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偉東
一、“220”教學模式的提出背景
自2003年參加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后,我們學校老師接受新理念、嘗試著新教法,課堂上教與學的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教師在課堂上能夠更加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主體參與學習活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給教學所帶來的深刻變化,不但“革”了教師舊有理念,而且使原課堂教學模式產生顛覆性的變化。原來的“滿堂灌”“填鴨式”等舊教學模式,逐步變成了“啟發式”“引探式”“自主式”和“合作式”等新教學模式。但在新變化中我們也發現了與新課改理念相左的做法,實施著理念與教學“兩張皮”脫節的教學,課堂教學如新瓶裝老酒,換湯不換藥,課堂教學效率低下。這種理念與行為無法形成一個整體的教學行為,最終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教師要想保持或提高“質量”,無意之中就會走回原來的課中“滿堂灌”、課后“不停補”的舊有模式。這種效率低下的教學模式嚴重影響了素質教育所提出的學科要“全面、均衡”發展,全面提升“人的綜合素質”理念的落實。
為推進我校“十二五”的愿景規劃,落實新區生態教育理念,構建我校生態校園、生態課堂,推進素質教育,解決“素質教育和質量的矛盾、時間+汗水=質量和高效課堂+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矛盾,走出“質量、厭學”的誤區,探索“質量、素質、快樂”的生態教育之路,2011年初我們提出“220”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設想,旨在向課堂教學要質量,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課余時間還給學生、把快樂還給學生。
二、“220”教學模式的核心界定
課堂教學要科學合理分配時間,達到高效減負目的。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把課堂教學的主要時間交給學生。課堂上采用“雙主體雙主導”的理論,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當堂的知識當堂消化掌握,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從而釋放教師課后輔導的時間,因此把課余時間還給學生,教師減教、學生減負。
雙主體雙主導: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也是課堂教學的主導。教師的主體作用就是要讓教師融入課堂教學,教師是課堂知識傳授的主體,教師的主體作用更多的應該體現在課堂教學的前半部分,教師的主導作用應貫穿整個課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主體和主導作用體現在整節課的過程,作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也在主導自己的學習。
三、“220”教學模式的時間結構
1. 基本模式:教師精講——學生精練——測試評價
2. 時間分配:教師精講(復習、引入、情境、教授)≤20分鐘,學生精練(形成性學習、提高下學習、發展性學習)≥15分鐘,測試評價≤5分鐘。(教師要根據本節課的知識,有針對性地設計學習和測試評價題目。)
四、“220”教學模式的操作流程
1. 精備:精心備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必要保證,包括:(1)知識點、重難點;(2)學情分析;(3)教法、學法;(4)練習題、測試題。
2. 精講:教師要全盤設計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尤其是前20分鐘教師作為主體主導的環節,嚴格控制每個環節的時間,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精練和測試評價。
3. 精評:建立效率評估體系,精確評價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
五、“220”教學模式的評估要素
1. 課堂教學時間的分配:教師精講≤20分鐘,學生精練≥15分鐘,測試評價≤5分鐘。
2. 學生精練內容的科學:練習針對本節課的知識,練習有梯度(①形成性練習;②提高性練習;③發展性練習,其中①②梯度要面向全體,③梯度面向培優),測試評價本節所學的知識。
3. 測試評價效率值>95%(以測試評價的正確率為準)。
4. 學生課堂參與率=100%。
5. 學生課堂快樂指數調查>90%。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