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芬
一、創設“做數學”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是具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發展。”孔子道:“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興趣是學生發揮主動性、積極性的重要前提,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重要條件。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動機大都取決于對學習內容是否有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活生生的動作,使學生在有效的操作中發現、感悟,迸發出學習的熱情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中,我設計了“小小超市”游戲活動,分組讓學生拿著1元、2元、5元、10元等錢去買物品,“營業員”找回零錢,其中也讓學生親身體驗了營業員的生活。這樣把元、角、分的教學融入到生活情景之中,從而在這過程中不斷暴露數學問題,又不斷的解決數學問題。又如在教學《統計》中,我上課一開始就給每一小組發了小豬、小猴等動物的頭像,讓他們認識了這幾種小動物,然后問學生:“動物們都跑到你們的桌子上去了,你們各個小組有什么好辦法,能很快地知道每種小動物各有幾只?請大家動動手,想想辦法?”學生一下子就投入進去了,興致很高,有的擺,有的數,有的貼……學生動手操作完之后,教師讓各小組代表發表自己一組的辦法,最后,師生一起得出統計的方法。課堂也因此煥發了生命力。
二、挖掘“做數學”因素,引導自主發現
“操作——思維”是一對鏈環,是自主探究性學習中的重要方法。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因此,堅持手腦并用,能夠收到以動啟思,培養思維能力的教學效果。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小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做”的因素,有目的、有組織地讓學生觀察、操作,通過擺一擺、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實踐活動,精心誘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操作過程,使他們的手、眼、腦、口、耳多種感官并用,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讓他們在探索過程中,自己發現規律或驗證結論,并在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數的認識是低年級的重要教學內容,但這些內容對學生來說都十分抽象,也比較枯燥。靠“說教”是不行的,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挖掘動手的因素,讓他們通過動手操作來理解和發現,從而達到快速記憶,并從中找到規律。
在低年級教學中,讓學生掌握算理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己去感知、去發現。
對于在操作層面上的要求不是很明顯的,就更需要教師能挖掘其內在的“做”的因素,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識特點,去設計“做”的程序和方法,并鼓勵學生自制學具,給學生更多動手操作的時間與空間。
三、把握“做數學”時機,發展潛在思維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學做合一”的理論,他認為,要想教得好,學得好,就必須做得好。小學生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通過讓學生動手做數學,有利于學生的認知從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從而促使認知內化,達到智慧的生長和創造力的凸現。教學中要把握“做數學”時機,在認知的生長處、知識的難點處、思維的發散處、智慧的升華處讓學生動手做一做,手腦并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我先讓學生猜測角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在學生猜測的基礎上,再放手讓學生合作探究,通過實驗來完成學習。學生根據事先準備好的一個活動角,兩個大小相等、邊的長短不等的角以及兩塊三角板,讓學生自己選擇工具來實驗和探討一個角的大小跟什么有關。學生們經過合作探究,提出不同的見解,從不同的側面,用不同的學具來解決問題。有的學生說“兩條邊叉開越大,角越大;兩條邊叉開越小,角越小”;有的學生說“兩個角的大小相等,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有的學生會通過動手實踐得出比較兩個角的大小的不同方法等。這樣的課堂教學開放而且有效,學生學得很主動,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學生正是在這樣一次次的自我發現、概括、探索中發現了規律,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
責任編輯羅峰