斷進步得益于他勤奮學習、努力工作,得益于他對藝術的熱愛和對更高藝術境界的不懈追求。他不僅在演唱實踐、教育教學、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更為沈陽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的發展起到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從1988年擔任民族聲樂教研室主任至2008年擔任沈陽音樂學院院長,一直到現在,這一路走來,他憑借自己的民族聲樂藝術造詣,始終為創建具有中華文化底蘊、中國氣派的聲樂藝術體系孜孜以求、不懈努力著,為民族聲樂事業的發展,為民族聲樂樹立正確的聲音理念、審美觀和發展觀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使沈陽音樂學院民族聲樂專業在全國始終保持優勢地位,為民族聲樂的傳承與融合、繼承與發展,為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藝術教育,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人民,使其健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責任編輯 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