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鶯(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第一中學,江蘇蘇州215006)
比較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宋鶯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第一中學,江蘇蘇州215006)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學生必須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比較閱讀就是一種應用較為廣泛并且有效的閱讀方法。比較閱讀在幫助學生有效地閱讀文章的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最大化地提高了學生在初中語文學習中的學習效率。文章重在探討比較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并且總結出比較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幾個常用的方法。
比較閱讀;初中語文教學;應用;方法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比較閱讀就是一種新興的學習方式,比較閱讀符合時代的要求,可以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比較閱讀就是把兩個或者多個內容內涵相近的文本放在一起,讓學生去分別閱讀,然后進行分析和總結。學生在通過對兩個文本的分析和比較中,找到兩個文本的共通點和差異點,然后在比較中學習到更深刻、更全面的語文知識,在學習的同時學生自身的思維能力、閱讀能力等也得到提升,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而在比較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要比較文本的內容和形式,在分析不同的內容或者形式中提煉出更精華的知識,從而更好地把語文知識內化為自身的一部分。本文對幾種比較重要的并且實用的方法進行了總結:
每一個閱讀材料、文本,都是作者把自己的真實情感感受或者個人經歷作為源泉去創作出優秀的文學作品。每一個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被作者賦予了情感、思想和生命的,不同的文學作品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因此,學生在閱讀優秀的文本時,學生會發現每一個作品所存在的想法、態度或者背景都是具有差異性的,所以需要我們去通過比較閱讀來找出每個文學作品之間的情感、思想的差異,從而獲得更多的感悟,學會更多的語文知識,并且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
例如,在蘇教版初中語文的教學中,有三篇都是以描寫“秋天”為特色的詩詞,即《沁園春·長沙》《登高》和《雨霖鈴》。在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中,毛澤東獨自站在橘子洲頭上,放眼望去,層林盡染,萬山紅遍,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在杜甫的《登高》中,秋天是無邊的落木蕭蕭而下,不盡長江滾滾而來,那是一種站在高處向下望去的遼闊,是風急天高的偉岸。然而在柳永的《雨霖鈴》中,秋天是哀愁的,是悲苦的,是淡淡的憂傷。不同的詩人所描述的秋天都被詩人賦上了不一樣的特色,各自有各自的韻味。學生可以在比較閱讀中發現秋天不一樣的美,發現每個詩人的風格和寫作手法,從而增強自己的語文素質。
教師在教新的課文時,也可以通過與先前學過的內容進行比較。比如蘇教版初中語文中《故都的秋》這一篇課文,如果教師讓學生直接去閱讀課文,讓學生去直接感受文中所蘊含的作者的情感,以及對秋天的感悟,學生往往不能準確地把握到文章的精髓,只是理解文章表層的意思。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閱讀先前所學的三篇詩詞,即《沁園春·長沙》《登高》和《雨霖鈴》。在比較閱讀過后,學生便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到《故都的秋》中秋天是具有怎樣的情感,是清涼,是安靜,是一縷縷的傷感彌漫在故都的秋天中。這樣學生就能更準確地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讓學生真正的走進作者所帶給我們的文學世界,領悟語文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生自己的文學素養。
一個作家的寫作風格也會隨著作者的個人經歷在不斷變化著,這就會導致一個作者對同一個題材的描寫中,其寫作的風格也會出現差異。這就須要學生去通過比較閱讀去發現不同風格作品中不同的內涵,從而了解作者的成長變化,也能學會更多的語文知識。例如蘇教版初中語文中郁達夫先生寫的《故都的秋》,是人們都較為熟知的描寫秋天的文章。但是郁達夫先生還寫過很多以“秋天”為主題的文章,比如《天涼好個秋》《雁蕩山的秋月》《北平的四季》《立秋之夜》等,這都是不同時期的郁達夫先生對秋天的不同的理解,所描寫的秋天都是具有各自獨特的風格。學生在通過比較閱讀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不同的寫作風格所帶來的影響,并且對于課文《故都的秋》的把握變得更加準確,最大化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還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得以全面發展。
每一種文學作品的體裁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文章結構、寫作技巧和寫作方法,學生在學習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時,就可以學會更多的寫作技巧,并且對文章整體的結構把握也能更好。因此,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要熟練運用比較閱讀來區別不一樣體裁的文學作品,從而掌握更全面的寫作方法。
例如,在蘇教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中有以下幾篇文章,即《簡筆與繁筆》《說“習以為常”》《拿來主義》,其中還有兩篇文言文,《勸學》和《諫逐客書》。這幾篇文章都各具特色,它們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章體裁。在《簡筆與繁筆》中,整個文章的結構是以提出問題,然后進行分析,最后解決的步驟來描寫的。在《說“習以為常”》中,作者則是運用“隨筆”的寫作方式來描寫,沒有固定的結構,作者從事業談到自身,從現實穿越到歷史,有理有據,看似不經意卻別有一番風味。而在《拿來主義》中,作者以一種獨特的寫作方式,破而后立,運用強而有力的事跡作為依據去證明自己的觀點。與以上更具有差異性的是文言文,文言文《勸學》中,作者首先提出了論點,然后再進行分層論證,每個論證都清楚并且靈活,交互運用正面論證和反面論證強有力地證實了作者的中心觀點。而在《諫逐客書》中,作者引古據今,引用歷代昏庸君主的失敗事實來指責秦王的逐客之弊,清晰簡潔,卻精確地表達作者希望君主重視人才的觀點。經過這樣的比較閱讀,學生就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不同體裁的文章中的結構的不同,并且了解更多的論證方法,熟悉各種文章的寫作技巧和方法,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學水平和文學素養。
不同的作家必然有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他們所寫的文章中蘊含的情感也各不相同,這種風格的差異在我國古代詩詞中的表現最為突出。
例如,三國時期的曹操、曹丕和曹植的詩詞大多以蒼茫雄健為主。而王維的詩詞則細膩生動,高適的詩詞則以邊塞詩為主,充滿邊塞風情。李白的詩如其人,放浪不羈卻又充滿浪漫情懷,杜甫卻與之相反,以沉穩的詩詞風格聞名。其中還有白居易的優雅、李賀的變化多端、歐陽修的飄逸灑脫、柳永的纏綿悱惻和李清照的委婉含蓄。這都是不同的作者所賦予詩詞中不一樣的情感,其獨特多樣的風格,學生可以在比較閱讀中慢慢品味,享受到不一樣的文字體驗,從而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
在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中,往往存在著很多優秀的詞句或者段落。這時候就可以通過比較閱讀來更好地掌握整篇文章。
例如,蘇教版初中語文中莫泊桑的《項鏈》這一篇文章,文章的前面介紹了女主人公瑪蒂爾德的生活環境,并且也向讀者展示了瑪蒂爾德7個“夢想”,這7個奢華的夢想是多么不符合實際,從而突出了女主人公瑪蒂爾德強烈的虛榮心。也從側面反映出了當時的法國存在著嚴重的階級崇拜現象,把當時貪慕虛榮的時代特征鮮明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同時在文章的最后,學生可以通過比較閱讀比較瑪蒂爾德借項鏈和還清債務時的談話,深刻地了解到瑪蒂爾德從經歷了借項鏈、丟項鏈和還項鏈之后的心理變化,從而更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到作者所想表達的情感。
[1]陳平暉.比較閱讀法例談[J].語文世界(中學生之窗),2009,(5).
[2]薛慧琦.比較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0,(12).
[3]甘其勛.知同與辨異——略論語文課的“比較教學”[J].中學語文教學,2014,(3).
編輯/魏繼軍
宋鶯(1982-),女,江蘇蘇州人,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