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斌
培養中學生的法律意識,進行法制教育,不僅可以預防和減少學生違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們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一、聯系與歷史教材有關的法制內容來滲透法制教育
中學歷史教材中的內容可以聯系到法制的知識點很多,只要教師認真研讀,就不難發現。例如,教學《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教學農村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可指導學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教學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時,可指導學生學習《反分裂國家法》;教學“一國兩制”構想時,可指導學生學習香港、澳門《基本法》;教學中國教育發展時,可指導學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因此,只要教師能夠充分挖掘教材中有關的法制因素,把歷史知識和法制教育巧妙地結合,對學生因勢利導,就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掌握法制內容,使歷史教學與法制教育相互統一,相互融合。
二、現實生活中關聯與法律相關的歷史,培養法制觀念
1. 教學《祖國統一大業》這一課時,可以聯系到本鄉土的葉劍英元帥,他在1981年發表了著名的《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的談話,這一重要談話進一步提出實現祖國統一的幾項具體政策。談話除了能夠理解“一國兩制”的含義以外,還能聯系到《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這兩項基本法的內容就包括了葉劍英談話的內涵所在,從而加深學生對基本法的理解。
2. 教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時,可指導學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針對當前農村極個別家長不愿送子女入學特別是女孩入學的問題,教師向學生指出這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相關規定:第十一條“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必須使適齡的子女或者被監護人按時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第十五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創造條件,使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接受義務教育。除因疾病或者特殊情況,經當地人民政府批準的以外,適齡兒童、少年不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由當地人民政府對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批評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責令送子女或者被監護人入學。”可聯系當地司法所人員到學校講解,使學生明白接受義務教育是每位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權利,公民應該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
3. 聯系本地農村的村委會干部的民主選舉,進一步了解1998年九屆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認識到其對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的重要性。
三、拓展歷史事件與法有關的知識,增強法制意識
根據高中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可以對教材上的知識點加以擴展和延伸,給出與法制有關的歷史問題,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
1. 教學《五四運動》這一課時,講到學生游行隊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今北京師范大學前身)數理部的匡互生第一個沖進曹宅,并帶頭火燒曹宅,引發“火燒趙家樓”事件。然后提出三個問題:①你同意學生的做法嗎?②怎樣評價學生的行為?③你認為學生痛打章宗祥和“火燒趙家樓”的行為合法嗎?學生通過激烈討論得出自己的觀點,最后教師強調:維護國家利益要采取正當的手段,要依靠法律,而不是采取極端的行為,愛國要運用正確的方法,做到理性愛國,從而使學生增強法制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2. 教學《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這一課時,事先布置學生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一些文革史料,特別是有關紅衛兵和武斗的資料,在此基礎上再上課。然后向學生提問:“文化大革命期間,民主和法制遭到了怎樣的嚴重破壞和踐踏?”學生根據史料和課文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文革期間,中國的民主法制已經被破壞殆盡,導致社會各個方面的混亂。再向學生提問:“為什么在新時期我國的法制建設會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可以找到原因:“文革結束后,黨和人民深刻認識到,要避免社會動亂,就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通過以上兩個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使學生明白,只有法制健全,社會才能穩定,國家才能發展。由此聯系到在學習生活中只有自覺遵紀守法,才能有一個良好的環境,才能健康茁壯的成長,才能有一個良性的發展。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